首先殷商時期,盤庚遷殷,這第一都是眾所周知的。
?。?/p>
歷史上,安陽曾經被稱為“相”、稱為“鄴”,稱為“寧新中”,古鄴城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老漳河以南,現(xiàn)在的漳河以北。戰(zhàn)國時期,魏文侯以鄴城為都,任命西門豹為鄴令,西門豹治鄴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西門豹不僅懲治了那些借口“河伯娶婦”禍害百姓的巫婆,而且發(fā)動群眾開十二渠,引漳河水“以富魏之河內”。河內,即指安陽一帶,歷史上安陽曾為河內郡。曹操都鄴時期,在西門豹等人的引漳灌溉基礎上,進一步興修水利,大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使當時的鄴城成為北中國人口最密集、經濟最富庶的地區(qū),其屬縣達29個。 東漢末年,袁紹擔任冀州長官。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克冀州擊敗袁紹,將冀州城改稱鄴城,自此開始了曹操以鄴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召集群臣,號令天下的時代。公元213年,曹封為魏公,正式建都于鄴。公元220年曹丕滅漢代之以魏,都城于次年移到洛陽,仍以鄴為陪都。至公元265年司馬氏滅魏建晉,鄴又作了44年的陪都。鄴地是曹操發(fā)跡的地方,曹魏都鄴,鄴城作為北中國實際上的政治中心共52年?!?span>(——曹魏)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時代鄴都的城市建設,在我國古都史上有著開創(chuàng)性意義。鄴城的規(guī)劃布局首次出現(xiàn)軸線和對稱布局,對后世隋唐長安城、明清北京城的規(guī)劃都有一定影響。鄴城處于平原地帶,無險可守,所筑“巍然崇舉,其高若山”的三臺即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不僅具有象征權威的政治意義,而且起著軍事堡壘的作用。一代梟雄的曹操不僅在軍事上統(tǒng)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是頗有建樹的文學大家,曹氏父子開創(chuàng)的建安文學,使當時的鄴都成為北中國的文化中心?! ∥鲿x末年,因上層皇權之爭引起的“八王之亂”以及流民起義、“五胡亂華”造成兵連禍結,戰(zhàn)亂不休,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在反晉斗爭中發(fā)展壯大起來的羯族將領石勒攻下鄴城,公元375年,遷都于鄴,所建之國,史稱后趙。335年至公元349年,被手下大將冉閔所滅,石氏的后趙以鄴為都共15年。公元350年,冉閔在鄴建國號魏,仍以鄴為都,史稱冉魏,三年后為前燕所滅,冉魏都鄴3年。公元357年,前燕遷都于鄴,至370年為前秦滅,共13年。以上,東晉十六國時期,后趙、冉魏、前燕以鄴為都共33年?!?strong>(——后趙、冉魏、前燕) 南北朝時期,孝武帝永熙元年(公元532年)正月,北魏丞相高歡占據(jù)鄴城。三月,爾朱氏合兵20萬來攻,雙方大戰(zhàn)于韓陵山。高歡以寡敵強、以少勝多打敗爾朱氏。次年,高歡在韓陵山建造定國寺,旌功刻碑,溫子升撰文。所建定國寺即我市東北韓陵山上的定國寺,至今遺址猶存。溫子升所撰寫的韓陵山寺碑文,就是為當時文人所贊美、名列安陽八景之一的韓陵片石。公元534年,高歡挾魏帝從洛陽遷都于鄴城,史稱東魏,以鄴城為都16年。公元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廢東魏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仍以鄴為都,北齊在此建都27年。 (——東魏、北齊) 公元577年,北周攻克鄴城,北齊亡,鄴城改稱相州。公元580年,相州總管尉遲迥起兵討楊堅失敗,楊堅攻下鄴城,一氣之下下令焚毀鄴城,把相州官府及民眾遷往安陽,安陽改稱相州。從此,鄴城淪為一片廢墟?! 【C上所訴,從曹操父子以鄴為都到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以鄴為都,鄴城作為以上6個朝代的國都總計126年。當時,鄴城作為北中國的重要城市,即使不作國都亦必為陪都重鎮(zhèn),由重臣猛將鎮(zhèn)守。其輝煌繁華將近400年,在我國的城市文明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令人扼腕的是,數(shù)百年名城毀于一旦,鄴都在2000多年后落得了與殷墟同樣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