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人類在探究自然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在探究人自己。古希臘時人們就將“認識你自己”的銘文刻在神殿之上,中國古代先賢也指出,知人不易,知已更難;貴有自知之明!對大學生來說,認識自己同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有什么樣的自我認識,就有什么樣的行為選擇。一個自信者能肯定自己,表現(xiàn)得熱情大方、勇敢樂觀;自卑者則容易畏縮、消沉悲觀,所以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心理發(fā)展的前提條件,正確的自我意識一旦形成,我們就會對自己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價,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選擇合適的奮斗目標與生活道路!
所謂自我意識是指對自身狀態(tài)的識別和覺察能力,主要有自我知覺、自我評價、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等。自我知覺是指對自己的身體形象、需要、思想方面的認識;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身心特征的判斷。大學生自我評價的獨立性較強,能夠對自己的心理特征進行比較客觀的評價,但也常常出現(xiàn)過低或過高地評價自我的傾向;自我體驗是對自己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體會和態(tài)度。自尊心是大學生自我意識中最敏感、最不容別人侵犯的部分。自我調控是指對自身心理和行為的主動把握,大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已趨于成熟,由以往的外部控制為主轉向內部控制為主。
大學生活與中學時代最大的不同之處可能就在于心理的成熟,最有價值的發(fā)展成果就是發(fā)現(xiàn)發(fā)覺自己的內心世界,形成較為成熟的自我意識,為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人做好基本準備。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這種發(fā)現(xiàn)就像一次哥白尼革命。一般而言,認識自我有以下途徑:
1、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認識自己的一些特點,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態(tài)度。
2、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大學生的智力水平和人格特征等心理素質。通過對活動過程和結果的分析,也能很好地認識自己。
3、通過內省就了解到自己的智力、情緒、意志、能力、氣質、性格和身體結構等特點。
大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最大特點是矛盾性。大學生對自我經常不能同一、情緒容易波動等都與自我意識的矛盾性有關。這種矛盾性在一二年級大學生中尤為突出,其主要表現(xiàn)為:
1、 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矛盾。在充滿青春朝氣的大學校園里,聚集著一群慷慨激昂、躍躍欲試的學子,他們思想活躍、情感豐富,心中裝著美好的理想。然而,當他們付諸行動時,卻發(fā)現(xiàn)事情遠非這樣簡單。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差距較大,比如,大學生活與夢想中的大相徑庭;一向自我感覺不錯的形象在眾人面前并未鶴立雞群;來沒有過考試不及格的歷史一不留神寫下心酸的一筆。于是,他們對現(xiàn)實的自我開始不滿,甚至懷疑自己。
2、 交往需要與自我閉鎖的矛盾
大學生迫切需要友誼,渴求理解,尋求歸屬與愛,希望能得到別人的支持、賞識、尊重與鼓勵;盼望有知心朋友能傾吐自己的喜怒哀樂,共同交流和探討人生。但是,由于大學生心理的閉鎖性,他們又不愿輕易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心理世界,往往在需要交流使彼此理解的時候卻關閉了自己心扉。同學們天天生活與學習在一起,似乎很親近,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卻似乎很遠,就像每個人都封閉在玻璃罩內,看得見,卻觸不到。這種矛盾使不少大學生處于孤獨的煎熬之中。
3、 獨立與依賴心理的矛盾
進大學后,大學生的獨立意向迅速發(fā)展。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離家獨立生活,成人感、獨立性明顯增強,想竭力擺脫成人對他們的約束與干涉,要求獨立自主地處理一切涉及自己的事情。同時,大學生生活在文化信息最豐富的環(huán)境中,受到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他們不愿被動地接受既定的價值標準,各種心理活動明顯地表露出獨立自主的傾向。這種從心理上改變依賴成人和受人約束的狀態(tài)稱為心理斷乳。但大學生在經濟、學習等方面又存在著對家庭、學校、師長的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真有大事要決策,又無信心和把握了,從而造成了渴望獨立,實際上又不可能真正獨立的矛盾。
4、 自尊心與自卑感的矛盾
大學生在入學的時候,一般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未來充滿了自信。但一段時間以后,他們突然驚恐地發(fā)現(xiàn)周圍有許多比自己更強的人。有的由于學習成績不能再保持前列,有的由于不再是班干部,有的因為在文體活動中表現(xiàn)平平、缺乏才華,有的因為生理缺陷等而輕視、懷疑,甚至否定自己,產生自卑感。更多的人試圖將它深藏于內心之中,從外表看高傲不群。其實自尊心愈強的同學往往自卑感愈重。一些大學生正是由此而經常陷于自尊心與自卑感糾纏不清的困惑之中。
除以上矛盾以外,大學生還有如成就欲與挫折感的矛盾、求知欲與識別力低的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以及性意識與處理異性關系的矛盾等等。大學生對這些矛盾不要奇怪和驚慌。首先,這些矛盾是在自我意識發(fā)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的,是正常現(xiàn)象,是大學生心理迅速走向成熟的集中表現(xiàn)。其次,自我意識出現(xiàn)矛盾并非壞事,一方面,這些矛盾可能會使大學生某些思想、心理和行為上產生不適應,感到焦慮、不安和痛苦,從而有可能影響心理發(fā)展和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有矛盾才會有發(fā)展,危機與挑戰(zhàn)并存。矛盾與危機也會使大學生深入思考自我,全面認識、評價自己,力求解決矛盾,使矛盾成為促進發(fā)展的心理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