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很多橫板業(yè)余選手練球,通過視頻、文字學過很多要領,不停地練蹬地、練轉腰、練收臂、練打摩,但是上臺后,狠勁地把大臂小臂一齊甩出去,以為這樣球拉起來會更沖,但結果呢?被人輕輕一擋就是一個回頭,自已連下一拍反擊的能力都沒有。
經(jīng)常見過教練喊的最多的話是:收小臂、收小臂,不要抬肘、不要抬肘,要沉肩墜肘、固定大臂,你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為解釋這種現(xiàn)象,簡單做個正手擊球圖進行一下比較:紅線段代表大臂、黑線段代表小臂、藍弧線代表揮拍路徑
優(yōu)點與缺點一看就很明了,大家都知道2圖是快收小臂實現(xiàn)的結果,但怎樣才能做到2圖所示?這就是我說的肘的運用。
圖1是一種揮拍模式:紅色線段代表的大臂揮動范圍很大,肘揮到了身體前方,實現(xiàn)了拍子從1-2的長距離摩擦;
圖2是另一種揮拍模式:紅色線段帶動的大臂揮拍范圍不大,肘僅揮到身體右前方,但拍子從1-2運行距離與圖1相差無幾。
圖2中肘從A-B移動了很短的距離,也就是說在圖2的揮拍過程中,自拍子觸球前的一瞬間,肘部在隨大臂向前揮動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一種急停,而這種肘部的急停,直接造成了小臂的快速收縮,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鞭打效應。
圖1中肘從A-B運行了很長的距離,小臂與大臂的夾角也變小了,但這一看就是一種主動收縮小臂的結果,主動收縮小臂帶來的并非鞭打效應,而是給球施加了一種均速的推力,此時對球的摩擦缺少加速度,這種球練多了只能是提高上臺率,而球的質量是很難提高的。
圖2擊球后可以迅速收住力量,保持重心穩(wěn)定,并能以身體帶動臂、拍實現(xiàn)快速還原;
圖1擊球后收不住力,重心不穩(wěn),還原需要的時間會很長,常常時別人都把球給封回來了,自己還沒轉過身子來。
你看懂了嗎?關鍵就是那幾個紅字,嘻嘻……………
要想實現(xiàn)肘部的急停其實還是有很多訣竅的,凡事都有個度,過了這個度,就會適得其反,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沒達到這個度?是否過了這個度?。兄弟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