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說他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我的記憶中,小時候我家里也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春天,棗樹是發(fā)芽最晚的樹,不要說桃花紅杏花白,就連柳絮紛飛殆盡,楊花落了一地,石榴也開始抽出嫩紅的芽兒時,棗樹還兀自在春風中矜持著,老態(tài)龍鐘的枝椏在等待著,等待著,陽光再暖一點兒,雨水再足一點兒,才肯捧出翠如碧玉的嫩芽兒。
秋天,棗樹又是落葉最早的樹,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紅彤彤的棗子落桿后,葉子也已被打掉了小半兒,再一陣秋風吹過,黃的綠的棗樹葉就簌簌地落光了。
如今,家中的棗樹早已被砍掉多年,整個村子也很難再找到幾棵了,腦海深處,那對棗樹的記憶,卻被詩詞喚醒了。
1
《杏園中棗樹》
唐·白居易
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
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
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
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東風不擇木,吹喣長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盡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視。
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
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確然,棗樹實在不像楊柳那樣嫵媚裊娜,亦不像桃杏梨李那樣有嬌艷的花朵。它是平凡的,甚至是鄙陋的。
它的樹皮好像皴裂的龜殼,樹葉細小猶如老鼠的耳朵,它卻沒有自知之明,偏偏生長在這杏園里。也正因為棗樹長得難看,不會有人來攀折,也幸免了遭遇毀壞傷害。
早春二月的曲江江邊,各種花兒爭相斗艷,旖旎多姿,棗樹夾雜在其中,猶如丑陋的嫫母對著美麗的西子。
春風對樹木的愛卻是一視同仁的,在它和煦的吹拂下,棗樹茁壯成長,眼見得樹干要一人合抱那么粗了,得盡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我寄言陌上園中賞春的游客,請你們回頭看看這不起眼的棗樹吧。您如果喜愛繞指的柔軟,請您去憐惜楊柳和杞樹;您如果追求悅目的嬌顏,它不敢和桃李去爭艷;可是,您若是想做一輛大車,車軸卻必須要棗樹這樣的木材??!
白居易年少成名,當年那個十七歲的少年懷揣著詩作向顧況報上姓名時,顧況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啊!”可是,當他恭恭敬敬地呈上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時,顧況立即改口說道:“有才如此,居亦易矣!”
只是,恃才之人難免傲物,難免和周圍的環(huán)境顯得格格不入。白居易初入仕途,春風得意,滿懷一腔報國熱忱,想的是為黎民造福,為君主分憂,勉力于“有闕必諫,有違必陳”。以至任職一月,既“諫紙忽滿箱?!比欢?,他的盡忠職守,直言敢諫,并沒有得到皇帝的贊賞,反而引起皇帝的不滿,并且,他孤傲的性格,不畏強權的激烈言行,也深遭權貴的嫉恨。
因此,他常常感到苦悶和孤寂,于是借物抒懷,他覺得自己就是一株杏園里的棗樹,不會以美麗的姿態(tài)取悅于人,卻是能真正擔當大業(yè)的至偉之材。
詩中的杏園就在長安曲江池邊,大雁塔旁,是唐代為新進士賜宴、游玩的園林,白居易認為自己在一眾外表雍容華貴,內(nèi)心空虛齷齪的達官權貴中間,顯得是那么的孤單。但是他卻并不因此改變自己的天性,反而頑強地生長,在沉默和孤寂中壯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擊著與它對立的世界。
白居易的一生正是如此,無論是在十里春風的長安杏園,還是在秋風蕭瑟的潯陽江邊,他始終不曾改變初心,始終堅信自己才是國家的輪軸之材,以頑強倔強的性格對抗著那些濫官污吏。
2
《詠牡丹》
宋·王溥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這首詩妙就妙在正話反說,題目為《詠牡丹》,我們就肯定以為這是一首歌詠花中之王,艷冠群芳的牡丹的,但是讀完第一句,就我們知道想錯了。
“棗花至小能成實,桑葉雖柔解吐絲?!背斯鸹?,棗花應該是最小的花朵了。棗花雖然沒有桂花的名氣,芳香卻并不遜于桂花,棗花的香淡雅中透著甜膩,是蜜蜂的最愛,棗花蜜更是蜜中佳品。
棗花雖小,花落后卻會結(jié)出甜甜的棗子,桑葉柔弱,蠶寶寶吃了卻能吐絲,都是品相不佳,卻有實用之物。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笨尚δ档せㄩ_碩大華麗,富貴雍容,花落后,枝頭卻空空如也,不結(jié)一粒籽實,實是中看不中用之物。
這首詩和白居易的《杏園中棗樹》異曲同工,都是先抑后揚,用鮮艷奪目的花草樹木對比平凡粗鄙的棗樹,前一首寫的是棗木之材,后一首寫的是甜甜的果實,也都是作者的自況。以那些華而不實的無用之人反襯自己是真正的有用、有才之人。
3
《又呈吳郎》
唐·杜甫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杜甫被稱為“詩圣”,除了詩寫得好,真正的原因是因為他有一顆圣人的心。
提起圣人,我們首先會想到孔子孔圣人,歷史上凡是尊稱為圣人的人,都是心懷天下蒼生的人,他們的心里從未有個人利益,只有百姓疾苦。
杜甫當然也是這樣的人,“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一路顛沛流離,好容易到了成都,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建起了一座草堂,剛剛安頓下來的杜甫,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自己的孩子尚吃不飽、穿不暖,房子漏雨,大風掀了茅草屋頂?shù)臅r候,杜甫想到不是自己,而是那些流離失所,連間草屋都沒有的天下百姓,他的愿望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span>
《又呈吳郎》,是杜甫寫給他一位年輕親戚的信,“又呈”是因為杜甫已經(jīng)寫過一封信,題目為《簡吳郎司法》,“簡”是書信,也就是給吳郎寫信的意思。吳郎是杜甫的晚輩,杜甫在給他的第二封信中卻用了“呈”這個敬辭,其中的深意頗值得玩味。
公元767年的秋天,杜甫搬家了,他把自己在夔州瀼西的草堂讓給了親戚吳郎。草堂的前面有一棵棗樹,每年秋天棗子成熟時,西鄰的一個老婦人都會來打棗子吃。吳郎搬來后在草堂周圍插上了籬笆,棗樹也被圈在了籬笆里,老婦人不敢再來打棗了,她遇到杜甫后,把這件事告訴了杜甫,杜甫便給吳郎寫了這封信。
他說,吳郎啊,西鄰的老婦人無兒無女,也沒有吃的食物,所以每年秋天棗樹結(jié)了棗子,她都拿著竹竿來打棗。她一個老婦人,顫巍巍地舉起竹竿打落棗子,再慢慢地彎著腰拾起,兜在衣服的前襟里,回到家,再慢慢地吃,她就是靠著這幾個棗子為生??!如果不是窮困已極,她何以如此呢?
我住在草堂的時候,每年都任由她來打棗兒,我告訴她就當棗樹是自家的,不必客氣。
你來了以后,她總是防范你,不敢再來打棗,這固然是她多心,但是你插籬笆的事卻是真的,還是不要這樣的好。
國家正在打仗,賦稅已經(jīng)很重了,這樣無依無靠的老婦人,已經(jīng)被逼到了絕境,而天下像她這樣受苦的人還有很多,我們對此都是無能為力的。想到那連綿的戰(zhàn)火,我不禁淚流滿面啊,所以,我們能做的也就是為她們敞開一扇門,讓她們可以不必擔驚受怕地打幾個棗子啊。
杜甫寫這封信的時候,肯定是字斟句酌,思量了很多,他既不想讓吳郎覺得是在數(shù)落、責怪他,又想讓老婦人能夠多吃到幾個棗兒;既想讓吳郎拆掉籬笆,又不想讓他因插籬笆自責,一片諄諄之情躍然紙上。
明代詩人盧世?評此詩曰:“杜詩溫柔敦厚,其慈祥愷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極煦育鄰婦,又出脫鄰婦;欲開示吳郎,又回護吳郎。八句中,百種千層,莫非仁音,所謂仁義之人,其音藹如也?!?/span>
杜甫是詩人,是圣人,我們總以為圣人關心的都是大事,其實不然,真正有大愛、有仁者之心的人,是像杜甫這樣連貧苦的老婦人能不能順利打幾個棗兒都要管。這樣的細心,這樣的體貼,也只有心懷大愛的人才能做到。
寫了好幾首關于棗樹的詩,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蘇東坡的那句“簌簌衣巾落棗花”,春天已過,夏天就要來了,棗樹就要發(fā)芽、開花了,如果是從前,村子里又到了棗花飄香的時候了。
老人們坐在棗樹下談天說地、談古說今,孩子們在樹下抓石子、抽陀螺,母親們坐在樹下納著鞋底,看著孩子們笑……一陣風來,樹上的棗花簌簌地落下來,落到了大人孩子們的頭上,也落滿了衣襟……
可惜,今天的村子里幾乎再難找到一棵棗樹了。
-作者-
水云初靜 閑來無事讀書,心有所感寫文。喜歡紅樓,喜歡詩詞,用心細讀,寫下所思、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