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先民們在生產(chǎn)生活的過程中,發(fā)明并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生活器具,涵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器物已經(jīng)消失湮滅,而有些器物經(jīng)不斷改進,至今仍然留存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下面,左右?guī)Т蠹伊私庖幌缕渲械?0件古代器物,看看你知道多少?其實,好多東西只能在博物館里才能見到。
1、觥(gōng)
一種盛酒器,出現(xiàn)于殷商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橢圓形或方形器身,圈足或四足。帶蓋,蓋做成有角的獸頭或長鼻上卷的象頭狀。有的觥全部做成動物狀,頭、背為蓋,身為腹,四腿做足。國內(nèi)比較有代表性的觥有牛形銅觥、折觥、龍紋觥、鳥獸形觥等。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有“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的話語。
觥
2、鬲(lì)
煮飯用的炊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xiàn)陶鬲,其形狀一般為侈(chǐ)口(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銅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時期。商代前期的鬲多無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兩個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為高領(lǐng),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數(shù)為折沿折足弧襠,無耳。
鬲
3、缶(fǒu)
《說文解字》中說:“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鼔之以節(jié)歌?!斌驹臼枪糯囊环N陶器,類似瓦罐,形狀很像一個小缸或缽,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圓腹,有蓋,肩上有環(huán)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這種酒器能夠成為樂器是由于人們在盛大的宴會中,喝到興致處便一邊敲打著盛滿酒的酒器,一邊大聲吟唱,缶就演化成為土類樂器中的一種。
缶
4、簠(fǔ)
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饗時盛放黍、稷、粱、稻等飯食的器具,《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焙叺幕拘沃茷殚L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xiàn)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zhàn)國晚期以后消失。
簠
5、簋(guǐ)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也用作禮器。自商代開始出現(xiàn),延續(xù)到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青銅器時代標(biāo)志性青銅器具之一。青銅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樣,變化復(fù)雜,有圓體、方體,也有上圓下方者。早期的青銅簋跟陶簋一樣無耳,后來才出現(xiàn)雙耳、三耳或四耳簋。據(jù)《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簋常以偶數(shù)出現(xiàn),如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
簋
6、甗(yǎn)
甗是古代的蒸食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zèng),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bì),以利于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流行使用于商周時期,早期器體厚重,春秋戰(zhàn)國時,器身變薄。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甗
7、觚(gū)
中國古代一種用于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xiàn)為喇叭狀。觚初現(xiàn)于二里頭文化,到西周中期已十分罕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觚
8、尊(zūn)
古代大中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周時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見?;驹煨褪浅蘅冢L頸,圓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主要是圓體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西周時,又出現(xiàn)了垂腹的圓尊,形狀為大口,長頸,鼓腹下垂,圈足低矮。除上述各式尊外,商周至戰(zhàn)國期間還有犧尊。將尊鑄成牛、羊、虎、象、豕(shǐ])、馬、鳥、雁、鳳等動物形象,統(tǒng)稱為犧尊。犧尊上裝飾有各種華麗的紋飾,獸背或頭做成尊蓋,既是實用器皿,又是藝術(shù)價值極高的工藝品。
尊
9、彝(yí])
彝也稱方彝,目前有兩種解釋:一為古代的盛酒器,一為古代青銅器中禮器或是祭器的通稱。形制為方形,高身,腹有曲有直,帶蓋,蓋似屋頂形,蓋上有鈕,有的帶扉棱。新石器時代已有陶制方彝存在,在商代也有以白色大理石制作的方彝,而青銅鑄造的方彝在商代殷墟時期的初期可見,到了西周時期逐漸消失。
彝
10、罍(léi)
罍,大型盛酒器和禮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體量略小于彝,造型有圓形、方形兩種。圓形罍造型為斂口,廣肩,豐腹,圈足或平底;肩部兩側(cè)有兩耳或四耳,耳作環(huán)形或獸首形;下腹部一側(cè)有穿鼻。方形罍多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數(shù)為平底;有蓋,蓋作斜坡式屋頂狀;下腹近圈足處亦有穿鼻。
罍
11、瓿(bù)
古代的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醬,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器型似尊,但較尊矮小。圓體,斂口,廣肩,大腹,圈足,帶蓋,有帶耳與不帶耳兩種,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裝飾饕餮(tāo tiè)、乳釘、云雷等紋飾,兩耳多做成獸頭狀。
瓿
12、盉(hé)
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戰(zhàn)國,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調(diào)酒?;驹煨蜑閳A腹,帶蓋,前有流,下設(shè)三足或四足。商周時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檔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則多做成空心。春秋戰(zhàn)國時,盉口變小,腹部扁圓,流往往做成彎曲的鳥頭或獸頭狀,蹄形足較為常見,有的蹄形足做成動物形象。許多盉還加上彎曲的提梁,并用環(huán)索連結(jié)盉蓋與提梁,造型輕盈秀巧。
盉
13、甑(zèng)
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底部有許多透蒸氣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現(xiàn)代的蒸鍋。
甑
14、釜(fǔ)
古代的一種炊器,圓底而無足,或有二耳,安置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支撐煮物,釜口也是圓形,可以直接用來煮、燉、煎、炒等,為現(xiàn)在我們使用的“鍋”的前身。盛行于漢代,有鐵制的,也有銅或陶制的。曹植的《七步詩》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的句子。
釜
15、匜(yí)
中國古代貴族舉行禮儀活動時澆水的用具,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瓢或舀水器,出現(xiàn)在西周中后期,盛于東周。匜形橢長,前有流,后有鋬(pàn),多有四足。早期匜為青銅制,漢代以后出現(xiàn)匜金銀器、匜漆器、匜玉器?!蹲髠鳌べ夜辍酚小胺顓F沃盥(guàn)”的記載,沃的意思是澆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臉,“奉匜沃盥”是中國古代在祭祀典禮之前的重要禮儀。
匜
16、觶(zhì)
古時飲酒用的器皿,大多用青銅制造。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青銅器中所稱的觶有兩類:一類是扁體的,一類是圓體的,這兩類觶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東周。
觶
17、斝(jiǎ)
古代的盛酒器和禮器,由新石器時代陶斝發(fā)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驹煨蜑槌蘅?,口沿有柱,寬身,下有長足。斝的形制較多,器身有圓形、方形兩種,有的有蓋,有的無蓋;口沿上有一柱或二柱,柱有蘑菇形、鳥形等不同形式;腹有直筒狀、鼓腹?fàn)罴跋赂棺鞣謾n袋狀幾種;有的是扁平素面,有的用獸頭裝飾;底有平底、圓底;足有三足、四足、錐狀空足、錐狀實足、柱形足等。斝作為禮器,常與觚、爵等組合成套使用。
斝
18、卣(yǒu)
古代用來盛酒的容器,也有說卣專門盛放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卣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卣的基本形制為扁園、短頸、帶蓋、鼓腹、圈足,有提梁。還有少數(shù)為直筒形、方形和圓形,還有動物形狀的鳥獸卣。商代銅卣多為扁圓體,蓋較高,上有鈕,提梁多橫跨兩面,腹最大頸在中部或略下,圈足較高。
卣
19、盨(xǔ)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飯食的禮器或食具,由圈足簋發(fā)展而來,器蓋與器身形態(tài)相近但稍小,器蓋上有四個方足,為其一般判定標(biāo)準(zhǔn)。取下器蓋后翻置起來即成另一器皿,食畢歸置如一。盨出現(xiàn)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盨
20、爵(jué)
爵是古代最早的酒器,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的酒杯。流行于夏、商、周。爵的一般形狀,前有流,即傾酒的流槽,后有尖銳狀尾,中為杯,一側(cè)有鋬,下有三足,流與杯口之際有柱,此為各時期爵的共同特點。這種酒器是天子分封諸侯時賞賜給諸侯的,后由此引申指爵位、官位。
爵
21、鼎(dǐng)
鼎的本義是烹飪之器,用來煮或盛放魚、羊、豕肉。也置于宗廟作銘功記績的禮器,統(tǒng)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比如有名的商代司母戊大方鼎。鼎還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青銅禮器之一,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于荊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quán)力的象征,所謂國滅則鼎遷,后世把奪取政權(quán)叫“問鼎”,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
22、俎(zǔ)
有兩種用途:一是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二是古時宴饗,每人前面有俎案,上面擺滿菜肴,食有食相,也就符合禮儀了。
俎
23、兕?。╯ì gōng)
古代盛酒或飲酒的器具。腹橢圓形或方形,圈足,有流有鋬,帶蓋,蓋為帶角的獸頭形,造型極富于想象力。有的觥內(nèi)附有酌酒用的斗。青銅兕觥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詩經(jīng)》中屢見其名,如《詩經(jīng)·卷耳》:“我姑酌彼兕觥?!?/p>
兕觥
24、盂(yú)
古代盛水或盛飯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盂
25、觴(shāng)
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兩側(cè)有半月形雙耳,有時也有餅形足或高足,考古界亦稱其為耳杯。因其形狀像爵,兩側(cè)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觴”。羽觴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一直延續(xù)使用至漢晉,其后逐漸消失。
觴
26、敦(duì)
敦是中國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會時盛放黍、稷、稻、梁等作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后來逐漸演變出蓋,到戰(zhàn)國時多為蓋形同體。由于形狀酷似西瓜,又稱西瓜敦或西瓜鼎。其上下內(nèi)外皆圓,蓋與器體合成球體或卵圓體,兩環(huán)耳、三短足,蓋也可反過來使用。
敦
27、豆(dòu)
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或有蓋。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xiàn),盛行于商周時,多陶制,也有青銅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禮器。
豆
28、角(jué)
古代酒器,用青銅制做,形似爵而無柱與流,兩尾對稱,有蓋,用以溫酒和盛酒。
29、罌( yīng )
古代的一種盛貯器,大腹小口,既可用來汲水、存水,也可用來盛糧。
罌
30、鑒(jiàn)
古代的盛水器。盛水作為鏡子用,或盛冰塊,或盛水沐浴用。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鑒初為陶質(zhì),也就是陶盆,春秋中期出現(xiàn)青銅鑒,春秋晚期和戰(zhàn)國時期最為流行,西漢時仍有鑄造。
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