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也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它是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國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齊長城因為時代更久遠,隨著歷史的塵煙飄散在了綿延的泰沂山脈之巔,但是即使過去了2600多年,它依然還有遺跡尚存,是我國最早的戰(zhàn)斗軍事堡壘,比秦長城還早400多年,素有“長城之父”的美譽。
齊長城橫貫山東半島東西600多公里,其中在濟南境內(nèi)就有100多公里,而且起點就位于濟南長清大峰山。齊長城濟南段遺跡中又有為數(shù)不少的關隘遺址,其中包括天門關、錦陽關、黃石關、風門道關、青石關等。
說起風門道關,這里曾經(jīng)是很難到達的地方,它位于濟南市萊蕪區(qū)、章丘區(qū)和淄博博山交界處的高山之巔的一個埡口處。埡口東側博山境內(nèi)有禹王亭、夾山村,埡口西側有萊蕪區(qū)的臥云鋪村和祿家?guī)X村。
風門道關所在埡口的西北方向稱為霹靂尖,東南方向稱為雙堆山,雖然兩山?jīng)]有明顯的分界,實際上都是泰沂山脈群山環(huán)伺,雖然一座座山峰兀立,但山體實際上是無法分割開來。
山峰與山峰之間的埡口就成了山這邊和那邊最近的通道,而風也繞著山從這個罅隙中穿行,于是無論何時,這兒幾乎和山下就成了兩重天,埡口處山風呼嘯,山下可能樹木不動不搖。因此當?shù)厝朔Q呼此處為風門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風門道也是齊魯兩地的商道,雖然在海拔七百多米處,但卻是齊魯古商道上重要的關隘。
昔日的風門道關地處大山深處,想要去往這里非常困難,無論從博山,還是從濟南、萊蕪,都需要長距離的山路。如今再去往這里都有了公路,雖然還需要穿隧盤山。
登臨風門道關處,有三塊碑刻,一個是山東省政府所立的“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基座上以小字清晰可見為萊蕪區(qū)屬;一通是淄博市所立“齊長城遺址——風門道關”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刻,還有一通是齊長城遺址的介紹。
那么這個就奇怪了,為何一個風門道關,兩地都在此立碑呢?風門道關處到底是屬于萊蕪還是屬于博山呢?
驅(qū)車從萊蕪方向過來,在距離此地約幾十米的路上就看到了博山界的路標,如果這樣看此地就是博山界的。但是山的西側幾百米的地方就是萊蕪逯家?guī)X村,山腳下為臥云鋪村,一般意義上,兩地的分界線都是以山脊為界,風門道關處應該是分界線才對,難道說此地有兩地共同管轄?
經(jīng)常戶外的驢友還知道,從風門道關沿著山脊向西北方向,約2公里不到的距離,就是章丘區(qū)、萊蕪區(qū)和博山的分界處霹靂尖三界碑所在,所謂分界也是以霹靂尖為界山的西北是章丘、東南為博山、西南為萊蕪,從這兒沿著山脊到了風門道關,自然而然也應是兩地分界處的。
所以對于為何兩地都在此立碑,還真是有點耐人琢磨,或許是為了搶占古代遺存的文化旅游資源?算了咱們不追查這樣的難題了,還是看看風門道關2600年前的遺風吧。
2600多年的風雨,齊長城保存完整無損的好像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如果說遺跡猶存,痕跡明顯的地段還是不在少數(shù),這其中風門道關處可以說說最完好的一段之一。雖然關已不存,但城墻依山而筑,懸崖峭壁之上,面朝魯國的方向,就地取材石頭砌壘的殘垣,古跡猶然。
向西北方向一直到霹靂尖,斷斷續(xù)續(xù)的城墻蒼茫而蜿蜒,古樸的石墻齊國一側,是從2600年前開始,古人和現(xiàn)代驢友共同留下的步道,越過歷史的長河,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jīng)在此駐足。
向東南方向,城墻的痕跡更加明顯,高度也高了一些,不過在博山一側,多了植被,松樹和槐樹不少,郁郁蔥蔥。再向前好像沒有城墻,唯有大山的懸崖成了天然的城墻,直達禹王亭。
距離風門道關最近的村落就是萊蕪一側的逯家?guī)X村,也是被央視報道過的懸崖上的村莊,村民們扣扣流傳有“沖了泰山頂,沖不了逯家?guī)X”之說。
村民樸實無華,因為長城是古代用以阻攔來往車輛和馬匹通關的,所以他們稱呼齊長城為攔馬墻。
風門道關博山一側的夾山村和龍?zhí)么甯谴笥衼眍^。龍?zhí)么迥_下有一條峽谷,谷中有夾谷臺。傳說公元前500年,魯定公會齊侯于此山夾谷地,孔夫子作為魯國大司寇行相事也參與其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夾谷會盟。
2000年后,清康熙二十二年蒲松齡曾來此憑吊懷古,寫出了著名的《夾谷行》詩作。
尋訪先賢險峰行,
登山劈路峻山嶺。
齊魯會盟夾谷情,
山谷回聲萬騎鳴。
再400余年后,我們行走在齊長城風門道關,看蒼茫群山,金戈鐵馬還猶在否?
小貼士:
風門道關尋齊長城游玩攻略,濟南出發(fā)導航臥云鋪村,可以暢游古村,然后在盤山而上到風門道關,賞長城遺跡,最后到逯家?guī)X村,看懸崖上的古村落絕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