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浪漫#
公元前221年,秦攻滅齊國,達成了兼并六國的目標,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多民族大一統(tǒng)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齊國并入中央帝國版圖,從此統(tǒng)一成為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秦時山東地區(qū)據(jù)帝國東方,延續(xù)了齊魯兩國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和繁榮的文化,對維護國家政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秦始皇數(shù)次東巡,直達海濱,封禪泰山,鏤刻金石,昭告天地;派方士入海求仙,冀望長生。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山東主要為齊魯大地,而陜西和甘肅一帶是秦國版圖。秦國和山東距離遙遠,但在歷史上卻頗有淵源。學界主流認為秦人嬴姓,起源于東方,其遠祖作為東夷的一支。根據(jù)新出的清華簡《系年》,“秦先人”原居今山東境內“商奄”之地,即今曲阜一帶。
秦齊文化都有尚武、尚實、重利、重人才的傳統(tǒng)。戰(zhàn)國時期,群雄角逐,秦與齊稱東西二強,從經(jīng)濟實力、軍事實力、思想文化和制度建設上,兩國都具備統(tǒng)一的實力。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稱西帝,并尊齊湣王為東帝。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燕、秦、魏、韓、趙五國聯(lián)軍攻齊,下70余城,齊僅存即墨、莒二地,盛極一時的齊國元氣大傷,后雖復國,但失去了統(tǒng)一天下的能力,最終被秦攻滅。齊地雖然納入統(tǒng)一版圖,當?shù)胤纯箘萘θ员容^強大,秦始皇為鞏固統(tǒng)治,鎮(zhèn)服地方,巡行天下,齊地尤其受重視。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到達鄒嶧山,之后封禪泰山,再巡海疆,十年之間三涉芝罘,兩涉成山,三登瑯邪。始皇東巡,根本上是出于維護統(tǒng)治,所到之處刻石紀功,冀傳不朽,其中封禪泰山是東巡中最重要的舉措。
自三代以來,祭祀天帝逐漸成為帝王的專利和標志。秦始皇的泰山封禪,最終實現(xiàn)了秦企圖以天下共主身份名正言順地祭祀天帝的夢想,也是秦始皇對齊魯文化認可的標志。
圖|泰山東更道出土戰(zhàn)國楚高罍
《史記·封禪書》說,秦始皇“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鞍松瘛奔础鞍酥鳌保酥骷漓胧菓?zhàn)國晚期齊地以宇宙論和政治思想為核心融合而形成的祭祀體系,也是秦漢以來國家祭祀體系郊祀制的思想源頭。秦始皇行禮祀“八神”,體現(xiàn)出對海濱區(qū)域神學體系與信仰世界的尊重。
《史記·封禪書》描述齊地“八主”中的“四時主”所居地理位置位于瑯琊?,樼鹋_遺址位于山東省東南沿海,青島市西南部,是山東沿海一處重要的周代至秦漢時期遺址,據(jù)文獻記載就與周代齊國“四時主”祭祀有關。根據(jù)文獻記載瑯琊臺與越國北上爭雄以及秦漢皇帝巡視等重要歷史事件有關。秦始皇曾三次巡視并“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秦始皇遷民3萬戶于瑯琊臺下;大興土木,修筑瑯琊臺,以觀海望日;于臺下修成“闊三四丈”的御路三條;刻石立碑,頌秦功業(yè);祭祀“四時主”... ...經(jīng)過考古發(fā)掘,臺上現(xiàn)存秦漢時期大夯土臺基、小夯土臺基及小面積夯土、陶水管、石塊構筑物等多處遺存。
圖|瑯琊臺出土“千秋萬歲”瓦當 山東博物館藏
在瑯琊臺,秦始皇兩度遣徐福等方士攜童男童女入海求仙。最終,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攜帶“五谷子種”,泛海東渡,莫知所終,成為迄今有史記載的東渡第一人。
兩千多年來,徐福到底去了哪里依舊爭論不休。在日本、韓國等地,都有紀念徐福的現(xiàn)象,傳說徐福教當?shù)厝朔N植水稻、鉆鑿水井、制造農具、傳播醫(yī)藥、紡織等知識。徐福東渡成了中、日、韓友好交往的開端,徐福也成為三國人民友好交流的化身。
文化吸納,構筑理論
除了對齊魯仙道的向往,秦始皇對齊魯大地還有著很深的文化情結。他將齊魯文化整合在秦文化中,比如對五德終始學說和儒學的吸納;把稷下黃老之學的“體道行德”的觀念書寫在秦刻石文中;將發(fā)源于魯國的墨家的“尚同”理念與法家的王權獨尊觀念相結合,構筑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理論。
秦始皇主要鐘情于法家思想,但儒學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這突出表現(xiàn)在秦刻石文中對儒學理念的張揚。如其中多次出現(xiàn)“仁”“義”“圣”“德”等字眼,如《泰山刻石》中有“大義休明,垂于后世”“貴賤分明,男女禮順”。《瑯邪刻石》中有“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雖然秦朝最后未能以齊魯之學補救法家之弊,但齊魯文化終究對秦的社會發(fā)展產生了推動作用。
天下一統(tǒng)、東巡封禪、求仙海上、文化吸納
齊魯大地作為禮儀之邦
在秦人崛起的數(shù)百年里
在全國格局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為秦的政權鞏固與社會發(fā)展
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也為秦以后的文化發(fā)展積蓄了力量
參考文獻:
[1] 孟祥才: 《西安財經(jīng)學院學報論秦皇漢武的齊魯文化情結》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