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華
《水經(jīng)注》云:“巨洋水逕劇縣,古城西北古紀國也,城之北有臺,臺西有方池。”
01 紀國故城
jiguogucheng
在濟青高速路壽光路口處,有一塊石碑,高高大大,端端正正地立在路口旁邊,上面刻有“紀國故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東省革命委員會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 壽光縣革命委員會”的字樣。時常從此處路過,不經(jīng)意間看石碑幾眼,家鄉(xiāng)有這么一塊石碑,心里頗為自豪。
2016年夏天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們驅(qū)車前往紀臺故城,知道大體方位,就一路打聽一路找,到了一個村子,周圍是一小塊一小塊的麥田,麥子快熟了,齊刷刷的麥穗黃綠相間,長在白色蔬菜大棚之間,也是稀奇。村口有幾個人,一聽我們是找故城的,很熱心地給我們指了路。沒費多少時間,我們來到了濟青高速路壽光路口,與收費站相鄰,緊貼著收費站西邊,有一個小岔口,被樹枝、薔薇花掩蓋著,能容一人過去。我們低頭彎腰盡量縮小身體,翻穿過去,滿眼荒草,這就是“紀國故城”了?據(jù)史料記載,紀國歷史悠久,是在齊國東部、與齊為鄰的古國之一,屬炎帝后,姜姓國,侯爵,始于夏、商。都城在今壽光市南三十里處,現(xiàn)紀臺鎮(zhèn)的紀臺、黃孟、馮家三個村的所在地,為古時紀國之國都??脊虐l(fā)掘資料證明,這一地區(qū),自龍山文化以后便逐漸發(fā)展成為部落方國。山東境內(nèi)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兩個古城堡之一的邊線王古城堡就是1984年在壽光城南20公里處發(fā)現(xiàn)的,時代屬龍山文化的晚期。邊線王古城堡的發(fā)現(xiàn),確證早在龍山文化的晚期,今山東壽光一帶的原始居民已進入了國家形成的階段,也就是進入了文明的階段。地處這樣的紀國居民大約也在此時形成了原始的國家組織,以后逐漸形成為國家。古紀國歷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為齊所滅,前后經(jīng)1000余年。
“風(fēng)流總被雨打風(fēng)吹去”,2000多年前先民們曾經(jīng)的繁忙興盛,生動的文化氣象,如今只剩下湮沒在此處的城墻殘垣遺跡了。
此處草木茂盛,野草及膝,一棵抱粗的大榆樹,站在土墻邊,如同守護著城墻的衛(wèi)士。向西望去,迎著晚霞,墻如條大龍,靜靜地臥在那里,一條小路,只留淡淡痕跡,寬不過人的腳長。我們沿著這城墻邊的小路,深一腳,淺一腳,邁兩步停一下,撥開枯枝,看看墻及墻上的植被,墻上多是榆樹、槐樹,一棵梧桐樹倒是另類,一種不知名字的藤植物,爬滿了整個城墻,幾乎把城墻整個包裹起來。找了個植被少的地方,攀爬了上去,頂上估計有4米寬,露裸的根如龍爪,緊緊地抓住泥土,用手摸摸,用腳踢踢,這墻土倒也瓷實。走到頭,又是一棵大榆樹,東西兩頭各有大榆樹如守護神一樣默默守護著。丈夫說,他小時候,附近村莊的人家用土,都是挖這土城墻的土,幸好被國家保護起來,要不,也許這里連土渣也沒有了。站在西頭高速路上,被路截斷的城墻,已渺無影跡。在此處拍攝幾張照片,目測了下城墻約有3米高,這才往回走,讓丈夫丈量著,大約150步。據(jù)史料記載,故城略呈長方形,東長1500米,西長1600米,南北各寬1200米,城墻夯土筑成。流連了一會兒,從小岔口處出來,來到公路上,回頭望,綠樹掩映,與路旁其他綠化帶看不出兩樣來。想找寫著山東省重點保護文物的石碑,大體方位知道,但是來回走了兩趟也沒看見,問附近的出租車司機,那人領(lǐng)著過去,那地方全被薔薇花掩蓋了,花開的燦爛,粉的、紅的,一朵朵,一簇簇,蝴蝶悠閑地飛來飛去,陽光溫暖地照在上面。小心躲著薔薇的刺,扒開條縫,隱隱約約看到那石碑。旁邊有人說,就這點好東西還藏起來,藏得還嚴實,開玩笑的。見我拎著相機,那司機說,冬天來吧,冬天來就能看到了。
據(jù)說有個“金壺丹書”的典故就出自這里?!蛾套哟呵铩酚涊d:齊景公在原紀國的土地上游歷時,撿到一個金壺,打開來,里面有一張用紅筆寫的紙條:“吃魚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馬。”景公說:“有道理!吃魚不要翻面,是因為不喜歡它的腥味。不乘坐劣馬,是不喜歡它走不了遠路。”
晏子說:“不是這樣?。〕贼~不要翻面,是說不要用盡老百姓的力氣。不要乘坐劣馬,是說不要放不肖之人在國君身邊?!饼R景公說:“紀國有這樣深刻的言語,為什么會亡國呢?”
晏子說:“有這樣的言語也會亡國。我聽說:君子有治理國家的好策略,一定會公行于天下。紀國有這樣的言語,卻藏在金壺里,怎能不亡國呢?”“金壺丹書”指錦囊妙計。主旨:干什么都不要隱藏,否則將無濟于事!
大概意思就是紀國的內(nèi)政方針都是好的,可是不照著這個來執(zhí)行,最終導(dǎo)致了滅亡。
這之后的紀國歷史,有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傳說最后一任的紀侯見大勢已去,只身出了城南門徑直去了。因走得匆忙,紀侯只穿了雙單薄的布襪,眾臣民出于對這位愛民如子的君王的愛戴,奔到紀侯南行的這條路上,撿去了碎磚,拾走了破瓦,以免扎傷了紀侯的雙腳。后來這條路就成了紀王路,傳說紀王路上不長蒺藜,好讓紀王光腳走路,扎不著腳。又傳說紀侯來到了位于紀國紀臺城東南幾十里外的群山中,跟隨一仙長修煉。此山原來不叫紀山,只因紀侯的到來才叫紀山。據(jù)說紀王在紀山修煉時,在群山上遍種軟棗樹,使得光禿禿的崇山峻嶺變得郁郁蔥蔥,綠色一片,生機無限。此后,紀侯銷聲匿跡,不見了蹤影。
02 點將臺
dianjiangtai
在“紀國故城”北城墻遺跡的東南方不遠處,就是古紀國的“點將臺”。
一路上,有不少商家在打紀國古都的牌子,家具叫個“紀都家具”,藥店叫個“紀都藥店”,連火燒也叫個“紀都火燒”,電線桿上廣告牌也是“紀國古都,菜鄉(xiāng)重鎮(zhèn)”。
“點將臺”在壽光市紀臺鎮(zhèn)第一初級中學(xué)的院內(nèi),被綠樹紅花掩映著,遠看像一個大蘑菇。
懷著虔誠膜拜的心,先圍著臺轉(zhuǎn)了一圈,用平時散步一樣的速度,五分鐘轉(zhuǎn)完了。臺北邊種著好幾棵柳樹。貼著柳樹的臺面上,裸露著一條條上下豎直的裂縫,好像被剝了皮的雞,顯得猙獰驚心。
這時有個人領(lǐng)著孩子想攀爬“點將臺”,順便聊了幾句,他說,他是來玩的,他以前曾在這里上過學(xué),現(xiàn)在這臺也就有他上學(xué)時的四分之一,那時,他們天天挖土,挖這臺上的土,干什么,當然是墊院子??粗_的東面和北面那些溝壑,那人說,雨沖不成這樣,都是人挖的。
在臺的南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簡介,在臺東邊是一個黑色大理石碑,也是紀國簡介:古紀國點將臺紀國故城位于壽光城南十三千米處的紀臺鎮(zhèn)紀臺村,一九七七年十二月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系古紀國故都。紀國,姜姓,侯爵,周朝約成王時受封。領(lǐng)地包括今壽光、昌樂及昌邑、安丘、臨朐、臨沂、江蘇贛榆、臨淄等縣市一部分,是從西周到春秋初重要的諸侯國之一。初,國力較強,曾與周王室、魯國聯(lián)姻。史稱紀侯曾彈劾齊哀公,周王室“烹哀公與鼎”。自此,齊紀結(jié)仇。公元前693年與公元前690年,齊襄公兩次出兵伐紀,紀遂亡。紀國從封到亡,長達三百多年。故城遺址,今存故臺一座。史稱“云棲臺”,據(jù)記載,臺高25米,頂面直徑20米,底周長300米。頂部南端原有山門聳立,周圍磚砌花墻精巧,院內(nèi)有八棱亭榭,氣勢宏偉,奇花異草,燦若織錦;正北面大殿五間,飛檐丹柱,頗為壯觀;殿內(nèi)有關(guān)公獨木雕像一座,栩栩如生;左右十幾尊泥塑神像,形態(tài)各異,巧奪天工。院門前有一平臺,登高俯瞰,田疇成片,綠樹如茵,彌水若帶,村舍儼然。春秋佳日游人如織,流連忘返。臺西有方池,地水漣漪,“魚戲蓮葉間”,另有“壽圣寺”,氣象森然;臺南有坐南向北高閣3間,橫匾上書“真武閣”,遒勁有力,連同城南千米許,清初名士安致遠先生的“壽壙碑”,同為游客觀瞻勝地。新中國成立前后,臺周圍辟為糧田,只存孤臺一座,臺上祠、亭、墻、門多有破損?!拔幕蟾锩敝袣堄嘟ㄖ袨椤八呐f”,被橫掃而蕩然無存;村人掘臺用土,臺身滿目瘡痍,萎縮成一土堆。紀國故城已出土的文物,紀侯鐘、紀侯簋、鏤孔銅熏爐、“宜子孫”玉壁、鬲、雙龍壺等,有很高的史學(xué)價值,有的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引起廣大學(xué)者和專家的關(guān)注,現(xiàn)存于國內(nèi)各博物館,是紀國文明的歷史見證。
在臺的南側(cè),有一條曲折的水泥臺階,窄窄的蜿蜒著直到臺頂。
路是新鋪的,兩旁全是雜草雜樹,裸露的地上有大量的碎磚碎瓦,如破碎的雞蛋皮攤在那里。這些古代遺留的歷史印痕和遺存無不反映了這里歷史的久遠與曾經(jīng)的繁盛。
我第一次看到點將臺,是在1990年。為能看到幾千年的古跡,當時覺得很新奇。很多古跡當會留有墨寶的,然而,我圍著點將臺找來找去毫無發(fā)現(xiàn)。說是點將臺,近處看就是一大土堆,坐落在一方草坪中,柔柔嫩嫩的青草散發(fā)著清新。當時站在臺上,向前望去,一馬平川,臺周邊都是平房。
今又站在臺頂,視線被周邊的高樓大廈阻擋。臺頂新建一八角亭,臺頂面積不大,周圍有鐵護欄,亭內(nèi)有水泥做的石凳,沒有石桌。校院里很整潔,圍著點將臺建有花園,花園里凌霄花開得正艷,園內(nèi)有一新穎雕塑,叫“知識之光”,形體構(gòu)成有圓椎、圓柱、大球、小球等,讓人一看,比臺上的八角亭有特色多了,好在臺頂上有一個用鋁合金做的牌子,上面是魏道揆老先生寫的一篇文章《云臺懷古漫游記》,值得一看。
巍巍云臺,昂首天外,閱盡春色,悠悠千載,蔚為壯觀,偉哉雄哉!……歷經(jīng)滄桑,櫛風(fēng)沐雨,雄視千古,而巋然獨有。
明文學(xué)家馮惟敏曾親臨其上,并有《紀臺詩》曰:“山色遙連四野開,水聲長繞故城隈?!辈l(fā)出:“千載興廢誰復(fù)念,九原珠玉總堪哀”的長喟浩嘆。
1944年春,山東保安三師副師長兼一團團長孟祝三,以鄉(xiāng)望之資,軍旅之職,鳩集能工巧匠,大興土木,精心修飭,在臺上坐南正北修建抗日“四五戰(zhàn)役”紀念祠。祠中供奉該戰(zhàn)役中為國捐軀營連長戰(zhàn)士數(shù)百人之靈位,以資游人瞻仰憑吊,寄托哀思,興保家衛(wèi)國,奮戰(zhàn)抗倭之志。臺南建一烈士紀念碑,正面以碑文,詳載其事,背面刻有烈士英名。
此臺兒子來看了好多次,說這臺應(yīng)該保護起來。我說,把臺圍在校院里,就已經(jīng)保護起來了。兒子更極端,竟說,臺上面連點土都不能流失。不管他的想法現(xiàn)實與否,有保護文物古跡的意識,這“九零后”的孩子就可圈可點。
03 冢 子
zhongzi
因有親戚家是紀臺馮家莊的,馮家莊在紀臺“點將臺”正南偏東四五華里處,親戚說馮家莊有紀國故城圍墻,在親戚的帶領(lǐng)下,我們來到據(jù)說是以前圍墻那里,看那現(xiàn)存的墻根。
這個村子地勢東高西低,落差大,從西向東走,要爬一個大坡,上去后又是一排排房屋。親戚說,此地就是紀國故城的南城墻遺跡。除了比四處高出一大截外,已看不出另樣,村里人挖土墊豬圈,蓋屋打墻,甚至直接在此筑屋建房。以前“全民皆兵”的年代,還在上面打過靶,城墻有三四米寬。
在村外一條小路上全是古瓦古磚,一腳腳踩在上面,這可全是寶貝,恨不能統(tǒng)統(tǒng)都收拾起來,可惜,沒有人珍惜眼前這俯拾皆是的瓦礫,不由感慨,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親戚還說,當年“深翻地”的時候,挖出來很多的盆盆罐罐,挖地瓜井,挖出好多完完整整的陶罐,排在那兒,誰家也沒有要的,拿回家沒有用,就當了村里小孩子練習(xí)準頭用的道具,“乓”破一個,“乒”破一個。他家的大棚,他整地的時候,從地里運出的碎瓦片,大概不少于80翻斗。種了幾年,現(xiàn)在一澆地,還沖刷出不少碎瓦片。
親戚帶領(lǐng)我們看一個大冢子,順著一條像滑梯一樣的小路爬上去,四面觀望,比“點將臺”上面視野更開闊。有一些不知名的雜樹和雜草,躲避著很多酸棗樹枝,發(fā)現(xiàn)一個一個孔,有的像碗口大,有的像花盆大。陪同去的親戚說,這是盜墓人挖的,里面的東西基本挖沒了。下來繞到冢子南邊,那里有一個大洞,像人嘴形狀,一塊塊大型磚好像一個人在齜牙發(fā)怒,我不知道我害怕什么,反正我不敢靠近了看,只遠遠望過去,黑洞洞的,誰知道里面有什么,陰陰的,這還是大中午時間,陽光正盛,周圍除了我們沒有一個人,圍著轉(zhuǎn)了一圈,就走了。不知道這冢子有沒有得到保護?有沒有保護價值?或者是什么人的墓葬,被破壞到什么樣子?找到報社一個相熟的記者,對他說,是不是報道報道這事啊,讓有關(guān)部門采取點什么措施保護保護?他說,他2011年就寫過這事,把報紙找出來給我們看。原來紀臺兩漢墓已被列為文物保護對象。
04 考古發(fā)現(xiàn)
kaogufaxian
提起紀國,提起紀國故城,提起紀國文化,不得不說一個人。
20世紀70年代,在鄉(xiāng)野村間,經(jīng)常會見到這么一個人,他騎著自行車或拉著地排車,背著工具包,俯身于遺址或燈光下,搜集、鑒定、修復(fù)著陶罐、器具、書籍等文物,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關(guān)于賈思勰的故鄉(xiāng)、紀國故都遺址等史學(xué)爭論均由他證實其位于壽光;30多年來,他搜集文物上萬件(冊),讓一個館藏文物空白市一躍成為“魯北地區(qū)的一座文物寶庫”,他就是壽光市博物館原館長、已故的賈效孔先生。
1983年冬天,賈效孔在原古城鄉(xiāng)發(fā)現(xiàn)了銅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其中5件銅鼎、1件銅簋、1件銅甗,這在壽光尚屬首次,在濰坊及至全省也實屬罕見。后經(jīng)專家鑒定,斷定這批文物系商朝時期紀國之重器,紀國銅鼎的發(fā)現(xiàn),證實了古代紀國的地望就在壽光。賈效孔,用文物實證了壽光數(shù)千年文明史。
馮家莊的親戚說,他們建蔬菜大棚,常有人家挖出古物。并拿出一個給我們看,是一個像秤砣的土陶,兒子說像是平常人家用的東西,沒什么價值,還有塊帶花紋的古磚,斷成兩半,兒子拼起來拓了花紋,說是找專家看看,沒了下文。還有幾個銅錢,隨便放在棚沿上。翻了翻,不懂其價值。
山東舊志載:“臺高四丈,上有神祠,祠左有紀侯精舍。清乾隆中,村人挖土,曾于臺下得紀侯鐘一具?!睋?jù)《壽光縣志》載,紀侯鐘,銅質(zhì)。清代乾隆時出于紀臺下,該鐘曾為益都舉人李廊所藏,后為諸城劉喜海所得,再后為濰縣陳簠齋收藏。欒高16.5厘米,甬長10厘米。鼓上、篆間、舞上均飾斜角雷紋,甬上部及斡飾重環(huán)紋、雷紋及帶紋。背面鼓右飾一鸞形。古鐘甬上有旋的只得此器。鐘銘:“紀侯俿作寶鐘?!弊瓡?字分列3行。紀侯鐘屬西周晚期器,該鐘形為橢圓形,弧形鐘口,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銘文清晰?,F(xiàn)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