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生死相許......”,這句千古名詞出自于金代大詩人元好問的《摸魚兒·雁丘詞》。
這首詞是元好問16歲去太原參加府試的時候,路遇獵人捕雁,聞說一只大雁掙脫飛走,一只死于網(wǎng)中,逃脫的大雁哀嚎不止,一頭撞死在石頭上殉情。
元好問聽后感動不已,于是把大雁買下來,安葬在汾河邊上,立碑“雁丘”,并寫下了這首傳世之作《摸魚兒·雁丘詞》。
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山西忻州人,金代最杰出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
元好問是北魏孝文帝的后裔,他祖上世代為官,家學淵源。雖然他認真刻苦的鉆研學問,卻也經(jīng)歷4次科舉不中的傷痛。
元好問雖然沒有中舉,但他通過應試的機會,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云翼、雷淵、李晏等交結(jié)甚好,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贊賞,其文名震京師,被譽為“元才子”。
1213年蒙古軍侵擾河東(今山西全境),忻州也受到波及,遭屠城10萬,元好問為躲避戰(zhàn)亂,帶著母親和一部分藏書,取道陽曲北山羊谷(忻州到太原一條比較偏僻安全的通道,元好問多次避兵取行此道),流亡到了河南。
在河南期間,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一篇不朽的神作,《論詩三十首》,還參加勞動生產(chǎn),與農(nóng)民接近,體驗了農(nóng)民的生活,所以在他的詩里出現(xiàn)了更廣闊的題材。例如:
今年得田昆水陽,積年勞苦似欲償,鄰墻有竹山更好,下田宜秫稻亦良,已開長溝掩烏芋,稍學老圃分紅姜——《雪后招鄰舍王贊子襄飲》
書生如老農(nóng),苦樂與之攜——《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元好問32歲得中進士,因科場糾紛,沒有去就任。35歲得中宏詞科(金代特設的科舉制度之外的籠絡人才的手段),在國史院做了編修官,后請假回家務農(nóng)。
1226年開始,元好問歷任河南鎮(zhèn)平,內(nèi)鄉(xiāng),南陽三縣的縣令,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意識到金末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他在內(nèi)鄉(xiāng)時寫道:
民事古所難,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無毫厘,汝鄉(xiāng)之單貧,寧為豪右欺?聚訟幾何人?健斗復是誰?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東州長官清,白晝下村稀。我雖禁吏出,將無夜叩扉?教汝子若孫,努力逃寒饑——《宿菊潭》
勸農(nóng)冠蓋已歸休,了卻逋懸百不憂——《鎮(zhèn)平書事》
催科無政堪書考,出粟何人與佐軍——《內(nèi)鄉(xiāng)縣齋書事》
從詩中可以看出元好問是個關心百姓疾苦的有良心的好官。
金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蒙古軍隊圍攻汴京。哀宗親自出征,接戰(zhàn)失利,敗走歸德,汴京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元好問揮毫疾書寫下了《壬辰十二月車架東狩后即事》詩五首。
在圍城中他還寫了《眼中》一詩:
眼中時事亦紛然,擁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鄉(xiāng)各異縣,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蟻無多地,秋水鳴蛙自一天。
何處青山隔塵土,一庵吾欲送華顛。
面對紛亂的時事,元好問夜不能寐,懷念離散的親人,感嘆過著非人的日子,他想到了后世,只想在遠離塵世之外,寺僧庵中度過自己的殘生。
此時元好問的職務是金朝尚書省的東曹都事,負責掌管國家機密,包括文書兼印,收發(fā)轉(zhuǎn)遞等。他心急如焚,他擔心金朝文獻,包括金朝實錄,有可能隨著戰(zhàn)亂遺失湮滅。(實錄是一個朝代的史料匯總,是日后纂修國史的重要依據(jù)。)
在汴京被圍時,元好問就聯(lián)系了他的連襟,蒙古大將張柔,希望破城之時,張柔能將這些重要的史實資料都搶救出來,加以保護。
難能可貴的是張柔這樣一位悍帥武夫,卻是上馬廝殺,下馬斯文,對于史事甚為關注。他家有萬卷藏書,簡直是一個知識寶庫。許多后期學者包括元好問的弟子郝經(jīng),也都是在博覽了張家的萬卷藏書之后,終于成了很有造詣的名師大家。
不知該說是元好問有幸還是金國萬幸,居然是一個亡金的武將保存了金國的史實資料。
公元1234年,守將崔立開城投降,元好問以及金朝其他臣僚都被俘虜,成了亡國囚徒,他跟妻兒一起被關在山東聊城,開始了兩年的囚徒生涯。
元好問被關押在聊城至覺寺內(nèi),身處異鄉(xiāng)牢籠,彼疆此界,孤燈只影,一片凄涼。“聊城千里外,狼狽何所托”、“西窗一夕無人語,挑盡寒燈坐不明”,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就是在這樣惡略的環(huán)境中,他完成了記錄金朝雜事的《南冠錄》。
“國亡史作,己所當任”,元好問涉獵史事,正逢國家亂亡之際。被囚兩年后,元好問從囚禁地聊城,趕往順天府,希望可以編撰“金史”。
有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史家興起更不幸。
前半句講的是中華史學的一個傳統(tǒng),每當一個皇帝死后或當一個朝代滅亡,史家蜂起,或撰修“實錄”或編撰國史。后半句呢,是說我國封建帝王時代的史家,既要寫史,則少有幸者。
漢朝的司馬遷撰述前無古人的“史記”時,僅僅為了李陵敗降匈奴的事兒,說了幾句直話,便觸怒了漢武帝劉徹,以為史家有意誹謗他的親戚李廣利,當即把他下在牢里,而且處以腐刑“閹割”,使其身為“閨閣之臣”,受辱終生。
宋代大文學家韓愈在撰修唐朝“順宗實錄”時,因為“說禁中事頗切直”,揭發(fā)了最高統(tǒng)治者和宮禁中的種種黑暗情事,屢遭責難。
史家因此而深有感觸的說,“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但是史家的不幸并不妨礙他們寫出不朽之作,漢司馬就總結(jié)過這方面的典型,孔子厄陳、蔡,著《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元好問在趕路的時候,也在思慮橫在他面前的不幸將會是什么。
其實在張柔搶救出這些金朝文獻資料后,一直藏在自己的家里,后來窩闊臺當上蒙古君主,史稱蒙古太宗,他知到了這個事兒。張柔只得將這批文獻獻給朝廷。蒙太宗還給張柔升了官,從行軍千戶晉升為行軍萬戶。
其實張柔特別想了卻元好問的心愿,讓元好問依據(jù)金國實錄,盡快編撰金史,他四處奔走,終于向蒙太宗尊奏準。
見到元好問的時候,張柔告訴他,“修史之事已向太宗奏準,即刻辟館張本?!?/strong>
可是等元好問返回山東,整理好一切,帶著家眷再返順天時,辟館修史,已被朝中眾臣所阻撓(功高人嫉,歷朝歷代都有之),張柔也被派兵征討南宋去了。
元好問,雖未能進入國家使館編撰金朝正史,卻也沒有誰能阻擋他為亡金編纂金朝野史。
公園1339年,元好問帶著家眷從山東冠氏輾轉(zhuǎn)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故鄉(xiāng)山西忻州。
元號問回頭望著10口之家個個齊全,載籍馬浩浩蕩蕩,他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并州一別三千里,滄海橫流20年,休道不蒙稽古力,幾家兒女得安全——《初挈家還讀書山雜詩》
元好問自27歲離鄉(xiāng),現(xiàn)在已是“漸稀頭上發(fā),別換鏡中人”。
元好問這一次返家,談不上是什么衣錦還鄉(xiāng),一無烏紗,二無錦袍,僅是一身布衣,一副鞍馬,身后車馬也全是一些遺章殘籍,但是這些在元好問文眼中遠勝金銀玉帛,寶秀錦羅。
野史亭
元氏舊宅僅有一庵一廬,元好問從山東啟程時就想到要修建野史亭,于是訪親探友,找了發(fā)小王增壽幫他。
沒想到由于元好問幫王增壽和鄉(xiāng)親們,解決了莊稼“掛紅”,被豪紳惡霸告到了忻州官府,他被驅(qū)逐出境。
“掛紅”就是秋天莊稼成熟的時候,鄉(xiāng)紳惡霸會選莊稼長勢好的,然后掛一個紅布條據(jù)為己有。
元好問給鄉(xiāng)親們出了主意,所有的莊稼地都掛上紅布條,因此遭到了惡霸的忌恨。
元好問離開家鄉(xiāng),四處搜集文史資料的同時,王增壽在自家靠近元塋的一塊田里,按照元好問女兒阿嚴給的圖紙,蓋起了野史亭。
元好問回鄉(xiāng)后就是在那里完成了《中州集》和《壬辰雜編》?!吨兄菁酚涗浗鹪匆粠?49家詩人作品,并各系小傳,《壬辰雜編》記載百二十年金源君臣言行錄,洋洋百余萬言。
元好問這一《集》一《編》出版后,被元世祖忽必烈發(fā)現(xiàn),想請元好問出山,負責編撰新朝實錄,并附修遼,金二史。遺憾的是元世祖旨令還未下達,元好問在河北獲鹿,與世長辭。
元好問晚年寫下的野史和留下的豐富資料,為后人撰寫正史打下了雄厚的基礎,成為正史撰寫的重要參考資料。
元好問的一生都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他一生寫詩1300余首,詞380余首,散曲6首,散文250余篇,各種文集小說無數(shù)……
他的作品在很多程度上反映和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因而素有“詩史”之稱,被譽為自杜甫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清代學者趙翼,在他的《題遺山詩》中,肯定了他的創(chuàng)作成就,趙翼還說“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shù)聯(lián)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
元好問晚年所修的野史和《壬辰雜編》,成為撰修宋、遼、金三史的一個重要參考。一直流傳至今的135卷的《金史》比同時代宋、遼二史更好,是我國史庫中一部比較完整、比較系統(tǒng)記載金朝歷史的重要史籍。
《金史》也如實記載了元好問的功績,并在提到《金史》與元好問的關系時,還特別寫了這樣一筆:后人纂修《金史》,“多本其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