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平兒,我不是《紅樓夢》里的平兒,我是聊歷史的平兒。
西漢開國皇帝劉邦曾經(jīng)這樣評價韓信:'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西漢著名丞相、開國元老蕭何也曾經(jīng)評價韓信'國士無雙'。
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韓信先是被封為齊王,后來劉邦將他調(diào)到楚國當楚王,最后,劉邦以打獵為由,到楚國借有人告韓信謀反為由,削去了他的王位,羈押到京都長安軟禁,貶為淮陰侯。因此,《史記》中才沒有說是《韓信列傳》,而是《淮陰侯列傳》,其實都差不多。)
如此看來,韓信的軍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樣一個蓋世英雄,卻落得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前文提到,劉邦將韓信軟禁在長安,但是,可能是念及韓信戰(zhàn)功赫赫,為西漢王朝的開創(chuàng)建立了汗馬功勞,因此只將他軟禁,并沒有立即殺他。但是,呂雉呂后并沒有打算放過他,她與蕭何商議,騙韓信說,劉邦已經(jīng)消滅了叛軍陳豨,讓韓信入宮慶賀。最后,韓信被呂后殺于長樂宮的耳室。
一代戰(zhàn)神,英年早逝。
對于韓信的悲劇結(jié)局,不少人都說劉邦猜忌功臣,呂后心狠手辣。但是,韓信本人也并非完全無辜。今天,就讓我們從《史記》里的這3個細節(jié),來看看韓信自己身上所存在缺點。
一開始,在所有反秦的義軍中,韓信選擇追隨項梁。項梁死后,韓信自然就屬于項羽的楚軍麾下。韓信向項羽獻出自己的計策,奈何項羽并不重視。心灰意冷之下,韓信轉(zhuǎn)投劉邦的漢軍。
在漢軍中,韓信還未嶄露頭角,就迎來了一場小風波。他觸犯了法律,同伙的十三人都被殺掉了。
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可惜的是,韓信具體觸犯了什么法律,《史記》中并沒有提到。但是,從這個細節(jié)中,我們就可以看到,韓信對于規(guī)則不怎么重視。他并非那種窮兇惡極之人,但是法律是公平的,一碼歸一碼,不會因為你平時多行善事、多做貢獻,就可以脫離法網(wǎng)。而且,韓信觸犯的法律還很重,到了要殺頭的地步。這種性格特點,可能就會導致韓信在生活中更加傾向于我行我素,而不是明哲保身。
好在,當輪到韓信被殺頭的時候,他靠著自己的一表人才和遠大志向,救了自己一命。
韓信對滕公說:'漢王不是想統(tǒng)一天下嗎,為什么要殺壯士?'
滕公見韓信儀表堂堂,說話也不同凡響,就放過了他。真是有驚無險,韓信撿回了一條命。
在后面,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蕭何月下追韓信''韓信登壇拜將''暗度陳倉、背水一戰(zhàn)'……了。
韓信的實力是真的強,但是他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欲望也是真不弱。
攻下趙國后,韓信打算繼續(xù)東進,攻打齊國。還沒有渡過平原津的時候,韓信聽說劉邦已經(jīng)讓辯士酈食其去勸說齊王歸順了,就打算停止進攻。但是,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卻并不贊同,認為應(yīng)該繼續(xù)進攻齊國,韓將軍東征西討,憑什么要把功勞拱手讓給一個只會讀書,憑借口舌收服齊國的人。韓信一聽,有道理啊,于是就繼續(xù)進攻齊國。齊王本來已經(jīng)被酈食其說服,但是韓信突然進攻,他立馬認為酈食其是在騙他,目的是拖住齊國,用來降低齊國的防備之心。齊王一怒之下,就將酈食其煮了。
這個歷史事件中,蒯通的勸說是導致酈食其身死的直接原因,但是韓信潛意識里對于功名的渴望才是根本原因。韓信并不傻,堪稱軍事天才,蒯通也是知名謀士,他們不會不知道他們進攻齊國,酈食其會有什么下場。但是,他們還是這樣做了。身為謀士,蒯通可能只是為自己效忠的將軍韓信著想考慮。關(guān)鍵還是在韓信自己身上,他想要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是自己那一點點道德義氣壓不住的,外力稍微一推,就按捺不住。
要知道,有舍才有得。張良能舍得遠離權(quán)勢中心,才能收獲閑云野鶴般的閑適生活。
而從《史記》中的這個細節(jié)看,韓信很難舍棄功名爵祿。他舍不得,自然就難以消除劉邦對他的猜忌防備之心。
更何況,在劉邦身陷危難的時候,他還趁勢提出讓劉邦封自己為齊王。
漢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的時候,終于如韓信所愿,他平定了整個齊國。
韓信是春風得意,但是劉邦那邊卻流年不利。
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等著韓信過來救駕。但是,韓信卻派來使者,讓劉邦封自己為齊王,好方便管理齊國。劉邦氣得破口大罵,還是張良、陳平在旁邊勸解,說不如趁機封了韓信,好安撫住他,免得韓信叛亂。劉邦這才控制住了情緒,同意封韓信為齊王。
想提要求,在別人心情好的時候才跟夠容易成功。心情不好的時候,一般看誰都不順眼,除非你能幫他解決難題和困擾。而這個時候提要求,無異于火上澆油,讓別人的心情更加不好,覺得你這人怎么如此不識時務(wù)。
韓信不會揣摩人心,因為他自己就不是喜歡計較的人,從胯下之辱就可知。但是,這也是他的缺點,不是所有人都跟韓信一樣不拘小節(ji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性。
韓信以為要求封自己為齊王是顧全大局,方便管理齊國,但是在劉邦眼里,可能就是恃功自傲,趁火打劫了。
當然,韓信的悲慘結(jié)局值得我們同情,他也并沒有犯下滔天大罪。他的悲劇,是各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
然而,正是因為這樣,韓信的教訓才更加值得我們深思,不要犯跟他同樣的錯。
以免,在婚姻里真心付出,伴侶反而不買賬;以免,在公司中盡職盡責,勞苦功高,卻被裁員。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