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時(shí)期是魯山段店窯發(fā)展的鼎盛時(shí)期,無論是在原料的選取、燒制的工藝以及產(chǎn)品的質(zhì)量上,都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生產(chǎn)的瓷器在胎體上擺脫了唐代的厚重,造型上更加的精巧,燒制的品種、瓷釉色彩也日益豐富。宋代魯山段店窯主要燒制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和三彩器等。器型主要有盆、碗、盞、罐、枕、瓶等,裝飾方法豐富。金代較前代繼續(xù)發(fā)展,產(chǎn)品主要有青釉瓷、鈞釉瓷、黑釉瓷和白地黑花、紅綠彩、絞釉等器物。
白瓷是因?yàn)樘ズ陀灾需F含量比較少,一般降低到0.75%以下,這樣的釉料經(jīng)高溫?zé)坪笥约儍敉该?,胎為白色,故稱為白瓷。我國(guó)白瓷最早出現(xiàn)于北朝,五代、北宋時(shí)期,北方地區(qū)普遍在相對(duì)較粗的胎土上施加白色的化妝土,然后罩以透明釉,這種瓷器也稱為白瓷。白釉瓷裝飾方法豐富,有白釉綠彩、白釉點(diǎn)彩、白釉劃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等。
左邊:白釉雙系罐,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白釉罐,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白釉罐,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白釉雙系罐,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白釉爐,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中間:白釉爐,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白釉小口瓶,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執(zhí)壺,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碗,北宋(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白釉梅瓶,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上邊:白釉澄濾器,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下邊:白釉碗,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分別為:白釉碗,金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白釉點(diǎn)彩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白釉綠彩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白釉褐彩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白釉碗;右邊:白釉罐。都是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 白釉剔刻花工藝——
白釉剔刻花工藝裝飾技法是由北方窯工首創(chuàng)的裝飾方法。這種技法對(duì)工匠的技術(shù)要求很高,它是在器胎上施白色化妝土,劃出紋飾,以工具剔掉主題花紋外的化妝土,罩上透明釉燒制而成,利用化妝土與胎體之間的顏色反差,形成鮮明對(duì)比。
白釉剔刻柳條紋缽,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劃花枕,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剔花如意枕,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剔刻柳條紋罐,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珍珠地劃花——
珍珠地劃花屬于陶瓷裝飾工藝,系模仿金銀器鏨刻工藝燒造而成,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延續(xù)至金代。它首創(chuàng)于晚唐密縣西關(guān)窯,北宋時(shí)期流行于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等窯場(chǎng),產(chǎn)品以密縣西關(guān)窯、新安窯、登封窯和魯山段店窯最具代表性。白釉珍珠地劃花常見于枕和瓶類器,主題花紋以花卉和吉祥文字為多,也有動(dòng)物紋等裝飾。珍珠地劃花技法工序復(fù)雜,一般先在器表施一層白色化妝土,再按設(shè)計(jì)好的花卉圖案將化妝土劃掉,再在空白處用小圈狀工具戳?。ㄒ灿心S『豌^劃),布滿形似珍珠的紋飾,然后在凹溝和小圓圈內(nèi)填以紅褐色或赭石粉沫,最后施以透明釉,形成凹凸有致的視覺效果。珍珠地劃花梅瓶是魯山段店窯的主流產(chǎn)品。
珍珠地“齊壽”字枕,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白釉珍珠地劃花鹿紋枕,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珍珠地劃花“御升細(xì)酒”梅瓶,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白釉珍珠地劃花“元符三年五月”梅瓶,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白釉珍珠地劃花“福壽”梅瓶,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白釉篦劃水“元本張家”枕,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白釉劃花“元本趙家”梅瓶殘片,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中間:白釉珍珠地梅瓶口沿殘片,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邊:白釉珍珠地梅瓶殘片,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家國(guó)永安”銘白釉珍珠地劃花枕,宋代。根據(jù)介紹此件段店窯瓷枕現(xiàn)藏于大英博物館,那么此次展出應(yīng)為復(fù)制品,但又未標(biāo)明。不知為什么。
宋金時(shí)期魯山段店窯燒制的青瓷,工藝精良,質(zhì)地細(xì)膩,裝飾手法有剔花、劃花、印花、刻花、刻印結(jié)合等;釉色或天青、或豆青、或灰青、或粉青、或梅子青顯現(xiàn)不一;釉質(zhì)瑩潤(rùn),多具玻璃質(zhì)感,與同時(shí)期汝窯產(chǎn)品難分伯仲。
鈞瓷屬于北方青瓷體系,它成功燒制出的高溫銅紅釉,是對(duì)中國(guó)古代制瓷工藝的一大貢獻(xiàn)。金代是鈞釉瓷的大力發(fā)展時(shí)期,魯山段店窯燒造的鈞釉瓷品質(zhì)優(yōu)良,器型豐富,釉色優(yōu)美。常見器型除碗、盤、罐、瓶、爐外,還有文房用品、大型擺件、祭祀器具、佛教用器等。
左邊:青釉碗,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右邊:青釉紅斑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青釉玉壺春瓶,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鈞釉玉壺春瓶,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鈞釉花口溫婉,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鈞釉紅斑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鈞釉紅斑缽,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青釉雙系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青釉弦紋三足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中間:青釉弦紋投擲器,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青釉刻畫豎線紋缽,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鈞釉花口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青釉蓮瓣印花盤,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青釉花口瓜棱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青釉花口瓜棱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青釉瓜棱剔花缽,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青釉印花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右邊:青釉印花碗,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 黑 釉 ——
宋金時(shí)期魯山窯的黑釉瓷燒制也十分精美,釉色油潤(rùn)瑩亮,常使用鏤空、凸線紋等裝飾工藝。鏤空即將胎泥拉坯成形或雕塑、手捏、模印成形,在適當(dāng)部位空出,滿黑釉高溫?zé)伞=鸫暮谟员K制作尤其精致,器表布滿油滴、兔毫或醬斑裝飾。
左邊:黑釉執(zhí)壺,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黑釉執(zhí)壺,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黑釉小瓶,金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左邊:黑釉瓶,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黑釉連弧紋褐彩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黑釉連弧盤,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黑釉連弧紋“衞傅”字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黑釉鏤空器,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黑釉花口缽,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中間:黑釉高圈足碗,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右邊:黑釉扁壺,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扁壺陶瓷,扁壺的壺身兩側(cè)一般有雙耳或四耳,以便穿繩提拿或攜帶。扁壺的造型或是從游牧民族盛水的皮囊演變而來。有的壺腹部正反兩面各有一圈足,背面圈足起放置平穩(wěn)的作用,正面圈足有對(duì)稱和加固胎體的作用。扁壺一般外表為褐釉剔花裝飾,也有黑褐釉素面無紋的。
黑釉雙系罐,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黑釉凸線紋——
黑釉凸線紋,宋金時(shí)期魯山窯、磁州窯等北方很多窯場(chǎng)常用的裝飾工藝。在器坯稍干后,以白色泥料置于器表,連續(xù)排列成多條凸線紋,施黑釉燒成。因黑釉高溫下熔流,使白色凸線上的黑釉流成極稀薄的釉層,形成醬色的凸線紋。
黑釉凸弦紋雙系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黑釉凸線紋花口瓶,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黑釉凸線紋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右邊:黑釉凸線紋罐,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黑釉凸線紋執(zhí)壺,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黑釉雙系凸線網(wǎng)格紋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黑釉條紋蓋罐,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黑釉醬斑盒,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中間:綠釉五足爐,宋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綠釉爐,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醬釉盞,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中間:醬油斗笠盞,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柿葉紅釉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黑釉兔毫盞,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右邊:黑釉醬花執(zhí)壺,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上面三個(gè):黑釉盞,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下左:白釉斗笠盞,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下右:醬釉盞,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左邊:綠釉五足爐,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中間:天青釉圈足洗,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右邊:三彩蓮瓣紋筆筒,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醬釉器蓋,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中間:黑釉醬條紋器蓋,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右邊:醬釉器蓋,宋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左一:醬釉缽,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二:醬釉碗,元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三:黑釉瓜棱醬彩“道生”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四:黑釉醬彩瓶,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左邊:黑釉醬花碗,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中間:黑釉醬花爐,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右邊:褐釉枕,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
—— 絞胎 ——
絞胎瓷,盛行于唐宋時(shí)期,以唐代鞏縣窯和宋代焦作當(dāng)陽峪窯最為精美。它是把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主要是黑白或者白、褐、黃),相間揉和在一起,然后相絞、拉坯,制作成型,瓷胎上便出現(xiàn)色彩相間的紋理。由于絞揉的方式不同,紋理變化多端,類似樹木年輪或花崗巖、羽毛等。干后先素?zé)?,再罩淡黃釉、綠釉或透明釉等釉色二次燒成。
絞釉平底盤,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絞胎硯,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絞釉枕,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
——紅綠彩——
白釉紅綠彩,釉上和釉下彩相結(jié)合的品種。在化妝白瓷上,用紅綠黃等彩料在釉上繪畫,二次入窯低溫?zé)?。這種裝飾使白瓷上出現(xiàn)紅、綠、黃和黑彩效果,是金代首創(chuàng)的品種。
左邊:白釉紅綠彩碗,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右邊:白釉紅綠彩碗,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三彩瓷——
宋金時(shí)期的三彩燒制頗有特色,燒成溫度高,胎上施有較厚的化妝土,釉色厚而鮮艷、純正、潤(rùn)澤,填色規(guī)整。其裝飾手法以劃花為主,刻、剔為次,多為生活實(shí)用器。此時(shí)期,燒制三彩的主要窯口有河南魯山段店窯、鞏縣芝田窯、登封曲河窯、禹縣扒村窯、寶豐清涼寺窯等。
左邊:三彩印花獅形枕,金代,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右邊:三彩枕,金代,平頂山博物館藏。
左邊:三彩劃花枕,北宋,平頂山博物館藏。右邊:三彩孩兒枕,北宋,魯山縣段店窯文化研究所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