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圖作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于蓮坐上,雙手作法界定印?;鹧姹彻猓€條概括而粗獷。
北宋 朱銳 《溪山行旅圖頁》
絹本 淡設色 縱26.2厘米,橫27.3厘米
朱銳(-),河北人,宋徽宗時為畫院待詔,南渡后于紹興間復職,授迪功郎,賜金帶,他“工畫山水谷物,師王維,尤好寫騾綱、雪獵、盤車等圖,形容布置曲盡其妙,筆法類張敦禮”。
左側小徑上的一組人物,車旁一人手搭在車上,因為路面泥濘、車輪難以前行,所以他在幫忙推車。車前的情況則隱沒在樹叢中了。小徑兩旁的落葉樹是蟹爪的畫法。
絹,縱25.5 厘米 橫26.2 厘米
此圖用工筆描繪虞美人,落筆停勻,矩度嫻熟,是出自北宋晚期院畫高手之筆。
南宋 《歌樂圖卷》
描繪了南宋宮廷歌樂女伎演奏、排練的場景。畫面中九位女伎、一位老樂官和二位女童于庭院中一字排開,手持笛、鼓、排簫、琵琶等多種樂器。畫中人物均穿著南宋時期的典型服飾:九位女伎身材修長,穿著紅色窄袖背子,高髻上飾以角狀配飾;男性樂官佩戴朝天幞頭,女童則戴簪花幞頭。此卷所繪的人物及場景是南宋社會文化生活的生動寫照。
在技法上,《歌樂圖》設色細膩鮮艷,用筆精細而能夠隨物應形,通過不同的筆法表現(xiàn)不同物象的特定質(zhì)感,如衣紋流暢、竹葉勁挺、樹石沉雄,寫實且富于意趣。畫面構圖疏朗簡潔,節(jié)奏感強,整體上呈現(xiàn)出相當高的藝術水平。而以歌樂女伎為表現(xiàn)題材的作品在南宋人物畫中極為少見,具有相當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歌樂圖卷》畫面右側為一棵棕櫚樹,樹干以淡墨暈染,樹葉雙鉤,并填以石綠色,上層的樹葉以樹身為軸呈對稱狀;地面上點綴了幾叢花草,草葉以沒骨寫意法畫出,地面上白色的小花以渾點點出;地面局部暈染石青,并勾勒有平行的水平線表現(xiàn)地面質(zhì)理。畫面左側的配景,靠右邊為太湖石和竹叢的組合,地面點綴花草,花草的描繪方式與右側配景中的花草一致。太湖石的輪廓線比較粗獷、寫意,石面以石青暈染,局部施以皴擦表現(xiàn)質(zhì)理。太湖石后的竹子,竹竿和竹葉雙鉤,中間幾株竹竿以石青暈染。太湖石和后面的竹叢也呈中軸對稱狀。左邊有一段欄桿,欄桿后繪有一棵盛開著白色花朵的樹,似為梨樹,樹干雙鉤,樹身暈染,樹葉為瓜子形點葉,白色的花瓣以橢圓形的點進行表現(xiàn),畫面美感十足。
《歌樂圖卷》中所繪九女子,皆披褙子外衣,此服飾出現(xiàn)于北宋年間,流行于南宋時代。在河南禹縣白沙一號北宋墓壁畫《伎樂圖》,和傳世的南宋《瑤臺步月圖》頁中都可見到。此外,女子梳高髻并簪有三朵花狀飾物的發(fā)式與南宋《瑤臺步月圖》頁和《荷亭兒戲圖》頁中的女子發(fā)式相近。圖中另二個女孩裝扮官員樣,所戴直腳幞頭也是宋時官帽樣式。另一位手抱琵琶的男藝人,穿圓領窄袖袍衫,戴曲腳幞頭,與河北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中的吹樂藝人相同。 從此圖人物的服飾和幞頭考察,有宋制和遼制混合的形跡。此圖上的樂器,除鑼鼓、拍板外,并有排簫、笛和琵琶,聯(lián)系人物服飾特點,應是北曲雜劇的表現(xiàn)形式。故而其時代應定為金代,其主題為“北曲雜劇”。
南宋 《西湖圖卷》(原傳李嵩繪)
紙本水墨,縱27厘米,橫80.7厘米
李嵩(1166-1243)錢塘(今杭州)人。人少木工,頗遠繩墨。被宮廷畫家李從訓收為養(yǎng)子。光、寧理三朝(11901264)畫院待詔。工畫人物道釋,得從訓遺意,尤長于界畫。李嵩畫過許多表現(xiàn)下層社會生活的風俗畫,把勞動人民的生活作為審美對象來描繪,這在中國古代美術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卷首有明沈周書“湖山佳處”四字。
朱元璋御題。
《西湖圖卷》全圖采用鳥瞰構圖形式,畫的中央一片空白,為西湖湖面,湖上方山巒起伏,南北高峰對峙,蘇堤六橋隱約。全圖工筆寫意兼用,墨色清淡洗練,用筆老到。
卷后有明吳璠、金禮題詞。
南宋 馬和之 《詩經(jīng)陳風十篇卷》(展開宛丘、東門之枍兩篇)
宋高宗趙構曾書《毛詩》三百篇,命畫家馬和之為之補圖。所謂毛詩,是指西漢時魯國毛亨和趙國毛萇所輯和注的古文《詩》,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于世的《詩經(jīng)》。此卷無款,風格近馬,是南宋畫院畫家所作或臨摹。這些畫筆意工整,題字正統(tǒng),有著宮廷畫的風范。
宋 佚名 《鵪鶉圖頁》
此圖所作鵪鶉,神態(tài)逼真,坡后蘆荻一莖搖曳生姿,是北宋晚期的作品。
南宋 荷花圖頁
荷葉作風勢,荷瓣以金筆細勾,為南宋院畫中的寫生佳作,精致富麗的畫風源出于南宋花鳥畫家吳炳。
無款 寫宮中婦女月夜賞海情景,意境閑適,筆墨高超,屬馬、夏一派。上有明“晉府書畫之印”一半,及“乾坤輕氣”印。
元代
元 唐棣 《雪港捕魚圖軸》
絹本設色,縱148.3厘米,寬68.2厘米
縱:1165厘米,橫:35.7厘米
此圖為風格蒼潤的平遠山水。以簡略的筆墨畫出河岸的山丘,寬闊的水面連接著前景的坡石樹木。圖中自題中點明此畫于至正甲辰(公元一三六四年)四月八日為周伯昂所作,作者時年六十四歲。后又有作者戊申(公元一三六八年)六月詩題。畫幅中另有張監(jiān)(天民)、邵貫詩題。
元 吳鎮(zhèn) 《竹石圖軸》
紙本墨筆 縱122.44厘米,寬46厘米
元 柯九思 雙竹圖軸
紙本墨筆,縱86厘米,橫44厘米
《雙竹圖軸》畫面上,兩株竹子從左側伸入,一直一斜,姿態(tài)各異,惟妙惟肖?!峨p竹圖》構圖簡潔,沒用花卉、坡石作映襯,畫面明凈,布局清朗,形態(tài)端詳,筆墨秀潤,給人以清風拂面、秀逸灑脫之感。
元 趙元 《合溪草堂圖軸》
紙本設色 縱84.4厘米,橫41.2厘米
此畫瀟散簡逸,筆墨簡潔,多干筆皴擦,無一筆拖泥帶水,是趙原一幅頗具代表意義的山水杰作。畫上有乾隆皇帝的御題詩,并鈐有“乾隆御覽之寶”等帝王的收傳玉璽。
有15年以上沒有公開展出。
元 佚名 《百尺梧桐圖卷》
這幅作品假名為趙孟釧鰨嬤形嗤┭謨誠攏彌幸蝗俗藕閡鹿誥嶙罘欠?。梧桐义P姓邢湍剎胖猓硨筇饈紜俺嗔穩(wěn)丈鏨#鏌環(huán)錈簟鋇齲磯啻駛閿謝適以⒁猓憧杉馕弧爸魅恕鋇匚環(huán)峭話恪 卷后題跋有王蒙、倪瓚等人。
元 顧原 《丹山紀行圖卷》
縱30.8厘米,橫332厘米
《丹山紀行圖卷》是繪畫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描繪丹山赤水的代表作之一,描繪了丹山層巒疊嶂、古樹迷殿、云氣浩蕩的景象,透著一股清麗之氣。
從康熙年間開始,該畫作一直被冠以明代畫家顧琳名下。然而,上博專家發(fā)現(xiàn),該畫作的作者應當為元末畫家顧園。兩位畫家都姓顧,年代接近,且同號‘云屋’,時人都稱其為顧云屋,所以張冠李戴了300年。
元 《羅漢像軸》(注荼半讬迦尊者)
注荼半托迦尊者(俗稱看門羅漢,又名周利槃陀。未出家時,愚笨善忘;以掃地上的塵垢,悟出要實踐佛法來清除心中的貪瞋癡。)
該圖款署:“第十六名注荼半讬迦尊者與千六百眷屬住持軸山中。時大元至正五年乙酉歲二月已卯朔十九日甲戍吉?!笨梢娪忻鞔_紀年,為元代1345年2月19日之前作(或在此日供養(yǎng))
明 呂紀 《雪柳雙鳧圖軸》
絹本設色,縱166厘米,橫100.2厘米
這幅作品很好的體現(xiàn)了呂紀作品中的剛柔并濟, 兩只肥碩的野鴨、遒勁的老干和積雪的柳條被刻畫的十分到位。
明 林良 《古木寒鴉圖軸》
《古木寒鴉圖》是林良創(chuàng)作的一幅精品力作,描繪了寒冬時節(jié)一群寒鴉棲息在枝頭的情景。畫作中的眾多鳥雀姿態(tài)各異:它們聚棲枝頭,有的梳弄羽毛,有的仰望高處,有的凝視遠方,還有的閉目養(yǎng)神。此畫以水墨為主,略施淡彩。其中鳥羽的畫法最為巧妙——畫家用濃重潤澤的墨色渲染鳥羽,以表現(xiàn)其毛茸茸而富于彈性的質(zhì)感。畫中還有一些鳥雀則用極淡的墨色加淺赭色點染,使之顯得輕盈靈動呼之欲出。此畫還描繪嶙峋的石崖,以及一棵粗壯的古樹和數(shù)株修竹。雖然樹木枝葉縱橫交錯,卻雜而不亂,畫家巧妙地運用了濃淡不同的墨色來區(qū)分遠近,表現(xiàn)空間距離,起到了相互映襯的效果。林良還用細致的筆墨表現(xiàn)出寒風中枯枝竹葉的搖曳感,以襯托出鳥兒的恬靜,并使畫面更加優(yōu)雅精致。此畫中禽鳥數(shù)量眾多,姿態(tài)逼真動人,給人遠離喧囂自由自在的愉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