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人們被灌輸了皇權至上的理念,而皇帝作為上天的使者,是一個國家之中最尊貴的存在。皇帝的言語便是鐵令,所有人都要遵從。因此,逐漸的也就衍變出了圣旨一說。
圣旨,是皇帝下達給普通百姓亦或者是朝廷官員的命令,接旨之人必須無條件服從,否則就是藐視皇權,會被判處死罪。那么,有人就會有所疑問,難道就不會有人偽造圣旨嗎?對此專家說了一句話:“不是你想偽造便能偽造的”。
第一,圣旨的制作有著嚴格的限制,其軸柄質地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比如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品和五品為黑牛角軸。同時,制作圣旨的材料也十分講究,一般而言,都是用上好蠶絲制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富麗堂皇,多數(shù)是祥云瑞鶴。
第二,圣旨也是有防偽功能的。看過一些古裝劇的人,可能會注意到一個細節(jié),圣旨的兩端有翻飛的銀色巨龍作為防偽標志。這個圖騰并不是隨意的人都可以制作出來的,它們是由宮里技藝高強的的繡娘一針一線縫上去的。而且,宮中的繡坊經(jīng)過了常年的運營,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繡娘們的針腳十分講究,一般人模仿不了。
第三,圣旨的顏色有很多,并不是人們所看見的那般只有黃色。而不同的顏色則代表了不同的意義,一般而言,圣旨的顏色越豐富,說明了領旨的官員登基越高。因此,如果一個人想要偽造圣旨的話,還要學習其中的學問,不然就很容易被人拆穿。
第四,在中國古代的時候,假傳圣旨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倘若一旦被人抓住,不僅偽造圣旨之人會死,他的九族就會受到株連。這樣的懲罰,大部分的人都是無法接受的,因此偽造圣旨這種事情,一般人是不會去做的。
第五,圣旨的上面還有一個小細節(jié),這也能夠起到很好的防偽作用。所有的圣旨開頭的第一個字,都是寫在第一朵祥云上的,而這第一個字,幾乎大部分的人都認識,就是“天承運,皇帝詔曰”中的“奉”字。
因此,模仿圣旨需要經(jīng)過一番深入的考察,也需要拿到很多個圣旨進行比較才能夠知道這些區(qū)別。而圣旨和錢幣不同,一般人是見不到的,因此人們根本就沒有比較的機會。況且偽造圣旨的懲罰這么嚴重,誰會想去冒險呢?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