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方開始大幅度降溫了,日子也過到十月底,眼看就要到了供暖期,冬天正式要到來了。不論在哪個朝代還是哪個時期,民生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當(dāng)今社會科技發(fā)達,我們冬天都會有暖氣或者空調(diào),就算是外出也是有著質(zhì)量非常好的棉衣和羽絨服,那么站在現(xiàn)在看古代,在那個時候,人們都是怎么過冬的呢?
古人取暖
我還記得小的時候,家里是農(nóng)村的,冬天沒有空調(diào)也沒有暖氣,家里面就生一個煤球火,基本和沒有一樣,那個時候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熱水瓶了,在睡覺以前,把那個用過的輸液瓶子里面裝滿熱水,先放到被窩里暖被窩,然后再暖腳,到了后來科技越來越發(fā)達了,電熱毯、暖寶寶這些就都有了。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古人也有“暖寶寶”。
手爐
宋朝時期有句詩就寫得古人的暖寶寶“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這首詩就說的是在寒冬時節(jié),這位詩人邀請自己的三五好友來家吟詩作對,但是還得自己帶暖爐的場景,這種小火爐就和現(xiàn)在的暖寶寶差不多,一般都是銅制的,現(xiàn)在的一些清宮劇里面也是有這樣的場景演繹。
腳爐
故去的銅爐有兩種,一種是放在手里抱著的,叫做手爐,另一種是用來暖腳的,叫做腳爐,一般來說腳爐的溫度要求比較高點,也就比較費碳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來,古代的人們?nèi)∨饕强炕?,從皇室到平常的百姓家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個爐子用來圍著烤火。在明朝的時候,葫蘆制作技藝最好的就是景泰藍(lán)了,主要就是供給皇室使用的,在這之外,明朝還有一個專門管理薪碳的機構(gòu),惜薪司。當(dāng)時古代的人來說,等級不同,每天用的柴火也是不一樣的,皇太后每天有120斤能有,皇孫每天只有十斤。
宮廷手爐
由于手爐拿著也不方便,所以古人就發(fā)明了地暖,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的地暖,古代的人是在房子下面掏出坑道之后,在下面燒柴火,讓地面溫度升高就形成了地暖。當(dāng)然在皇宮之內(nèi)并不是所有的宮殿里都有這樣的設(shè)施,只有像養(yǎng)心殿這樣的后期修建的宮殿下面會有配備。
古人冬天游戲
除了各種取暖方式之外,古人的取暖方式還有穿厚衣服,當(dāng)然那會的人也沒有那么多錢去買衣服,但是會有很多的人出去打獵然后扒了動物的皮毛做衣服,所以說古代的人全部都是真的動物皮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