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說到中國歷代帝王的建都之事,古人多會從三皇五帝開始算起。但是,三皇五帝的時代,過于遙遠,文字不詳,故而,他們的建都之處,相關(guān)地名也多錯訛難明。另外,遠古傳說中,三皇五帝建都之地,或者二次、三次遷徙,所以,他們的都城,往往會有兩個、或者三個不同的地點或地名。
三代之下,中國各代帝王的建都之地,似乎容易知曉,但是,其都城所在之處的地名又因古今變化而文字書寫和叫法不同,結(jié)果,書籍資料的相關(guān)記載,常常會相互矛盾。正是因為這樣,所以,就連蘇東坡這么博學(xué)多才的人,也曾出現(xiàn)過曹魏定都鄴城(實則洛陽)的失誤。
明人郎锳經(jīng)過考證整理,在《七修類稿》卷二《歷代帝王建都》中,對中國歷代帝王建都的情況進行了清楚的說明。
這里,就根據(jù)郎锳所記,詳述歷代帝王建都之地如下。
一、太昊伏羲氏
太昊伏羲氏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即明代的河南開封陳州;明代時,此地有伏羲陵寢存留。
二、炎帝神農(nóng)氏
炎帝神農(nóng)氏建都于陳,同上。
又有人說,神農(nóng)氏建都于曲阜(今山東曲阜市轄內(nèi))。
據(jù)《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載:
“神農(nóng)氏都陳,而別營于曲阜?!?/span>
由此可知,曲阜或為神農(nóng)氏的第二個都城;此地即明代的山東兗州府曲阜縣。
三、黃帝軒轅氏
黃帝軒轅氏建都于涿鹿(今河北涿鹿縣轄內(nèi)),即明代的順天府涿州。
《括地志》云:
“涿鹿故城在媯州?!?/span>
也就是明代的朵顏之地。
四、少昊金天氏
少昊金天氏建都于曲阜,同上。
五、顓頊高陽氏
顓頊高陽氏建都于帝邱(今河南濮陽轄內(nèi)),即明代的山東濮州;明代人說,舊有的顓頊陵寢墓碑尚存。
六、帝嚳高辛氏
帝嚳高辛氏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師轄內(nèi)),即明代的河南偃師縣。
七、帝堯陶唐氏
帝堯陶唐氏建都于平陽(今山西臨汾轄內(nèi)),即明代的山西平陽府;明代時,其地有唐城。
八、帝舜有虞氏
帝舜有虞氏建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濟轄內(nèi)),即明代的山西平陽府蒲州;明代時,其地有虞舜廟留存。
八、夏朝
夏朝禹王建都于安邑(今山西夏縣轄內(nèi)),即明代山西平陽府夏縣。
《春秋左傳正義》卷五十八《哀公六年,盡十一年》云:
“堯治平陽,舜治蒲坂,禹治安邑?!?/span>
平陽、蒲坂、安邑三都,相距各二百里,全在冀州,大約就是所謂的“九州之冀”吧。
《括地志》曰:
“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span>
《汲冢書》曰:
“禹都陽城?!?/span>
《漢書 顏師古注》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有:
“師古曰‘陽翟本禹所受封耳?!?/span>
九、商朝
商朝建都于亳,同上。后至商王盤庚之世,遷都,其地也稱之為亳。
商代都城,相傳,共有三亳,即南亳、北亳、西亳: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轄內(nèi),北亳在今山東曹縣轄內(nèi),西亳在今河南偃師轄內(nèi)。又另有一說,有東亳(今河南滎陽轄內(nèi))而無北亳。
《尚書·商書·盤庚上》曰:
“不常厥邑,于今五邦?!?/span>
也就是說,商朝自成湯至盤庚,都城總共遷徙了五次。
祖乙遷都至景(邢,一作耿,其地主要有三說:今山西河津轄內(nèi);今河南溫縣轄內(nèi);今河北邢臺轄內(nèi));至盤庚復(fù)遷都于亳。
十、周朝
周朝建都于豐(亦作酆,即豐京)、鎬(即鎬京,豐、鎬均在今陜西西安市長安轄內(nèi)),即明朝的陜西西安府長安縣關(guān)中。
南宋王應(yīng)麟《玉海》:
“徐廣曰:‘豐、鎬相去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span>
《詩經(jīng)· 大雅·文王之什·文王有聲》:
“既伐于崇,作邑于豐?!疾肪S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之?!?/span>
又有說,周朝建都于洛陽。洛陽,即明朝的河南府洛陽縣。
《史記》卷四《周本紀(jì)第四》:
“太史公曰:學(xué)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fù)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所謂“周公葬畢”,畢在鎬東南杜中?!?/span>
周朝是在周平王時,也就是東周才遷都于洛邑(一作雒邑,今河南洛陽轄內(nèi))的。
《春秋公羊傳·宣公(元年~十八年)》:
“夏,成周宣謝災(zāi)。成周者何?東周也?!?/span>
周成王既卜之后,營造洛邑,建設(shè)明堂,朝會諸侯,又復(fù)還豐鎬,大約是因為洛邑居于中土,故稱之為京師。
十一、秦朝
秦朝建都于咸陽(今陜西咸陽轄內(nèi)),即明代的陜西西安府咸陽縣;明代時,古跡阿房官、長信宮全都在此地。
十二、漢朝
西漢開始建都于洛陽,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用婁敬之說,遷都于長安(今陜西西安轄內(nèi))。
東漢建都于洛陽,同上。
十三、三國
曹魏建都于洛陽。
很多資料對曹魏的都城記載多不同,有說長安,譙、許昌、鄴等地。
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十《濁漳水、清漳水》云:
“魏因漢祚,復(fù)都洛陽,以譙為先人本國,許昌為漢之所居,長安為西京之遺跡,鄴為王業(yè)之本基,故號五都也?!?/span>
孫吳最初居于鎮(zhèn)江,后建都武昌(今湖北武漢轄內(nèi)),即明朝的湖廣武昌府;后來,又遷都于建業(yè)(今江蘇南京轄內(nèi)),即明代的南京應(yīng)天府。
蜀漢建都于成都(今四川成都轄內(nèi)),即明代的四川成都府。
十四、晉朝
西晉建都于洛陽,同上。
東晉建都于建康(今江蘇南京轄內(nèi)),晉元帝東渡之后,因為避晉愍帝(司馬鄴)的諱,改建業(yè)為建康,同上。
十五、南北朝
南朝劉宋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南齊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蕭梁建都于建康,同上。
南朝南陳建都于建康,同上。
北朝元魏最初居于云中(今山西大同轄內(nèi)),即明代的山西大同府懷仁縣;后遷都于洛陽。
北朝東魏建都于鄴(今河北臨漳轄內(nèi)),即明代的河南彰德府,以洛陽為陪都。
北朝西魏建都于長安,也就是在關(guān)中。
北朝北齊建都于鄴,同上。
北朝北周建都于長安。
十六、隋朝
隋朝開始建都于長安,因為長安城狹小、飲用水有咸味,于是,隋帝便與蘇威,高颎共同商議,將都城由原地向城北遷移三十里至龍首山建都;后來,隋煬帝經(jīng)常徙移,都于洛陽,全是因為巡幸的緣故。
十七、唐朝
唐朝建都于長安。
十八、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梁,實行兩京制:東都汴(今河南開封轄內(nèi)),西都洛陽。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唐,建都于洛陽。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晉(亦稱石晉),初定都洛陽,后都汴,同上。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漢,建都于汴。
五代十國時期的后周,建都于汴。
五代十國時期的前蜀都成都,后蜀都成都,南吳東都江都府、西都金陵府,南唐都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轄內(nèi))、南昌府(今江西南昌轄內(nèi)),吳越都杭州(西府),閩都長樂府(福建福州)、建州(福建建甌),楚都潭州(今湖南長沙轄內(nèi)),南漢都興王府(今廣東廣州)、南平(荊南)都荊州、北漢都晉陽(今山西太原)。
十九、宋朝
宋朝建都于汴。
南宋建都于臨安(今浙江杭州轄內(nèi)),即明代的浙江杭州府。
二十、元朝
元朝建都于大都(今北京轄內(nèi)),即明代的北京順天府;其間,還會不時回到上都(今內(nèi)蒙古正藍旗轄內(nèi)),也就是明代的宣府之外。
二十一、明朝
明朝建都于建康;明成祖(朱棣)永樂(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間,遷都于燕京,即明代的北京。
二十二、清朝
滿清從后金開始,先后都于赫圖阿拉(興京)、遼陽(東京城)、沈陽(盛京);清兵入關(guān)后,定都于北京。
(全文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