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溫。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瘺,補虛,小兒百病。黃芪具有補氣升陽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中氣下陷等癥,一般用于脾胃氣虛或面色蒼白、手腳發(fā)涼的人。黃芪可以泡酒,也可入菜,比如甲魚湯、烏雞湯中,黃芪是???。但因為女性屬陰,如果補氣升陽過度,容易臉上長包。
黃芪治脾胃虛弱 黃芪泡水益氣斂汗
中醫(yī)講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二經(jīng),因此它提升脾肺之氣的功效是最強的。脾肺之氣增強,就是增強人體的運化功能,因此黃芪可以強健三焦、補益五臟,可以解脾濕、升肺氣、強心、益腎氣、補肝虛。
黃芪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又能降血壓,老年人吃黃芪,可以防治中風和高血壓。年輕人吃黃芪,可以增強抵抗力,預防感冒。黃芪還有利尿消腫和托毒生肌的作用,不僅適合腎炎、水腫病人做食療,對于虛胖的人,還有減肥的作用。
具體用法:取黃芪6-10克放人杯中,再往杯中加入熱開水600-800毫升,待溫飲用,隨泡隨服,反復沖泡至水淡為止。每日1劑,連服3日為1個療程?;颊呷绻嬗忻嫔n白、頭暈乏力等氣血兩虛表現(xiàn),可加當歸6克同泡;如果兼有胸悶心悸、形寒肢冷等陽虛表現(xiàn),可加菟絲子6克同泡。如此堅持1-2個療程,常能達到消除早搏的效果。
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xiàn)介紹幾種:
1、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黃芪,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
黃芪是可以泡水喝的,不過一定要剛燒開的開水,那樣才能夠泡出藥味,不過最多也只能析出十分之三四的藥效而以,有點浪費藥才,建議應以煎煮為主那樣效果更佳。
益氣升陽話黃芪
作者 趙廣蘭
黃芪,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根,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古時候,芪字寫作耆,就叫“黃芪”,《本草綱目》解釋說:“耆,長者,黃芪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
提起黃芪,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杜f唐書·方伎傳》載:唐肅宗剛繼位不久,太后突然昏迷過去,牙關緊閉。文武百官一籌莫展。曾讀過醫(yī)書的唐肅宗在苦思中突然想起,古代醫(yī)家在醫(yī)書中曾有黃芪益氣和黃芪湯氣療法甚佳的記載,便對御醫(yī)說:“太后既然口噤不能服藥,可否用黃芪煎湯,用湯氣進行熏療,藥從皮膚而入,或許可救”。御醫(yī)不敢怠慢,趕快煮黃芪湯數(shù)斛,置于太后榻下。頓時滿室藥味彌漫,不多時,太后蘇醒,病慢慢好了。
黃芪是最常用的溫養(yǎng)強壯保健之佳品。元代著名醫(yī)學家劉元素指出黃芪的作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nèi)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
黃芪在中醫(yī)臨床及家庭自療中,應用最為廣泛,它可以調(diào)補人體表里內(nèi)外一身之氣虛者。如《華佗神方》中治盜汗神方(黃芪、牡蠣、龍骨各20克,麻黃根、地骨皮、桑白皮各10克,人參6克,大棗7枚,水煎服),對于氣陰兩虛之自汗盜汗,心悸驚惕,氣短煩倦者,有良好的康復保健之效?!兜は姆ā分械挠衿溜L散(黃芪60克,白術、防風各30克,共研細末,每日早晚各用開水泡服10克),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對于氣虛衛(wèi)陽不固,自汗惡風,氣短乏力,或體弱易感冒者,常服有較好的預防保健效果。
現(xiàn)代藥理實驗表明,黃芪含有糖類、多種氨基酸、膽堿、黃酮類化合物、葉酸、硒、鋅、鐵、銅、錳等14種微量元素。黃芪對正常心臟有加強其收縮作用,對因中毒或疲勞而陷于衰竭的心臟,其強心作用更加顯著。黃芪富含的微量元素硒,可以抗癌,同時,硒又是體內(nèi)酶類自由基損害防御物質(抗氧化酶類)谷胱甘肽過氧化酶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黃芪不僅具有抗癌作用,還有消滅體內(nèi)自由基而抗衰老的作用。
祝您身體健康!一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