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買主提心吊膽的藝術家
ZUIBUKAOPUDEARTIST
列奧納多·達·芬奇
[1503—151452年4月15日(公歷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達·芬奇明明是個完美主義者,卻總是三分鐘熱度。找他干活的風險性太大。而且,找達·芬奇干活還有一個高風險因素。你還記得他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吧,那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完成的作品之一。你看過這幅畫的真跡嗎?《最后的晚餐》,1494—1498年
米蘭圣瑪利亞感恩修道院藏
修復前!那一定“傷痕累累”吧?修復后的也“傷痕累累”!反正修復前后都是“傷痕累累”的。我覺得上面這幅照片上的應該是修復后的狀態(tài)。我上學時看到過真跡,那時已經很破了。這幅畫是為米蘭圣瑪利亞修道院餐廳所畫的壁畫。創(chuàng)作完成后,整幅壁畫在達·芬奇還在世的時候就開始剝落。要說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你想想當時繪制壁畫時的步驟。沒錯,濕壁畫!當時畫壁畫通常采用濕壁畫技法。但達·芬奇似乎不喜歡這種技法?;蛟S是因為濕壁畫不能修改,也不能反復上色吧。嗯,他最擅長微妙地表現(xiàn)透視效果,然而濕壁畫法并不適合。呃……算是吧。不過,丹培拉這種繪畫技法并不適合用在潮濕的餐廳墻壁上。證據(jù)就是,顏料無法穩(wěn)固,紛紛剝落。在買主看來,明明有濕壁畫法這樣沿用了數(shù)百年的靠譜技法,非得用什么勞什子的丹培拉,簡直亂來。果然,壁畫上的顏料開始不斷剝落。達·芬奇卻說沒人告訴他不能用丹培拉。其實,作為畫家,達·芬奇非常了不起。因為他勇于挑戰(zhàn)和嘗試。但在業(yè)務方面,他是不合格的。有道理,他太不敬業(yè)了,拿了錢卻沒完成工作。是的。找他畫壁畫的買主,估計腸子都悔青了?;四敲炊噱X,結果得到一件不成功的實驗品。他們肯定想說“拜托別在我們身上做實驗”。不過,正是因為這幅畫名氣大,所以人們才會費盡心力地修復它。當然不行。用濕壁畫技法,得把畫上的顏料都剝離下來,然后刷上泥灰土再進行修復。那樣一來,就變成另一幅畫了。所以人們只能結合傳統(tǒng)技法和最新技術,一點點地修復剝落的地方。之所以說達·芬奇了不起,是因為這次事件后,本以為他碰壁后會吸取教訓,但他完全沒有吸取教訓。十幾年后,他受邀去為佛羅倫薩市政廳——韋奇奧宮的大會議室繪制壁畫時,又犯了老毛病。不是,他已經認識到丹培拉不適合用在壁畫上,所以這一次他決定挑戰(zhàn)油畫的形式。其實他是想在上次失敗經驗的基礎上,獨創(chuàng)一種全新的壁畫底層,可惜這次失敗得更徹底——壁畫底層遇到油畫顏料就化開了,還沒等完成,壁畫就已經搖搖他沒畫完就撂擔子走人了。正好那時米蘭有人找他干活,他就這么把“半成品”扔在那里,回米蘭去了。幫他收拾爛攤子,把壁畫畫完的,是米開朗基羅的徒弟瓦薩里,他曾寫過一本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傳記,并因此聞名。不過,也有一種說法堅稱,作為達·芬奇死忠粉的瓦薩里,并沒有把自己的作品覆蓋在偶像創(chuàng)作的半成品上。最近的一項調查也證明了這種說法——瓦薩里繪制的壁畫的墻內,還有一層墻。也就是說,瓦薩里為了保存達·芬奇的畫作,在繪制自己的壁畫前,在達·芬奇畫作前面又修筑了一堵墻。國家地理協(xié)會等機構資助了這項研究,然而直到去年,得來的研究進展仍然是“發(fā)現(xiàn)的顏料與達·芬奇創(chuàng)作時使用的有類似的化學成分”,之后就再沒有新的消息。或許是吧。又或者,沒必要為了發(fā)掘達·芬奇一幅失落壁畫的部分殘片而毀掉瓦薩里的壁畫。總之,達·芬奇就是這么不按常理出牌,他接的活兒經常完不了工。要是達·芬奇能有拉斐爾那樣的大工作室,讓學徒們打打下手,估計就不會成為買主們眼里的“挖坑大師”。但是你懂的,他挑學徒時主要看臉而不是看能力,所以就算想讓他們幫忙,這些只能看臉的學徒也派不上什么用場。從某種意義上講,他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在那個畫家被看作工匠的時代,像達·芬奇這樣一心追求藝術境界的人相當罕見。以他接活兒時的種種不靠譜,換了其他人肯定早就混不下去了。但雖然招來一些非議,達·芬奇還是混得不錯,這只能說明,他確實是位不世出的天才。收了定金卻沒能交貨,這也算一種欺詐行為。不過,這樣的人如果能有一件爆紅的作品,照樣能過得風生水起。《蒙娜麗莎》,1503—1519年,巴黎盧浮宮美術館達·芬奇生前最火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即使顏料剝落、嚴重褪色,也掩蓋不了這幅逆天神作的光芒。這也或許是因為人們的某種期待:如果畫沒殘損,肯定更驚為天人。因為交貨期和價錢的糾紛,自行挑戰(zhàn)新畫法卻沒成功,達·芬奇經常沒法順利交貨。不過世事無絕對,也有像《巖間圣母》那樣,因為糾紛的緣故,最后反倒完成了兩幅幾乎一模一樣的畫的詭異情況。這兩幅畫現(xiàn)在分別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和倫敦國家美術館。《巖間圣母》,1483—1486年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巖間圣母》,1495—1508年倫敦國家美術館藏原因是價格沒談攏。至于為什么會畫兩幅幾乎一樣的畫,這個目前還沒有定論。比較占主導的說法是:跟買家談崩后,達·芬奇不愿意把畫好的畫留在身邊,干脆賣給了新的買家,后來他又跟原先的買家達成和解,所以又給他們畫了幅一模一樣的(買家堅持要一模一樣的)。SHUISHIZUICHENGGONGDEYISHUJIA
總之,從買主的角度來看,攤上達·芬奇,相當有風險。在自己的家鄉(xiāng)佛羅倫薩和當時畫家的圣地梵蒂岡轉悠了一圈,達·芬奇沒能找到“伯樂”,最后他向米蘭公爵毛遂自薦才謀得一份工作。而且,他毛遂自薦時是以軍事技術人員的身份,而不是畫家的身份。在自薦信的最后,他添了一句,“我還會畫畫”。實際上,米蘭公爵交給他的工作都是設計城壁、武器什么的。不行,幾乎沒有實現(xiàn)的例子。他還曾受托雕刻一尊巨大的騎馬雕塑,但最后卻只完成了實物大小的黏土模型。光留下草圖有什么用,做出成品才是王道。好歹多少做些成品出來。在他好歹做出的成品里,就有神作《最后的晚餐》。其余的大都是些現(xiàn)實跟不上想法的半成品。最后,達·芬奇受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的邀請前往法國,在那里一直待到去世。當時的法國可是令意大利相當頭疼的敵國,而達·芬奇也是因為法國攻入米蘭的緣故,不得不離開米蘭四處流浪。而且,他那座未完成的騎馬雕塑的模型也是被法國軍隊毀壞的。就這樣,他依然接受了敵國遞來的“橄欖枝”。對此他本人似乎并不在意,但在意大利人看來,他是個逃離自己國家的“叛徒”。我腦補了背后的各種流言蜚語,“那家伙就會吹牛?!薄袄险f畫畫,就是不畫!”“說什么發(fā)明了了不起的兵器,但壓根沒看到實物?!?/span>應該不是出于他的主觀意愿。往好的方面說,他覺得法國國王對自己的才華更推崇,讓他信心爆棚;往不樂觀的方面說,他當時也沒有其他的選擇。當時的意大利由于受到法國和神圣羅馬帝國的聯(lián)合進攻,國內的藝術市場行情低迷。在這種情況下,提供誘人待遇的外國資本涌入市場來“挖人”。達·芬奇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他對政治并不太在意,即使被人叫作“叛國者”也一臉淡然。或許在他看來,“只要能安安穩(wěn)穩(wěn)地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去哪兒都行”。經常實力坑買主的達·芬奇,居然還經常有買主找上門,太神奇了。正常情況下,他這樣子應該被買主集體拉黑的吧,可他居然有這等吸金能力,真是太厲害了。這當然不是因為達·芬奇善于跟買主周旋,最關鍵的還是他作為藝術家的才華備受肯定。不過想想文藝復興三杰當時在法國的知名度,弗朗索瓦一世說不定更想挖走拉斐爾和米開朗基羅,但羅馬教皇不答應,所以最后挖走了擁有“令拉斐爾也無比尊崇的才能”的達·芬奇?;蛟S是弗朗索瓦一世覺得拉斐爾的偶像應該更厲害吧。這個應該是關鍵因素。另外還有一點,他有爆紅的作品呀。拉斐爾《自畫像》 拉斐爾約23歲時創(chuàng)作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收藏
就連這個致命的缺點,在現(xiàn)在看來,反而覺得這種藝術家氣質正是達·芬奇的可貴之處。更有甚者,甚至會覺得“拉斐爾不過是個畫匠”。有人評價他,“口氣挺大,結果還不是羅馬教皇養(yǎng)的一條狗”。有人評價達·芬奇,“達·芬奇不按規(guī)矩辦事”。在當時,達·芬奇也在某種意義上被晾了起來。不過,這也是他強烈的藝術家風格使然,即使有人尖銳指出“聽說你還沒在梵蒂岡畫過畫?”,他也能反駁“在那種地方畫不出喜歡的作品”。從棘手程度而言,達·芬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變態(tài)。“工作狂”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驚人的工作量,做起雕塑更是手到擒來。不過,站在達·芬奇那樣的藝術角度來看,可能會覺得“那家伙就知道畫肌肉,在雕塑方面有兩把刷子,但要仰著脖子在天花板上畫畫,畫到脖子都僵了,真可憐”。即使是把分工體制的大工作室打理得井井有條的拉斐爾,或許也暗自羨慕達·芬奇對藝術的執(zhí)著,嘆一句“能做自己真好”吧。拉斐爾《西斯廷圣母》,1513—1514年德國德累斯頓藝術博物館藏
或許拉斐爾在想,“我又要畫圣母像了。要是能偶爾像達·芬奇那樣,做些新的嘗試該多好”。嗯,文藝復興三杰過著三種截然不同的人生,你更向往哪一種呢?達·芬奇這樣的人,遠遠地欣賞一下就好,找他干活還是算了。其實說起來,文藝復興三杰里最敬業(yè)的就是米開朗基羅了。難道是敬業(yè)減的分?但他的性格似乎不怎么好。而且他的外表也看著不討喜。看看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你會發(fā)現(xiàn)他其實有些憂郁。作為一個人見人愛、風靡萬千貴婦的超級巨星,拉斐爾的一生相當順遂,只可惜英年早逝。拉斐爾不光跟面包師的女兒打得火熱,還有一位家世顯赫的未婚妻——羅馬教廷一位紅衣主教的侄女。他要是活得久,應該會成為羅馬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巨匠之一,就像提香之于威尼斯那樣,為后世留下更多的不朽之作。我還是想像達·芬奇那樣率性而活。雖然無比神往,但沒法做到。比如《最后的晚餐》,達·芬奇面對這項工作量空前的大訂單,卻敢于將丹培拉技法史無前例地用在壁畫上,實在是內心強大。是啊,勇氣可嘉。結果壁畫真的出現(xiàn)剝落,他還是不氣餒,繼續(xù)挑戰(zhàn)。若是換個對名譽、體面什么的在意的人,絕不會這么做。其實他也有不那么自信的時候呢。達·芬奇的偶像是上個世紀的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阿爾伯蒂不但精通繪畫、雕塑、建筑,就連鐘表設計也玩轉自如,是個全能型天才。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佛羅倫薩新圣母教堂的正立面,1458—1470年
阿爾伯蒂可比達·芬奇還要全能,還要天才呢。不僅如此,他家世好,受過高等教育。而達·芬奇的家境一般,也沒上過學,所以他不會拉丁文。或許這一點正是令達·芬奇感到自卑的地方,他覺得自己沒文化。嗯,我也覺得達·芬奇希望成為偶像阿爾伯蒂那樣“高大上”的全能天才。不過遺憾的是,備受達·芬奇推崇的阿爾伯蒂,現(xiàn)如今知道他的人反而不多。阿爾伯蒂留下了很多出色的建筑作品和學術專著,但在世人熟知的領域卻沒留下代表作。因此,他雖然厲害,但知道他的人并不多。而達·芬奇的情況正好相反:不但在熱門的繪畫領域留下了《蒙娜麗莎》這么一幅能被全世界不同文化圈的人普遍接受的代表作,而且在手稿和素描里記錄的發(fā)明也大都是一些諸如直升機、機關槍這樣通俗易懂又吸引眼球的物品。我的想法是,正因為達·芬奇沒接受過高等教育而心存自卑,所以他的作品都比較簡明易懂。相比之下,米開朗基羅挺可憐,像超人一樣留下那么驚人的業(yè)績,人氣卻不及達·芬奇。但我還是不想成為(米開朗基羅)那樣的人。最變態(tài)的人應該是達·芬奇吧?至于拉斐爾,不應該說是變態(tài),他是英年早逝的人生贏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