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聽到一些藏友說“我在電視節(jié)目里看到那個東西和我的一樣,專家估價幾十萬”、“上次拍賣會上那個成交上億的東西還沒有我的好”、“這個東西目前在博物館有一個,我的比博物館的還要罕見一些”,然后會有一個同樣的結尾,那就是“為什么我的藏品賣不出去呢?”。
“看起來長得都差不多”
“看起來是一樣的,所以我的也應該值這么多錢”,這本身就是個假命題。很多藏友都喜歡逛古玩店、博物館,邊看就會邊覺得“我家里也有類似的藏品呀!”,然后內心就達到了自我滿足,感覺已經擁有了幾百萬的財富,但卻忘記了藏品從來不是看著一樣就是真的一樣。看起來一樣的藏品就絕對是真的嗎?看起來一樣的藏品價值也一定相同嗎?玩過人民幣收藏的藏友都知道,紙幣上一個水印的不同或者年份的不同,紙幣的價格就天壤之別,但這些紙幣表面看起來都都是一樣的。
所以說,就算是看起來一樣的藏品,也是要辨真?zhèn)蔚?,確定了真假以后還要從年代、材質、色澤等各個方面來進行比較。藏品年代的不同、所用材質的不同、材質產地和比例的不同、色澤保存程度的不同等都決定了就算是類似的藏品也會有不同的收藏價值。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家大參考》 后面精彩繼續(xù)
“電視里那個老師估價幾百萬呢!”
看多了各種尋寶、鑒寶節(jié)目,聽多了所謂專家的“天價”藏品,很多藏友就會變得心浮氣躁。現(xiàn)在電視上有些“鑒寶節(jié)目”非常敢說,一個小爐子,專家說:“明代的,最少一百萬吧。”一塊玉石,專家又說:“至少一千萬起!”,所以這種節(jié)目辦的前期“海選”活動人氣也很火爆,五湖四海的藏友紛紛趕來“獻寶”,希望自己家里的古董能得到專家的金口玉言,然后就可以坐等一夜暴富了。但其實這些藏友都忽略了,這些專家是說的天花亂墜讓人心癢癢,但是有一個很重要的點完全沒有提及,那就是:“這些天價古董,賣給誰?誰會買?”所以就算您的藏品和電視里的一樣,甚至是已經出現(xiàn)在了電視里,想要出手賣個幾百上千萬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王剛說:別人說個千兒八百萬的,聽聽就是了,千萬別當真。另外,要提醒各位藏友的是,千萬別看多了電視,就照貓畫虎的去古玩市場買古玩,結果買了一堆假貨回家,還聲稱和電視里面的一樣,憑什么是假的?“我那件寶貝比拍賣會上兩億多成交的還好些”
拍賣會上的東西都是動輒幾百萬、幾千萬甚至上億成交的,但大型拍賣會門檻非常高,普通人根本進不去。2017年10月3日,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洗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以2.6億港幣天價成交,加上傭金共計2.94億港幣。新聞公開后就有藏友說自己也有一個汝窯的筆洗,成色做工還要比拍賣會上那件好很多,但是自己只出個幾百萬都沒有人要,“一樣的東西,便宜的不要,偏要貴的?”,這是為什么呢?先不說這位藏友的汝窯筆洗是否是真的,是不是比那個天價成交的還要好?第一人家不知道你有個汝窯筆洗,而且價格比較便宜;第二就是知道也不要,除非你能拿出證據(jù)表明是早年從文物商店購買的,或者是從張伯駒、王世襄等大藏家手中轉讓的,否則國內沒有一家拍賣行敢接收,因為無法證明藏品來源不是近些年出土出水的、或是盜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