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之名,幾乎世人皆知。但對其來歷,世人皆說:“因在黃浦江之東,故名浦東”。實質(zhì)不然。
一、關(guān)于“浦東”名稱的出現(xiàn)年代
“黃浦”之名出現(xiàn)很早。在南宋中期就見于著錄。到淳祐十年(1250年),高子鳳為西林(今浦東三林鎮(zhèn)西)“南積善教寺”撰寫的碑記稱:“西林去邑不十里,東越黃浦,又東而匯北,其南抵周浦,皆不及半舍”。這說明,今黃浦江閘港至三林鎮(zhèn)西的一段,在當時已被叫作“黃浦”。
但“黃浦江”之名卻出現(xiàn)很晚。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才始見“黃浦江”之名,所以它只有一百多年歷史,是近代史的產(chǎn)物。甚至高橋歷史館墻上,民國四年的“高橋鄉(xiāng)全境圖”上標的還是“黃浦”(沒有“江”字)。所以我說:先有浦東之名,后有黃浦江之名。
三、關(guān)于“浦東”名稱的來歷
在古代很少見到“浦東”一詞,直到清代“浦東”這一名稱的使用才逐漸普遍起來。由于早期志書沒有解說“浦東”名稱是怎么來的,所以引起討論。現(xiàn)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為“黃浦江說”(占絕大多數(shù))。正如大家耳熟能詳?shù)模骸耙蛟邳S浦江之東,故名浦東”——普通人和權(quán)威著作都這樣說。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此話百分之百正確——因為“事實”擺在眼前;但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此話百分之百不正確——因為古時還沒有“黃浦江”。
第二種為“上海浦說”(顧炳權(quán)先生提出)。他認為:“浦東”是指“上海浦”以東地區(qū)。他在《上海風(fēng)俗古跡考》中說:“'浦東’這一名稱的出現(xiàn),早于明初黃浦江水系形成以前,所指的是'上海浦’以東地區(qū)”。
筆者認為,“上海浦說”不無道理,理由有三。首先,古代上海浦比黃浦要大:宋代《吳郡志》所列吳淞江下游南岸有上海浦、下海浦、爛泥浦、南蹌浦等十八條大浦,其中沒有黃浦,說明當年它還是條小浦。其次,古代上海浦比黃浦要重要:南宋在上海浦西岸設(shè)立上海鎮(zhèn),元代又升格為上海縣。再次,古代上海浦與黃浦位置同樣優(yōu)越:上海浦在北,黃浦在南。
第三種為“黃浦說”(本人持此觀點)。據(jù)《上海通志》585頁“舊志云上海浦在縣治東,后為今黃浦所并”。既然上海浦“為今黃浦所并”而消失,且黃浦“風(fēng)華正茂”,所以筆者認為浦東名稱的來歷,這樣表述為妥:“因在黃浦(注意:沒有“江”字。其中包含了上海浦)之東,故名浦東”——雖是一字之差,卻有是否符合歷史之別。
四、關(guān)于“浦東”的地域范圍
“浦東”之名,“因浦而得”;所以其地域范圍,也“隨浦而變”。在廣義上,它泛指黃浦以東的大片地區(qū)。從狹義上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含義不盡相同。
“黃浦”開始很短,其東面的“浦東”自然也很小。隨著“黃浦”的向北延伸,“浦東”的范圍也在逐步擴大。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最初時“黃浦”只是指閘港到龍華寺一段。如嘉靖《上海縣志》:“由閘港而下,若鹽鐵塘、沈莊塘,若周浦,若三林塘,若楊淄樓,此為浦東之水也”,可見“浦東”范圍很小。
2、后來黃浦水流加劇,水面擴張,吞并了北面的上海浦,于是黃浦延伸到現(xiàn)蘇州河一帶。
3、當明永樂初年范家浜開浚和黃浦江水系基本形成以后, “浦東”的地域范圍,包括吳淞江以南現(xiàn)在浦東的中部和南部地區(qū),即當年上??h高昌鄉(xiāng)和長人鄉(xiāng)黃浦以東地區(qū)。但不包括吳淞江以北嘉定縣的高橋地區(qū),因為此時高橋西面的大河不叫黃浦,而叫吳淞江,此區(qū)域稱為“江東”(即吳淞江之東)。
4、真正把高橋地區(qū)納入“浦東”范疇,還是近代的事。1905年,高橋出生的李平書發(fā)起成立“浦東同人會”,其范圍包括了黃浦江(此時有“江”字了)以東、當時屬于寶山縣的高橋地區(qū)。至于“浦東”后來的行政區(qū)劃變遷及其區(qū)域范圍,大家比較清楚,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