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兵入關以后, 搖搖欲墜的南明皇朝先后歷經(jīng)弘光、隆武、昭武數(shù)帝最終兵敗而亡。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稱帝改明年元為“永歷”, 原奉隆武年號的鄭成功部于永歷三年始奉永歷帝, 被封為延平公。
永歷五年, 鄭成功遣使通好于日本, 日本同意提供銅、鉛并令官協(xié)助鑄造永歷年號錢, 同年在日本長崎開爐鑄造。后鄭成功之子鄭經(jīng)嗣主臺灣后, 又于1666年及1674年二次遣使日本續(xù)鑄永歷錢, 至鄭氏第三次鑄永歷錢時, 其實永歷帝己亡十二年。
1683年, 臺灣被清兵攻占, 但此后鄭氏永歷錢的流通并未全禁, 直至1688年, 清廷在臺灣鼓鑄康熙錢后, 鄭氏永歷錢亦開始銷毀改鑄, 至此, 鄭氏永歷錢的流通時間己達37年之久了。
鄭氏永歷錢的鑄作富有較濃厚的日本制錢風格, 水紅銅質(zhì), 極少見黃銅品, 書法俊秀, 共有篆、行、草三種錢文,均為折二型錢。從目前收集到的鄭氏永歷錢來看, 其中篆文又可分大字及小字兩種書體, 如{圖一}的大字篆文永歷通寶, 徑2.8cm, 重6.8g, 此錢字法端莊, 獨具古韻,(大字篆文另見有一黃銅品{圖二}, 極稀見)。另一品小字篆文永歷通寶如{圖三}, 直徑2.8cm, 重6.85g, 此錢文字秀氣, 筆法與前一品相近, 錢文似系同一人所書;另有行書永歷通寶如{圖四}, 及草書永歷通寶如{圖五}兩品, 前者直徑2.8cm, 重6.8g, 后者直徑2.8cm, 重6.9g, 此兩品錢文如神, 更是書法到家, 在與其它南明錢粗率錢文的對比下, 鄭氏永歷錢可稱得上是難得的精美之作了。
從鄭氏永歷錢的鑄作特征來看, 篆文永歷錢與行書永歷錢形制相近, 均是錢背平夷, 內(nèi)廓較寬, 如出一爐。而草體永歷錢卻與前兩品風格迥異, 其背廓略高, 內(nèi)郭四決文, 與前兩品不同, 若此錢同于永歷五年在長崎所鑄, 雖錢文有異, 但在形制特征上不應有如此明顯的差異, 故草書體永歷錢與篆、行兩種永歷錢似乎并非同一時期所鑄之品。從明史記載來看, 鄭氏鑄造永歷錢共有三次, 永歷五年以甥禮遣使日本, 鑄銅器、永歷錢, 這是第一次, 當時鄭成功部在東南沿海以金門、廈門為退守地向內(nèi)陸作浴血鏖戰(zhàn), 收復了不少失地, 但也多次兵敗失城, 在戰(zhàn)局上可謂是居無定所, 但行軍征戰(zhàn)軍餉必不可少, 在當時形勢下, 鄭成功謀求在日本鑄錢, 無疑是一件戰(zhàn)略上的勝舉, 此舉為鄭部在明亡后仍得以生存提供了強有力的軍餉保障。
永歷五年鄭成功初鑄永歷錢至其收復臺灣, 這正是鄭部在東南沿海各省長達十年的抗清征戰(zhàn)歲月。從目前鄭氏永歷錢的遺留情況來看, 閩、浙、蘇三省發(fā)現(xiàn)的篆文、行書兩種永歷錢數(shù)量較多, 但草書體永歷錢卻十分少見, 可見草書永歷錢在上述地區(qū)并未大量流通, 從以上三種永歷錢的流通情況及其外型特征來分析, 是否可試斷篆、行兩種永歷錢是鄭成功于永歷五年始鑄之錢, 而草書永歷錢應屬鄭經(jīng)嗣臺時繼鑄之品。這一點還可以從以下鄭部反清復明的征戰(zhàn)路線驗證一二:
永歷五年, 鄭成功占據(jù)金門、廈門, 并攻漳浦、海澄等地。永歷八年, 鄭成功攻崇明兵敗, 回閩東收復漳州, 第二年又收復了舟山。永歷十年, 鄭部兵敗于揭陽, 之后舟山失守, 回師轉(zhuǎn)攻福州。永歷十一年, 鄭成功部入浙攻溫州、臺州等地, 第二年屯兵舟山并收復了象山。永歷十三年鄭成功攻南京、崇明兵敗,之后蘇、浙諸城均告失守。同年鄭部退守廈門。永歷十五年, 鄭成功率部攻入臺灣, 第二年, 鄭成功死, 其子鄭經(jīng)嗣主臺灣。從永歷五年至永歷十五年整整十年, 閩浙蘇三省是鄭成功部的勢力活動范圍,因此,鄭成功永歷錢的使用自然比較廣泛, 由此便知鄭氏篆、行二種永歷錢在上述地區(qū)多見的原因。
鄭成功死后, 其子鄭經(jīng)于1666年與1674年先后兩次遣使日本續(xù)鑄永歷錢, 此時鄭部己軍心煥散, 缺兵少將, 軍事活動范圍己局限在廈門、漳州一帶, 且屢次遭受清兵重創(chuàng)。最遠的一次征戰(zhàn)是1676年攻福州大敗, 至此, 鄭部在軍事上己元氣大傷, 僅靠壘守臺灣與清兵對峙, 故此時鑄永歷錢主要是流通于臺灣島內(nèi), 這與草書體永歷錢在大陸稀見的情況相符合, 故草書體永歷錢就是鄭經(jīng)在臺灣時遣使長崎所鑄之新版永歷錢,當然這里也不排除鄭經(jīng)仍續(xù)鑄有其父初鑄的篆、行兩種版別永歷錢的可能, 但至于鄭部在臺時是否在當?shù)亻_爐鑄錢一事, 現(xiàn)尚無有關史料可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