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檔案館收藏的明清銅幣琳瑯滿目
會澤縣館藏的“世界第一錢”是為紀念云南開爐造幣而鑄資料圖片
走進昆明檔案館,發(fā)現(xiàn)云南最早的銅幣產自明嘉靖年間,而該館珍藏的最早古錢則是明萬歷年間制造的,距今有400多年歷史。
而到過會澤縣城的人們,也許都記得城中廣場上那枚直徑達幾十米的巨型銅幣雕塑。它的原型就是一枚“嘉靖通寶”紀念幣。2002年,這枚重達41.5公斤的古錢幣,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古錢幣。
“世界第一錢”重41公斤
一個方孔的古銅幣,需要一個壯漢使盡渾身力氣才能抱起來,它到底是什么錢幣呢?
走進會澤縣的鉛鋅礦檔案館,只見一枚碩大的方孔圓幣,靜靜躺在那里。黑褐色的幣身,泛著青銅的淺綠,正面是“嘉靖通寶”4個大字。專家鑒定表明,這是明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產自“東川府”(今會澤、東川、巧家一帶)的一枚紀念幣,為紀念開爐造幣而鑄。
經過現(xiàn)代科學的檢驗,這枚錢幣含銅90.81%,另外還含有部分鐵、鋁和鋅等金屬。
這也就說明,云南最早于嘉靖年間已開始制造和使用銅幣。當時的“東川府”所在地就是如今的會澤縣古城,因此會澤也被譽為“錢王之鄉(xiāng)”。
明朝生產4種滇錢幣
雖然會澤和東川一帶的采礦史有兩千年以上,但是專家們稱,歷史上的滇屬地區(qū)的市場經濟貿易中,一直使用貝殼制作錢幣,民間主要使用實物交換。富庶階層則使用銀兩購買物品。
因為,制造金屬貨幣需要朝廷批準。到了明嘉靖年間,會澤開始大規(guī)模開采、冶煉銅礦。
豐富的資源加上冶煉技術的成熟,云南最早的銅幣“嘉靖通寶”誕生了!此后,“東川府”又生產了“萬歷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早期滇幣主要有這4種銅鑄貨幣,此外明朝晚期還出現(xiàn)了“永歷通寶”和“興朝通寶”。
錢幣背后的政治經濟
如今存世的“嘉靖通寶”已經很少,常見的是明朝中晚期的滇銅幣。昆明市檔案館的專家稱,明嘉靖年間鑄造的滇銅幣不多,并沒有規(guī)模化在市場上流通使用。
而滇銅幣的普遍使用,是在明朝末年。當時,有些地方首領也在鑄造銅錢,像“永歷通寶”與“興朝通寶”都有反清復明的政治味道。
清朝初年,銅錢的原材料主要依靠日本的“洋銅”,而當進口量越來越小時,竟然引發(fā)了“金融危機”,北方的兩大鑄幣廠近乎停工,地方鑄錢局也無銅可鑄。
于是,儲量豐富的“東川銅”被大規(guī)模開采,清乾隆、嘉慶時期最高年產量達1000萬斤以上,全都通過水運或人背馬馱運往北方,幾乎全都用于鑄造銅幣。
“銅都”輝煌過后的遺產
歷史上粗放型的大規(guī)模采礦煉銅和造幣,又給今天的人們留下了什么?
如今的會澤、東川一帶,植被稀少、泥石流災害嚴重,漫山貧瘠。東川一度被國家列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在“錢王之鄉(xiāng)”會澤縣,還有一家大型的礦業(yè)公司馳宏鋅鍺在那里開采。不過,他們開采的已經不是銅礦,主要是鉛鋅礦產。
“銅都”的風采消失了,它只存在于人們的記憶中。歷史記載表明,由于明清兩朝持續(xù)幾百年的開采和冶煉,人們幾乎砍光了那里的原始森林,挖遍了那里的大小山脈。留下的,除了荒涼,還有教訓。
云南銅幣鑄造的背后,是需要重新審視的一段記憶。2009-09-07 來源:都市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