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矢不動悖論是由2500年古希臘的數(shù)學家和哲學家芝諾提出來的四個關(guān)于運動不可能的哲學悖論中的一個,(最著名的一個悖論就是“飛毛腿追不上烏龜”),這個故事的原版是這樣的:
芝諾問他的學生:“一支射出的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那還用說,當然是動的?!?/p>
“確實是這樣,在每個人的眼里它都是動的??墒?,這支箭在每一個瞬間里都有它的位置嗎?”
“有的,老師。”
“在這一瞬間里,它占據(jù)的空間和它的體積一樣嗎?”
“有確定的位置,又占據(jù)著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p>
“那么,在這一瞬間里,這支箭是動的,還是不動的?”
“不動的,老師”
“這一瞬間是不動的,那么其他瞬間呢?”
“也是不動的,老師”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
以上就是飛矢不動傳說中的原版.
這個悖論的意思是說:一枝飛行中的箭在任何一個時刻里都會有一個確定的位置,占有和自身體積一樣大小的空間,所以在這個位置上,它是靜止的,如果箭在所有的時刻里都是靜止的,則箭是不能運動的.
這個悖論顯然是與人們的常識觀念嚴重違背,因此一提出來,便受到了無數(shù)哲學家的批判.然爾,哲學家們卻不能從芝諾的邏輯中找出任何錯誤來,以至于無法解釋:為什么處于運動中的物體在每個時刻里竟然是靜止的?既然每一個時刻里都是靜止的,那么它就不能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但為什么現(xiàn)實的情況卻與之相反?
正是因為無法解釋運動的本質(zhì)問題,所以恩格思說:“運動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簡單的機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也只是因為物體在同一瞬間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這種矛盾的連續(xù)產(chǎn)生和同時解決正好就是運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160頁《反杜林論》)。
恩格斯在詮釋機械運動同時,自身也陷入于邏輯矛盾之中,因為"物體在同一時間里既在一個地方又在另一個地方,既在同一個地方又不在同一個地方",這個論斷本身就是矛盾的,就如同說“貓是動物而同時貓又不是動物”“李經(jīng)理在北京的同時又不在北京”,這些都是邏輯上的混亂。
這個悖論足足困繞了人類達2500年之久。
那么,芝諾的這個“飛矢不動”的邏輯推論之中,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