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要處理好畫面的主次關(guān)系。主體物無論是大是小,都要占據(jù)畫面的突出位置。主體物不宜布置在畫面正**,這樣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這樣又不醒目。一般作畫先畫主體,后畫次要物體。賓體在畫面上起的是陪襯作用,因此要有意識地減弱其地位,不能喧賓奪主。處理畫面時,既要畫出主體物,又不能太單調(diào)。畫中要有“主”點,即畫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等。畫中的“主”點雖然面積很小,但卻能點明主題。
一幅畫上,無論山石、樹林,還是房子、人物,都應(yīng)互相呼應(yīng)。山峰要有賓主朝揖之意,樹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煙云要有流動迂回之勢,人物、動物與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畫面的呼應(yīng)還包括大與小、輕與重、黑與白之間的關(guān)系。總之,畫面上的各種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中國畫中,物象一般表現(xiàn)為近大遠小、近實遠虛、近重遠淡,當(dāng)然也有近小遠大的。若主體景物較大且在遠處,就要用墨色的濃淡、虛實來處理畫面的空間關(guān)系。一幅畫一般有近、中、遠三個層次。即使一幅畫沒有三個層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遠或中、遠兩個層次。
虛是模糊不清,實是清晰明確,兩者是相對的。畫中的物象過實會導(dǎo)致畫面呆板、無生氣,而過虛則會顯得空洞無物,因此,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過實應(yīng)以虛破之,過虛則以實破之。一般在山水畫中有形則實,無形則虛;黑是實,白是虛。山水畫中的虛實關(guān)系常用流水、云霧、煙霞等物象來體現(xiàn),或以筆墨的濃淡、干濕、疏密來處理。
山石的皴法講究疏密,樹木的穿插講究疏密,整幅畫的布局也講究疏密。一幅畫首先要有大疏密變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變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畫面中,以疏密與聚散相結(jié)合的方式表現(xiàn)出形式美感是極為重要的。疏密與聚散體現(xiàn)的都是一種松緊關(guān)系,不過聚散多含有一種動勢。一樹一木、一草一葉等細(xì)微之物都要講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fēng)。”“疏可走馬”并不是指不畫任何景物,還得畫景;“密不透風(fēng)”也并不是指畫面中的物象滿滿的,以至于讓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處有韻”
中國畫忌“四平八穩(wěn)”的對等式構(gòu)圖,而多用“秤錘壓千斤”來取得畫面的平衡。潘天壽說:“畫材布置于畫幅上,須平衡,然須注意于靈活之平衡。靈活之平衡,須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笨梢?,山水畫追求一種均衡美。圖案設(shè)計中的對稱可以給人以美感,而山水畫若采用對稱就會讓人感覺單調(diào),當(dāng)然也就談不上美了。
輕重與明暗。統(tǒng)一思考成熟,確定何處深重緊密,何處明亮疏散,注意黑白、虛實、疏密、輕重、濃淡、大小、遠近精細(xì)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