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由于看到前一陣發(fā)的文章——《孩子愛“撒謊”,是病?》一文在今日頭條和知乎的評論區(qū)有較多網(wǎng)友的質(zhì)疑和探討,因此作文進一步闡明邏輯,指導(dǎo)家長們?nèi)绾慰创吞幚砗⒆哟螋[的事情。
文/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首先,我要先來重新強調(diào)三個在那篇文章中已經(jīng)列舉的事實:
一、我兒子是在與那個小女孩搶玩具的過程中,不小心碰到對方的,并不是故意打她;
二、那個被我兒子“欺負”的小女孩,從始至終沒有一點不高興的反應(yīng),她甚至不明就里;
三、相反的,從一開始,她的媽媽情緒就非常激動憤怒,而且不分青紅皂白就沖我兒子大聲嚷嚷。
我強調(diào)這三個事實,并不是為了要為我兒子開脫,而是為了呈現(xiàn)這樣一個事實:這個媽媽在當(dāng)時當(dāng)刻有非常明顯的負面移情,她處在自己投射出的世界中,將我和我兒子當(dāng)作了欺負她的假想敵。具體的分析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jīng)詳細呈現(xiàn)。
所有真正親手帶大孩子的父母都會知道,一群三歲左右的孩子湊在一塊兒玩時,打打鬧鬧搶玩具,偶爾哭一鼻子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一般做父母的都是把各自的孩子拉開,教育、哄勸,有時甚至連道歉都免了,然后大家一笑而過。
我兒子有沒打過別的孩子?有。當(dāng)其他孩子因為他的舉動而不高興或哭泣時,我會第一時間帶著他道歉,而且,我兒子也會老老實實地認錯——他知道是自己把別人打哭了。
但是,因為上述的那三個事實,使得那一事件十分特殊,而且其中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內(nèi)涵,所以我才專門撰文詳述。
很遺憾的是,評論區(qū)的很多人也直接進入了自己的投射世界中并作出情緒反應(yīng),卻無視明顯的事實。
這恰恰說明了,移情與投射是多么無處不在,難以覺察與抵擋。
評論里有很多人“義正辭嚴”地指責(zé)我:“如果是你兒子被打了,你會怎么樣?”
我的回答是:“還是這樣,先弄清楚情況,再決定該怎么辦?!?/p>
三歲的孩子本身就處在第一個叛逆期,他們開始產(chǎn)生意志,有了自己明確的想法,并且躍躍欲試想要將其付諸實踐。但控制自己行為的理智與自控力,卻沒有相應(yīng)地發(fā)展起來?;蛘哒f,自控力與意志,正是要在這一階段靠父母不懈的引導(dǎo)與示范,才能漸漸幫助孩子獲得。
自控力與意志,在這里其實是一對矛盾的反義詞。自控力要求孩子壓抑住內(nèi)心迫切的需要,讓自己不去做某事。而意志要求孩子哪怕在困難有壓力的環(huán)境下,也要堅持去做某事。
這時候,作為父母,我們的言傳身教就非常重要了。我們既要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要鼓勵他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這一努力的根本目的,是幫孩子潛移默化地構(gòu)筑良好的個人界限,發(fā)展健康的自尊。
個人界限對一個人來說非常重要,在我的咨詢中,看到太多的問題來自于個人界限的設(shè)置:或者界限過寬,唯我獨尊,或者界限模糊,來者不拒。前者的自尊,其實稱之為自戀更為合適。而后者,他們的自尊往往比較脆弱。
因為一個人的尊嚴相當(dāng)程度上來自于他認定自己值得擁有什么,以及自己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所以,要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尊,首先要幫他從客觀的角度樹立起一些準則,來界定什么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可以得到的,什么是不能隨心所欲的。但很多父母理不清準則,又習(xí)慣于掌控孩子,結(jié)果在對待孩子時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我說行,你才能得到,我說不行,你就怎么也得不到。
孩子從小到大被這樣對待,長大后自然而然就會將自尊建立在他人評價之上:只有他人認可,我才有自尊,我才能被允許得到我想要的。如果他人不認可,我就什么都不是,我什么也得不到。
我的來訪者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自尊模式,他們的自尊根基十分脆弱,哪怕一個看似很強的人,都有可能在頃刻間陷入自卑的深淵。我在咨詢時,會努力幫助他們建立起一個相對客觀的價值體系,使他們慢慢能夠認可自身固有的價值,并且捍衛(wèi)自己正當(dāng)?shù)臋?quán)益。
而這一切,如果在小時候就由他們的父母來完成,那將會事半功倍,讓他們從一開始就給自尊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回到孩子之間打鬧的事上,我的兒子在集體活動時也不止一次被其他小朋友打過。我可以負責(zé)任地說,我從來沒有呵斥過動手的孩子。因為我心里非常清楚,他們并不真的知道自己的行為意味著什么。一般在這個時候,我會先不動聲色地觀察兩個孩子,看他們各自有怎樣的后續(xù)反應(yīng)。
如果他們沒有進一步的矛盾,或者對方的家長趕忙上來制止,我的兒子也沒有太過激烈的情緒反應(yīng),那這件事就這么過去了,我不會特意說什么——沒必要特意去向孩子強調(diào)他是否難受或者受了委屈。未來的生活中到處都會有不順心的事,從現(xiàn)在就開始意識到并接受這一事實,對孩子而言絕不是件壞事。如果我兒子表現(xiàn)得很好,既沒有還手又保護了自己,那我會親親他,夸他做得好,并嘉賞他的品質(zhì)。
如果對方的家長對此無動于衷,放任他的孩子繼續(xù)動手,那我會上前溫和但堅定將他們拉開,保護住我的孩子不被對方傷害,然后教我的兒子該如何應(yīng)對。起初,我兒子還小時,面對這種情況他不知該如何是好,不是本能地打回去,就是大聲哭泣。后來我一遍遍地教他:“如果有人來搶你的玩具,你就緊緊抱住玩具,然后對他說‘你這樣是不對的’!”我兒子記得很牢,現(xiàn)在,他會熟練地側(cè)過身子,將玩具緊緊護住,并且大聲地捍衛(wèi)自己的權(quán)益:“你~這~樣~是~不~對~的!我~生~氣~了!”后一句是他自己的創(chuàng)造,他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我覺得很棒。
每個孩子都應(yīng)被旁人恰如其分地尊重,也有權(quán)利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顧和示范。我絕不是個完美的媽媽,但我一直在努力。
作者簡介:曹懷寧,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咨詢實踐超千小時,主擅領(lǐng)域包括婚戀情感、人際交往、兩性心理、人生規(guī)劃、家庭關(guān)系等。自2011年開通新浪微博以來,粉絲六萬多人,堅持定期回復(fù)私信,無私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詢,咨詢解答超千萬字?!痘橐雠c家庭》雜志特邀專家,多家媒體簽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