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發(fā),因為有用,因為能幫到你們。
節(jié)選了老王《高三突圍》里對最后沖刺階段的你們極有價值的內容。
看懂了,做好了,提高個幾十分問題不大。
復習最后階段,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時間留給了學生,除了考試和評講其他時間都安排自習和答疑。
平時被一輪二輪壓得喘不過氣的你們總是盼望著能有自主學習的時間,現在這樣的機會真的來了,不少同學卻亂了陣腳,陷入了更深的焦慮和迷茫。
“最后50天還有用嗎?”又或者“最后50天到底應該做什么?”這兩個問題無疑是萬千考生心中的兩座大山,時間越少越是壓得人喘不過氣。
可倘若再迷茫幾天導致時間更少,那干脆連喘氣都不再有必要,只能被迫“順其自然”。
今天恰好離高考還有50天,雖然時間緊迫,我們也要從“心態(tài)”“學習”“復習”三個角度解決好上面的兩個問題,哪怕不能保證質的飛越也至少能獲得與其他同學相比可觀的相對優(yōu)勢。
1
Part 1 心態(tài)
1.1 不貪
高考是一場公平的考試,這意味著不存在“保證”你在短時間可以快速提分的方法。
因為如果存在,那高考對于那些不知道這個方法的同學來講就不再公平。
高考40年的發(fā)展不可能讓這種情況發(fā)生。
這不是潑冷水而是嚴密的邏輯推理,這就是現實。
所以最后50天更多是對前面三百天的總結、補充和復習,而非一廂情愿地“平地起高樓”,更像是錦上添花,而算不得“雪中送炭”。
于是市面上凡是聲稱“一個月保證提分XXX”“一個月絕對逆襲XXX”的課程和資料你們都要多加小心。
或許他們舉出的耀眼事例都不假,但更可能的情況卻是成百上千個學生里僅有一個做到了他宣傳的地步。
果真如此的話,那種成績很明顯是跟那位學生本身關系更大而非售課程或者資料。
只要把“公平性”三個字記在心里,踏踏實實做好手里的事而不留意投機取巧就是你自然的選擇,少走彎路不敢保證但一定可以少花不少冤枉錢。
最后50天“不貪”玄迷的飛越、放棄過高的幻想能讓你保持清醒,而清醒地自我認識是走好最后一段的堅實保障。
1.2 不服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可能是世界上戕害人最多的境遇,對于臨考的你們尤其如此。
出于某些奇怪的原因,臨近考試前老師總是一方面嚴格要求讓學生保持狀態(tài)好好學習,一方面又有意無意地傳遞著“最后階段已經定型”“努力不會有大作用”的信息。
這樣的話成績最好和最差的學生聽完都不受影響,因為一個“對自己很滿意”一個“對自己無所謂”,可老師卻忽略了中間那群最信任他、最把他的話放心里并且哪怕臨考一個月也依然對成績不滿意仍然渴望進步的同學。
我猜,是你對嗎?
不僅僅是忽略,完全就是傷害。
樹林學長曾經寫文“人生是一場漫長的自證預言?!蔽覀兛偸莾A向于成為我們以為我們能夠成為的樣子。
在高三這樣消息閉塞的環(huán)境里,老師傳遞出的“努力無用”的信息會在有心人的心中留存很久,加上老師天生的“權威性”,這不像是調整心態(tài)的建議更像是目的不明的洗腦,我希望你一定要免受其害。
有話說“當你把持槍視為非法,結果是只有非法的人才會持槍”,同樣“當被告訴最后階段不可能有提升,結果就只有不信邪的人才可能有進步。”
試想如果連努力都沒用那不努力當然更不可能有用。既然面對充滿隨機的高考,沒人能保證擁有一個最好的結果,那我們努力的目標本就不是確定的提升。
而是反過來,哪怕只有一點點進步的可能性,我們也要盡力去把握,因為說不定他就在最后一次考試中發(fā)揮作用了不是嗎?
所以最后三十天,面對“努力無用”的論調,你應該有魄力當一個叛逆的學生,把發(fā)現可能性的希望當成支撐自己最后的信念。
畢竟喬布斯說過“只有瘋狂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當然我也不僅僅是給你們打雞血,因為我知道時至今日,雞湯雞血都已經收效甚微。
那不妨換一個角度來審視這個問題,回想一下高三一年我們做的到底是什么呢?
無非是每天按部就班完成任務,通過時間的積累調整好最終應考的狀態(tài)。
既然如此那從時間的角度看,同樣是全情投入的50天,最后50天和剛開始的50天以及中間的50天又能有什么區(qū)別呢?
完全沒區(qū)別啊。
那為什么開始和中間收獲滿滿,對進步充滿了期待,到了最后50天突然就努力無用聽天由命了呢?
這從邏輯上就講不通。
就像天下沒有白走的路,任何時候付出的汗水也都在默默完成積累等待最后的考驗。
有些進步你無法察覺但不代表沒有發(fā)生,50天的每一天你有的都是變得更好的機會。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既然知乎上有最后一個月逆襲的故事,至少證明了臨考進步的可能性。
雖然沒人能保證你會成為下一個他,但也沒人能限制你去相信“他都可以憑啥我不行?”
去他的努力無用,去他的成績定型,該努力時你就繼續(xù)努力,管他是50天還是500天。
為啥?不為啥,就三個字:“我不服?!?/span>
2
Part 2 學習
當夢寐以求的東西突然出現在以前,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不是驚喜而是措手不及,考前可自主安排的時間就是如此。
當領路三百天的老師突然放手,很多同學陷入了迷茫,有的做出了不明智的選擇,有的索性全然放松聽天由命。
既然來之不易,那我們更需要合理的規(guī)劃去把時間最好地利用起來。
先說三個臨考復習常見的誤區(qū)。
01
第一是“全無規(guī)劃”,抱著“天生刷題必有用”的心態(tài)努力刷題改錯,卻很容易陷入“強勢科目做著爽便多做,弱勢科目做著不順就能拖再拖”的舒適誤區(qū),也容易遇到“弱勢科目弄懂一個題目花費大半天嚴重擠壓其他科目時間”的窘境。
看似每天充實繁忙卻因為沒有針對性而收獲寥寥,睡前無奈只得用刷卷數量自我安慰,第二天不曾反思又一切如常。
02
第二是“全科兼顧”,弱科不甘心,強科不敢放,什么都想要結果卻什么都做不好?!笆裁炊际侵攸c意味著沒有重點”,
道理是清楚的:時間總量有限,無側重均分的科目越多,每個科目的時間就越少。
因為強勢學科只剩難點,勢必需要大把時間;又因為弱勢學科漏洞繁多,也需要大量時間,導致你以為“全科兼顧”是兩全其美其實不過是捉襟見肘。
不多的時間要發(fā)揮作用,你必須做好選擇。
03
第三個是“分科突破”,不要誤會,“分科突破”的思維其實是正確有效的,只不過有些同學采取的具體方式其實更適合一輪和二輪復習。
對于最后一個月,把時間分成好幾份,比如第一周只做數學,第二周只做物理這樣的形式其實有非常大的隱患:
復習后期,科目的大部分知識都已經被了解或掌握,需要補的漏洞是少數,這也意味著那些500天都沒有掌握好的部分可能原本對于你就是較難的部分,當你花費七天的時間專心突破他們,運氣好顯然會有可觀的進步但更可能的情況是時間花了進步卻不明顯。
如果說進步不明顯尚且可以忍受,那試想在數學花費了一周進步卻不明顯的情況下,你就要按計劃開始對物理為期一周的復習了,這時你的心態(tài)會是什么樣呢?
一定會自我懷疑,這種情緒無疑會讓你的物理復習效率更加低下。再如果物理一周后進步也不如你想象的明顯,那后面的化學生物別說效果了,是否還有信心開始可能都要花上一個問號。
還記得吧,時間緊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選擇了放棄。
以上還不算因為花費了過多時間重復已經掌握的內容造成的時間浪費以及專心突破后面學科造成的先前科目的知識遺忘,所以過于純粹的分科突破并不適合最后一個月。
說這么多,歸根結底不過一句話“指向不清晰的復習不適合最后50天”,我們需要更適合臨考沖刺的復習策略。
有一點毫無疑問,二輪結束以后,于是“查漏補缺”變成了復習的主旋律,因為老師能教的都已經教過了,所以更適合臨考沖刺的復習策略當然應該是最有針對性指向最明確的查漏補缺的方法。
我稱之為“帶問題單點突破”。
這里的關鍵在于“帶著問題”去復習。
相信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
某個自習的下午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沒有明確計劃的你只是模糊地知道“復習數學”,然后便一頭扎進了數學的海洋中,也許是回看教材也許是復習一輪資料…
時間很快過去,明明沒有浪費任何時間卻總感覺收獲不大,為什么呢?
因為沒有目的的泛泛復習會讓你在不知不覺中花費很多時間在原本已經掌握的內容上,真正需要你花費時間的漏洞不僅花費的時間不夠甚至可能干脆直接被你忽略然后跳過了,你說這樣的時間利用效率怎么可能高呢?
但如果開始復習前你明確好自己有問題的題型或題目,抱著解決問題的心態(tài)去完成復習,結果就會很不一樣。
過程中你真正在意的只有那些能幫你解決問題的內容,其他無關項都會被你自然忽略。
這樣就不再是漫無目的“翻閱”資料書而是目的明確地“查閱”資料書,有關才吸收、無關就舍棄,直到問題解決。
不僅避免了在“已會”內容上的時間浪費,更能在解決問題的那一刻感受到強烈的進步的滿足感。
于是復習就變成了在時間不浪費,做完有收獲的狀態(tài)下,問題多就多解決問題,問題少就多總結梳理。
只要不心急,積少成多的“單點突破”最終都將幫你完善應考的知識體系。
理解了“帶著問題解決問題”,接下來的關鍵就是怎樣才能發(fā)現需要解決的“好問題”。
這其中蘊含了兩個關鍵思想:“學科融合思維”以及“先提最容易提的分”。
所謂“學科融合思維”就是摒棄掉學科的概念,不再用“數學我要怎樣”“物理我要怎樣”的思維思考問題,而是把所有科目都看做是750分中的一部分,或者說不再把高考看作是4張分學科的試卷而是看做1張總分為750分的試卷,只不過其中既有數學部分也有理綜英語和語文而已;
而“先提最容易提高的分數”更好理解,沖刺指的就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拿到盡可能多的分數,所以同樣是5分的選擇題不首先把有漏洞的基礎題和中檔題拿穩(wěn)在手轉而去突破更難的壓軸題,從提分效率上講一定是不劃算。
只有“先提最容易提的分”并努力把容易提的分全部提起來才能在沖刺階段獲得最大提升。
兩個思維都跳出了學科的局限從大局出發(fā)幫我們指明了突破的方向,與此同時也自然導出了“帶問題單點突破”具體行動建議:
1)以“學科融合思維”為基礎,思考就自己目前真實水平而言,750分當中的哪5分或者哪10分是最容易提升的。注意這一步不分學科,那5分如果在數學那就在數學、如果在物理那就在物理。
2)明確5分或10分對應的具體題目或者代表題型。
3)仔細分析題目或題型,明確題目背后涉及的具體知識點、考點和重難點。
4)針對第3步的分析結果按照“教材-一輪復習資料-課堂筆記本-考試試卷”的順序完成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知識復習”。
5)嘗試重新獨立解決第2步中定位的題目,如果無法解決說明復習尚有欠缺,請重復3-4步驟直到問題解決。
6)從真題集或模擬習題集中挑選5道和第2步目標題目類似的題目進行訓練,完成訂正。
7)對1-6步進行全面的歸納,包括題目題型特征、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題目切入點、重難點、易錯點尤其注意第2步題目和第6步題目的對比,從相似和不同種總結該類題型的規(guī)律。
只要七個步驟不折不扣地完成,你就可以不分學科地把目前對于你最應該提高的5分穩(wěn)穩(wěn)拿到手。
而這里的不折不扣指的是你要在流程進行完后,看著最初選出的目標題目從心底油然而生一種“下次再遇見你我再也不會錯了”的自信,如果這種感覺還沒有出現,請回過頭檢查7個步驟中哪個步驟還沒有做得足夠好并加以優(yōu)化。
如果都沒問題,那就把第6步當中的5道加到10道、15道…直到自信產生為止。
也許和你想象的不一樣,因為避免了前文提到的各種時間浪費,上面看似繁瑣的步驟全部做完其實只需要2個小時,哪怕基礎不好,也不會超過4個小時。
你能想象在老師說努力無用的最后階段,你只用2個小時就能提高5分是什么概念嗎?
假定一天自主學習的時間是14個小時,7個兩小時對應的可是足足35分啊。
哪怕這次突破的漏洞下次不一定會考,哪怕下次模擬考試的成績不一定會有如此明顯的提升。
但你知道這些解決過的問題一旦在高考場上碰到你一定不會掉鏈子,這不就是實打實的進步嗎?
就是這樣,“目標明確、路徑清晰、反饋明顯、自信暴增”的突破才叫查漏補缺,而不是老師整天念叨卻不知道從何做起的“重視基礎”。
看教材不是為了看而看,過試卷也不是為了過而過,而應該反過來——為了解決問題,我該看教材就看教材,該過試卷才過試卷。
“只有做復習的主人才能把所有資料的最大價值為你所用。”
最后你還要相信當“這類題再遇到我一定不會錯”的自信越積越多,不對自己的高考充滿期待和信心才是怪事。
3
Part 3 復習
說完最后階段的學習突破,最后給幾個關于沖刺階段復習的建議。
3.1 看舊不看新
最后階段不建議大家再去做太多全新的題目,而應該集中精力把已經做過、訂正過、梳理總結過的題目完整消化。
不僅僅是因為做全新的題目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更是因為高三已經過去350天,每個同學做過的題目應該已經足夠多,再多做幾十道全新題目對整體的意義其實已經不大。
用做幾十道題全新題目的時間去復習幾百道甚至上千道做過的題目,把遺失的記憶喚醒、把理解過的內容加深,總體看來效率更高。
3.2 看易不看難
每個同學都該對自己的真實水平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然后把有限的時間花在難度適合自己的題目之上。比如數學100分的同學就不要花費太多時間去琢磨圓錐曲線和導數的壓軸題了,關注如何把前面的100分拿好,再想想辦法把100-120分的中難題突破突破。
高考場上保證前100分不丟,100-120分盡力拿到10分,得到110分的成績就已經是成功。
“放棄分為兩種,一種主動一種被動,前者是智慧,后者是崩潰?!?/p>
我希望你成為前者——選擇放棄不是迫不得已而是為了全局最優(yōu)。
3.3 分類處理題目
復習最后階段,做過的題目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完全掌握解題熟練
2)基本掌握解題不熟練
3)未掌握
復習每一道題目前先追問自己這道題目屬于哪一類然后再選擇對應的復習策略。
01
完全掌握解題熟練:
這類題目已經掌握到位不必再花費過多時間復習。
通讀題目只要思路清晰,解答步驟瞬間呈現,關鍵公式沒有遺忘,甚至直接能得出答案…那么放心跳過就好,把時間留給其他題目。
02
基本掌握但解題不熟練:
這是沖刺復習訓練的重點,題目掌握意味著這個分你是有能力拿到的,但解題不熟練意味著這個分你在考場可能因為狀態(tài)或者發(fā)揮等偶然因素拿不到。
進行針對性的熟練度訓練非常必要,因為這是保證你該拿的分拿全的重要手段:首先把題目正常做一遍,如果有問題迅速通過各種途徑解決(看答案、問同學、問老師);然后對題目進行梳理和總結,重點放在解題思路、解題方法、題目切入點以及易錯易混點上;總結完成后再獨立做第二遍,確保題目掌握沒有任何問題;最后把題目再反復做3遍(合計共5遍),一方面訓練速度一方面訓練熟練度,直到養(yǎng)成前文提到的“再遇到一定做得又快又好”的自信心態(tài)。
03
未掌握:
對于未掌握的題目在復習時會多花費一些時間,但這類題目也應該分成兩類:一類是正常難度但知識欠缺;另一類是題目本身較難;對于第一類題目參考前文的“帶問題單點突破”進行處理;而針對第二類題目存在一個是否理性放棄的問題——“輕易放棄可能失去一個查漏補缺的機會,死纏爛打又會降低整體復習的效率”
這里介紹一個“2倍法則”用于判斷是否要放棄對一個題目的長時間思考:
面對一個難題,先根據這個題目的題型和難度確定他在真題試卷中可能出現的位置,并由此確定這道題目如果出現在考試中你應該花多長時間解決它(比如立體幾何答案大致花費15分鐘),把這個時間乘以2得到“2倍時間”,復習該題目時如果在“2倍時間”內都沒有思路那么這道題目的難度就是超過你能力范圍的,理性放棄并不可惜;反過來,如果2倍時間內已經有了大體思路不過尚有欠缺,那就依然在求助的基礎上參考“帶問題單點突破”的思路處理。
3.4 批量答疑
復習后期科任老師一般會在辦公室等待給學生答疑,你要用好這個機會。
但不要發(fā)現一個疑問就立馬去問老師,一方面你可能想找老師卻找不到另一方面也可能遇到前面有同學排隊問題的情況,無論是哪種情況輾轉教室和辦公室之間都是對你時間的巨大浪費。
正確的做法是有疑問先盡可能獨立思考,即使無法完全解決也至少要弄明白到底哪里有問題,而不僅僅就是一句“這道題我不會”;然后把疑問記錄下來(用符號標記或者拿專門的本子記錄都可以);等疑問積累到5個再集中找一個不用排隊的時間問老師。
關于找老師問還有一個小建議:
因為可能出現老師沒辦法立馬解答疑惑的情況,你要做的是循環(huán)考慮5個問題,先把老師能夠快速解答的問題快速解決,然后把老師需要更長時間思考的題目留給老師(比如帶有那道題目的試卷或者練習冊),告訴老師等他解決好了你再過去找他;然后自己回教室繼續(xù)自己的復習,絕不要因為老師思考問題需要時間浪費自己寶貴的復習時間。
好了,上面就是從“心態(tài)、學習、復習”三個角度給你們“最后50天如何沖刺”的學習建議,希望能解決你們的一些困惑也在如何規(guī)劃復習上給你們一些啟發(fā)。
多說無益,干就完事了,希望不管是100天還是50天你們都要記得我們一起的約定:
“天亮未亮,步履不停?!?/span>
END.
撰文 | 王振宇
排版 | Jodieny
圖片來源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