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回顧 | 房偉主講“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四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

第十四期講錄

來源:「洙泗社」公眾號

西元2022年9月8日


2022年8月27日下午,由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四期舉行。

本期由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禮樂文明中心副秘書長房偉博士擔任主講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孟子書院執(zhí)行院長殷延祿擔任與談人,山東教育衛(wèi)視孔子大學堂主講、中央黨校《學習時報》專欄作者李文文擔任主持人?;顒又鲿鲈O在曲阜洙泗書院,孟子研究院、壽光市傳統(tǒng)文化辦公室設立線下分會場,50余位學友在線上參與了本次活動。

主講人房偉老師

《孟子·滕文公下》共十章,房老師指出,本篇多為孟子和與多時人的對話,包括弟子陳代、周霄、彭更、萬章以及縱橫家景春、宋國大臣戴不勝等,主要內容涉及孟子的王道政治理念、為官之道以及大丈夫人格等,與孟子的具體政治實踐密切相關。

6·1“不見諸侯,宜若小然”章


第一章是孟子和陳代的對話。陳代問老師:“不見諸侯,宜若小然。”“宜若”,意思是似乎,好像。不去見他們,是不是太拘泥于小節(jié)了呢?“今一見之,大則以王,小則以霸?!薄敖瘛笔羌僭O、如果之意。假如您去見這些諸侯,從大處來看,可以實現(xiàn)“王道”,使天下太平;從小處來看,可以幫助諸侯稱霸一方,富國強兵?!扒抑驹唬?枉尺而直尋’?!薄巴鳌迸c“直”是對應關系,“枉”就是屈,“直”就是申?!耙巳艨蔀橐??!边@樣做也是可行的。

趙歧《孟子章句》言:“代見諸侯有來聘請孟子,孟子有所不見,以為孟子欲以是為介,故言此介得無為狹小乎?!薄敖椤?,節(jié)操。陳代認為孟子不見諸侯,這是孟子節(jié)操的體現(xiàn),但是他認為這種氣節(jié)境界不高。對于“狹小”,焦循在《孟子正義》中有疏解,他引《禮記·表記》 云“仁有數(shù),義有長短小大”來釋之。

焦循認為,“仁”的境界有高低大小之別,以仁作為一種外在的準則,這是強取之仁;發(fā)自內心地追求仁,這是愛人之仁,后者比前者境界更高。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則說:“小,謂小節(jié)也?!币庵^孟子的這種做法拘泥于小節(jié)。先賢們關于“小”的解釋略有不同,一說為小節(jié),一說為境界。房老師則認為這二者并不矛盾,是否以禮而招,這在陳代看來或許是拘泥于小節(jié),但其背后也有孟子人格境界的展示,所以二者并非截然對立。

“枉尺而直尋”,趙歧《孟子章句》言:“欲使孟子屈己信道?!敝祆洹都ⅰ罚骸蔼q屈己一見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者小,所伸者大也?!痹陉惔磥?,欲成就大事不必拘泥于細節(jié),要能伸能屈。房老師指出,陳代的問題很現(xiàn)實,也很尖銳。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孟子作為一個博學之士能否被諸侯征召是很重要的,陳代的想法在當時很有代表性。

對于陳代的提問,孟子以兩個典故來作答。第一個是齊景公招虞人的典故?!懊献釉唬?昔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惫糯跤兴賳?,一定要有相應的信物。所召喚者身份不同,出示的信物也不相同。旌是召喚大夫所用,若是召喚虞人則用皮冠。

但是齊景公召喚虞人用的卻是“旌”,是一種旗幟。“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边@句話是說志士和勇士都有著視死如歸的精神?!翱鬃愚扇⊙桑俊薄叭 奔促澷p、嘆美??鬃泳烤官澷p虞人哪一方面呢?“取非其招不往也?!?/p>

虞人因齊景公不以禮制召喚便不去應召,孔子贊揚的是他對禮制的堅守?!叭绮淮湔卸?,何哉?”齊景公不以禮制召虞人,虞人尚且不去,更何況我沒有被召喚,為什么還要去呢?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究竟如何理解呢?“不忘”又是什么意思?房老師引用趙岐《孟子章句》和朱熹《孟子集注》指出:志士仁人有著殺身成仁的精神,他們追求的不是現(xiàn)實物質層面,而是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

房老師還認為,有學者將“不忘”之“忘”作“妄”解,有合理性的一面,不過他也提出,孟子在這里其實是通過“禮”——齊景公違“禮”而虞人守“禮”——來言說志士仁人的高貴精神,這與《左傳·昭公十二年》載:“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韙之’”所表達的精神是一致的。儒家不是一味地強調看淡生死,而是為了維護道義可以輕視生死。

在孟子看來,“枉尺而直尋者,以利言也”,也即“枉尺直尋之非”在于以利看待問題。孟子就此反問陳代:“如以利,則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與?”如果要說利,那么屈曲八尺而伸展一尺有利,是否也能做呢?這時孟子又給出了第二個典故,“王良御車”。王良是善于駕車之人,趙簡子讓他為寵臣奚駕車狩獵,“終日而不獲一禽”,奚就跟趙簡子說:王良哪里會駕車,簡直就是“賤工”。

王良知道后,“請復之”,請求再進行一次,“一朝而獲十禽”,一個早上就收獲了十只。“使掌與女乘”,趙簡子就讓王良專門給奚駕車。但王良卻不愿意,他說:“吾為之范我馳驅,終日不獲一;為之詭遇,一朝而獲十?!?/p>

實際上,駕車與射箭講究配合,要合乎一定的規(guī)范,這樣才能有所收獲。王良之所以不愿意為奚駕車,是因為他想按規(guī)矩、用法度駕車,而奚顯然不是守禮之人。孟子總結到:“御者且羞與射者比;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也?!瘪{車之人都不愿意與不按規(guī)矩行事的人合作。

“如枉道而從彼,何也?且子過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如果你違背正義、違背禮節(jié)去附和那些人,那有什么意思呢?如果自己不正直,自己不正派,你就不可能讓別人正直,不可能讓別人正派。所以,《朱子語類》講:“援天下以道。若枉己便已枉道,則是已失是援天下之具矣,更說甚事!自家身既已壞了,如何直人!”

房老師認為,第一章奠定了《滕文公下》篇的基本基調,孟子認為為官便是行道,需要有自己的堅守,這樣才能夠使得天下有道。

6·2“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章


第二章是孟子和景春的對話,圍繞“大丈夫”展開。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就是大丈夫,“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怎么看呢?“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孟子接著以冠禮、笈禮為例?!罢煞蛑谝玻该?,男子成年加冠之時,父親會進行教導、教誨?!芭又抟玻该?,女子出嫁時,母親要告誡她:“'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在夫家要順從自己的丈夫。

“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迸c第一章所講的虞人、王良堅守禮義相比,孟子認為縱橫家是“以順為正”,也就說他們沒有自己的堅守,只是順從君王而已?!耙皂槥檎笔擎獘D之道,怎么能被稱為大丈夫呢?房老師認為,這句話孟子實際上是借助“禮”來批評縱橫家的作為。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到底是什么呢?“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边@句話把大丈夫的人格、特色、特質給充分地表達了出來。儒家認為,如果能夠得君行道,就能與民共之;如不得志,便獨善其身,即“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朱熹《孟子集注》:“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與民由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獨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廣居”就是“仁”,孟子在《公孫丑》篇講到仁宅,“正位,禮也。大道,義也?!比收⒍Y門、義路,這些是孟子思想核心的體現(xiàn),是非常巧妙的比喻,也是大丈夫非常重要的一個特質。

《孟子集注》引何叔京曰:“戰(zhàn)國之時,圣賢道否,天下不復見其德業(yè)之盛;但見奸巧之徒,得志橫行,氣焰可畏,遂以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觀之,是乃妾婦之道耳,何足道哉?”當圣賢之道無法實行,奸巧之徒得志便給人一種他們就是大丈夫的錯覺。不過在孟子看來,這些人都是“妾婦之道”,不足道哉。

房老師談到,孟子通過 “禮”來談大丈夫人格,這說明通曉并堅守禮義是孟子衡量“大丈夫”人格的重要標準。同時,在禮義的框架基礎上,還特別強調人格的高貴獨立,作為“大丈夫”,無論是得志與不得志,都能夠保持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6·3“古之君子仕乎”章


第三章是孟子和魏國人周霄的對話,講君子出仕,也就是如何為官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君子仕乎”,君子能做官嗎?其次是怎么做官?

周霄問:“古之君子仕乎?”古代的君子也做官嗎?孟子說:“仕”, “傳曰:'孔子三月無君,則皇皇如也,出疆必載質。’公明儀曰:'古之人三月無君,則吊?!笨鬃尤绻齻€月不被任用,就做好出游、出行的準備,準備好“質”?!百|”,通“贄”,即古代初次拜見尊長所送的禮物,類似于現(xiàn)在所謂的“伴手禮”。公明儀還曾說:,古人三個月不被國君征召,就要去“吊”,去慰問他。

周霄接著問:“三月無君則吊,不以急乎?”孟子回答說:“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士沒有官職,就猶如諸侯對國家失去了控制?!岸Y曰:'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蠶繅,以為衣服?!惫艜r每年春耕前,天子、諸侯耕藉田,種植供祭祀用的谷物,向大家宣示、昭示對農業(yè)、種植的重視?!盃奚怀桑沂⒉粷崱?,是指谷物純潔、干凈與否。

祭祀選用“犧牲”,有一個原則就是“必豐、必潔”,“潔”即純正的意思?!耙路粋洌桓乙约馈?,如果這些東西都不完備,不敢祭祀?!拔┦繜o田,則亦不祭”,如果士沒有官位,也就沒有俸祿,因為靠田來維持俸祿,沒有田也就沒法祭祀?!吧鼩?、器皿、衣服不備,不敢以祭,則不敢以宴”,如果這些東西都不齊備,就沒法祭祀,也沒法宴請,“亦不足吊乎?”難道不該去安慰嗎?

關于“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房老師認為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士如果失位了,祭祀就無法進行,國家也就混亂了?!蹲髠鳌防镏v:“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士階層是承載著禮樂傳統(tǒng)的,執(zhí)掌國家的“祀”與“戎”。這體現(xiàn)了士人的重要性,所以無論從士生存的角度講,還是從國家穩(wěn)定的角度講,士人都應該出仕。

周霄又問道:“出疆必載質,何也?”孟子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士人出仕就像農夫耕田一樣,這是他們的職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如果農夫出去能舍棄農具嗎?不能!農夫的職責是耕種,耕種自然離不開生產工具,而“耒耜”便是農夫行使自己職能的工具,所以農夫不能舍棄耒耜。房老師指出,士人其實也一樣,“士”之所以能 “仕”,這是因為他們對“禮”的掌握和傳承?!笆俊币蛘莆铡岸Y”而出仕,“禮”成為“士”出仕的重要條件。

周霄接著說既然出仕如此急迫,“君子之難仕,何也?”那為什么君子又遲遲的不肯出仕呢?孟子以類比的方式舉例進行了回答,“丈夫生而愿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男女都希望成家成室,但如果“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沒有父母的允許和沒有媒人的引薦,自己偷偷摸摸做這些,父母、國人知道了都是看不起的。

“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惫胖水斎欢枷M鍪?、為官,發(fā)揮自己的職能、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但是如果“不由其道”,不符合規(guī)矩,也不能為官?!安挥善涞蓝?,與鉆穴隙之類也?!弊龉俨挥善涞?,與男女”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是類似的,這會為人所“賤之”,被別人瞧不起。

房老師總結說,首先,士人當然要出仕為官。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講,到了孟子生活的時代,很多士人已經沒有了世襲傳授的官職,為了生存,也需要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尋求出仕。其次,士人為官一定要“由其道”,如果“不由其道”,不符合禮則的規(guī)定,不符合道義,也不能為官。

6·4“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章


第四章是孟子和彭更的對話。這一章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士無事而食”,士人是不是一定要有貢獻才能得到回報?二是得到回報的條件是什么?是動機目的?還是功效?

“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彭更對孟子說,老師您在諸侯之間不停的穿梭來往,“不以泰乎?”這樣做是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呢?“泰”,就是過分?!皞鳎▃huǎn)食”,就是輾轉受人供養(yǎng)之意。孟子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子以為泰乎?”如果不符合道義,即使是一筐吃的東西都不能接受。堯舜禪讓,傳以天下,所以如果符合道義,天下都可以接受,因此我得到這些是合理的。

“否,士無事而食,不可也”,彭更說士人沒干什么事情,怎能不勞而獲呢?孟子回答到:“子不通功易事”,交換物資后,如果有多的可以補充其他不足的,這樣可以“農有余粟,女有余布”?!白尤缤ㄖ?,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如果大家都互通有無的話,木工、車工也都可以有吃的東西?!坝诖擞腥搜?,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

這里是指士人,他們在家孝敬父母,出去友愛兄弟?!按钡囊馑际墙?,教育后來人,能夠發(fā)揮教育上的作用?!岸坏檬秤谧樱巫痂鹘齿嗇浂p為仁義者哉?”如果士人這樣做卻不得食,那為什么要尊重木工、車工,而輕視仁義之士呢?種糧或織布是在做事,木工、車工也做事,士也在做事,他們所做的是“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

“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彭更馬上又問,車工和木工的動機是為了求得食物,“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食求之?”那么士人、君子堅守道義,目的動機也是為了求食嗎?“且子食志乎?食功乎?”孟子問:以動機為標準、還是以功效為標準呢?彭更回答說“食志”,以動機為準。

孟子接著舉了一個相對比較極端的例子:“有人于此,毀瓦畫墁”,有一個人把屋子上的瓦弄壞了,還在墻壁上涂飾。“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他也是為了求食,你還會給他報酬嗎?彭更說“否”。孟子就說這是“非食志”,不以“志”為目標,還是以“功”為最后的目標。

房老師指出,在這一章中,孟子提出了士人、知識分子獨特的價值,那就是能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對于是以動機還是以功績?yōu)闃藴蔬@個問題,從孟子開始,一直到現(xiàn)在是人們關注的問題。孟子所謂“勞心”、“勞力”的區(qū)別,這并不是說社會分工有高低之別,不是說勞心者,就高高在上,這部分人也是有經濟基礎、思想基礎的,他們關注現(xiàn)實,胸懷天下,對社會發(fā)展有獨特功用,對于社會的貢獻不亞于農者、醫(yī)者、工匠、木匠等。不同的職業(yè)會有不同的職責,堅守自己的職業(yè)之道,堅守各自的道義,社會才能有和諧、穩(wěn)定的發(fā)展。

與談人殷延祿老師

通講結束后,殷延祿老師就通講內容進行了點評與總結。

殷老師首先指出6·1章和6·3章討論的是同一個問題:君子怎么出仕?

“學而優(yōu)則仕”,這是孟子乃至所有儒者一生孜孜的追求;而不見諸侯,則是孟子一刻也不稍懈的操守。那么,孟子既然孜孜以求“出仕”,卻又為何如此固執(zhí)、迂腐地“不見諸侯”呢?

殷老師引梁濤先生《中國政治哲學史·第一卷》指出儒家士子必須與統(tǒng)治者合作,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在這種合作中,儒家士人有自己獨特的“責任和義務”,擔任的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臣僚”。這是一個弘道的臣,而不是一個簡單入仕的臣。所以,“格君心之非”即是儒者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是儒者以弘道為使命必然的自覺選擇,當然也是儒者必定要面臨的困局。

面對大壞的士風,面對弟子的困惑,孟子請來了兩位助教:看護園囿的小吏和善于駕車的王良?!爸臼坎煌跍羡郑率坎煌鼏势湓??!笨醋o園囿的小吏尚能“非其招不往也”,欲平治天下的人,怎么可以“不待其招而往”呢?“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金履祥對此事的評價是:“利之一事,門不可啟,漸不可長。一以利而枉小,其弊必至于以利而枉大。孟子此語,亦是拔本塞源”,殷老師認為孟子的出仕之道就是孟子的義利之辯。如果說《梁惠王上》的第一章是申明義利之辯于梁惠王及天下君主的話,《滕文公下》第一章便是申明義利之辯于陳代以及天下士人。

6·2章,殷老師談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三句不能概括“大丈夫”的豐富內涵。“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講的是理想信念;“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講的是現(xiàn)實際遇,一個人即使是像孔孟那樣努力,也不一定就能得時,這時需要一個原則操守來客觀面對現(xiàn)實;“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講的就是原則操守;“此之謂大丈夫”是對前面三句話的總結概括,只有把這樣一個有理想信念,能夠冷靜面對現(xiàn)實,有原則操守的人,才是大丈夫。由此,大丈夫的人格不僅體現(xiàn)在困頓之時,也體現(xiàn)在得志之時。只有勇于面對現(xiàn)實際遇、堅守原則操守、不斷追求理想信念的人,才是完整的大丈夫。

6·3章,此章和6·1章強調的都是孟子的出處之道。本章有一句話很關鍵,“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這還是在申明第一章的大義:儒者的出仕之道是什么?儒者為什么要堅持這樣的道?儒者要堅持大義,正是因為儒者有這樣道義上的擔當。

關于“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之“猶”,意思應該就是“像”。后句有“惟士無田,則亦不祭”,所以這里的“猶”就是“猶如”“好像”的意思。從后文可以看到,在諸侯有國家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耕助”等一系列的活動,而失國家之后,諸侯的這些活動就無法進行了。同樣的,士人失去祿位之后也就無法實現(xiàn)活動了。

6·4章,身處于混亂時代的孟子,面對有“大欲”的君、行“妾婦之道”的臣和掙扎于“水火之中”的民,孟子“乃所愿,則學孔子也”,毅然擔負起“平治天下”的重擔。歷史因此而選擇了他,讓他享有儒家亞圣的尊榮,身后風光。

孟子在生前也很風光,“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睂Υ耍献拥牡茏优砀懿灰詾槿唬骸耙唤橹?,未事諸侯,上無功于國家,下無功于民庶,而偃然食人之食,略不辭讓,則非道之所宜?!边@個不僅僅是孟子的疑惑,也是社會大眾的疑惑。對此,孟子指出人和人之間,要有不同的分工,還要有合作。通過合作實現(xiàn)分工成果的交易,這樣社會才能獲得最大的幸福。

不過,彭更轉而又提出“梓匠輪輿,其志將以求食也;君子之為道也,其志亦將以求食與”之問。殷老師認為這已經不是前面問答邏輯的繼續(xù),而是類似“遁辭”的理虧詞窮。這樣的“遁辭”,讓彭更由對孟子“傳食于諸侯”的不理解,轉向了對有道君子的道德綁架。

孟子對這種道德綁架進行了有力的批駁。無恒產而有恒心,乃君子的志向,這是私德;因事功而作利益的分配,乃社會的公義?;煜降屡c公義,以個人的私德去消解公義,放棄社會對個體的責任,這是典型的道德綁架。道德綁架是對有高尚志向、私德君子的戕害,必然會讓大眾失去效法的榜樣,讓社會失去正能量,最終反過來對社會造成戕害。

主持人李文文

隨后,在主持人李文文的組織下,現(xiàn)場與線上的聽眾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fā)言討論。

有學友提問道:孟子此處講“大丈夫”,而“君子”又是古今儒家永恒的道德追求。請問這兩者有何不同?該如何看待?就這一問題,房偉老師和殷延祿老師在這一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房偉老師指出,“大丈夫”和“君子”出現(xiàn)有時間上的差異?!熬印背霈F(xiàn)的時間較早,最早是對有德有位者的稱呼,后來內化為一種內在道德的評價。“大丈夫”是孟子所提出的一個人格理念。除出現(xiàn)時間的先后差異,二者間更多的是共性,比如對德性的共同追求等。今天提到的“大丈夫”,它不僅僅是一個時段或一個地域的一種用法,而是提出了在人格修養(yǎng)上永恒的一個范本。

殷延祿老師也認為大丈夫和君子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論語》里有:“君子之道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正是因為君子是仁者,所以才能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理想信念;正是因為君子是智者,所以才能有“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現(xiàn)實際遇;正是因為君子是勇者,所以才能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則操守。

接著,劉昭博士提問道:此四章以“出仕”“不仕”等是否遵道守禮來探討君子對社會責任的擔當,以及自身品格的堅守,這種遵道與守禮是不是也涉及到社會正義中的程序正義問題?

對此,殷延祿老師指出在孟子生活的時代,可能沒有所謂的“程序正義”問題。在那個時候做官,只要帶上“贄”,到一個國家去,人家認可你的理念或名氣,就會授予官職。但儒家認為即使你認可我的名氣,卻不認可我的理念和道義,那么授予我官職也不會就任。

活動最后,大家對房老師講解、殷老師與談、線上線下同道思考報以熱烈掌聲,“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四講活動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慊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子》第56講【滕文公章句下】(3)
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七經孟子考文補遺 卷一百九十二
義,君子之路;禮,君子之門——老張學《孟子萬章下》7
「淺析系列」《孟子》(萬章下)第七節(jié)
孟子之《告子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