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rèn)分類 2008-10-10 06:30:30 閱讀103 評論4 字號:大中小 訂閱
61要善待他人 62要尊己愛人
63要博愛眾人 64應(yīng)舍己為人
65寧損己利人 66平心以容人
67寧讓而損己 68要學(xué)會(huì)忍讓
69應(yīng)謙恭虛己 70待人要寬平
61要善待他人
人之為人者,善待他人也①。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②。與人當(dāng)寬,自處當(dāng)嚴(yán)③。但攻吾過,勿議人非④。不誘于譽(yù),不恐于誹⑤。不畏強(qiáng),不凌弱⑥。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推⑦。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⑧。投我以桃,報(bào)之以李⑨。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⑩,則自成理想之社會(huì)也⑾。
注 釋
①筆者語。
②引自漢朝韓嬰《韓詩外傳》。“我則引之”有的本子作“我亦愛之”。“引之”有引導(dǎo)教育、改進(jìn)改善的意思。
③引自清朝唐甄《.潛書·取善》。與人:對待他人。寬:寬容,不苛求。自處:對待自己。
④引自清朝陳確《辰夏雜言·不亂說》。攻:此指醫(yī)治,克服。
⑤引自《荀子·非十二子》。譽(yù):贊譽(yù)。誹:誹謗。
⑥未查明出處。
⑦引自唐朝王梵志《好事須相讓》詩。
⑧引自《論語·顏淵》。意為,成全人家的好事,而不支持別人的丑惡行為。
⑨引自《詩·大雅·抑》。投:投贈(zèng)。報(bào):報(bào)答。
⑩引自《孟子·公孫丑上》。忍:殘忍,傷害。不忍人之心,即不傷害別人之心。
⑾筆者據(jù)上意撰。
62要尊己愛人
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故,倘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恭敬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注 釋
本文系用《孟子》中的兩段話組成。“人皆有之”段引自《孟子·告子上》,“非人也”段引自《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智之端也”,兩書都有?!陡孀由稀窞?#8220;仁也”“義也”……?!豆珜O丑上》為“仁之端也”“義之端也”……。“恭敬”二字,《公孫丑上》為“辭讓”。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憐憫同情之心,人人都具有。羞惡:羞恥,憎惡。“人皆有之”,實(shí)際上孟子強(qiáng)調(diào)的是“人應(yīng)有之”。人人都應(yīng)該具有、都必須具有,非??隙?,不容置疑。不然,孟子怎么說無則“非人也”,說得那么肯定,那么斬釘截鐵?因此,不管你是否先天就具有,有則更好,無則需要培養(yǎng)補(bǔ)充??傊巳硕急仨毦哂?,否則,就不成其為人。
63要博愛眾人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①。人必自愛,然后人愛諸;人必自敬,然后人敬諸。自愛,仁之至也;自敬,禮之至也。未有不自愛、敬,而人愛、敬之者也②。若天下之人皆相愛,強(qiáng)不執(zhí)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③,則天下太平也④。
注 釋
①引自《孟子·離婁下》。
②引自揚(yáng)雄《法言·君子》。自愛:指自己從人格道義上愛護(hù)自己,自尊、自重。人愛諸:諸,第三人稱代詞,人愛諸即別人都愛護(hù)他。至:極至。
③引自《墨子·兼愛中》。“若”字為筆者所加。執(zhí):持也,有威懾之意。
④筆者據(jù)上意撰。
64應(yīng)舍己為人
臨事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xué)問①。一個(gè)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可恥的;一個(gè)人如果只為自己活著,那就不如死掉②。善的定義,就是有益于人類③。茍無濟(jì)世心,獨(dú)善亦何益④?做人“莫大乎與人為善⑤”。能犧牲自己的小我來為大我謀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稱號⑥。
注 釋
①引自清朝《史典·愿體集》。
②彭德懷語。
③英國人培根語。
④引自唐朝李白《贈(zèng)韋秘書子春》。
⑤引自《孟子·公孫丑上》。
⑥俄國人屠格涅夫語。
65寧損己利人
凡作事,第一念為自己思量,第二念便替他人籌算。若彼此兩利,或于己有利,于人無損,皆可為之。若利于己者十之九,損于人者十之一,即宜躊躇。若人與己之利害正半,便宜輟手。若利全在己,害全在人,則萬不可為。若損己以利人,尤上上人事,愿共同圖之。
注 釋
本篇源自清朝《史典·愿體集》,后兩句原文是:“況利全在已,害全在人者乎?若損已以利人,尤
上上人事,愿同志共圖之。”
66平心以容人
人情反復(fù),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wù)加讓三分之功①。忍得一時(shí)忿,終身無惱悶②。太強(qiáng)必折,太張必缺③。人生何處不相逢,莫因小怨動(dòng)聲色④。覺人詐而不形于言,方有余味⑤。暫時(shí)胯下何須恥,自有蒼天鑒赤誠⑥。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huì)饒人⑦。
注 釋
①引自明朝洪應(yīng)明《菜根譚》。
②引自清朝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惱悶:煩悶,不痛快。
③引自《六韜·三疑》。折:斷。
④引自《增廣賢文》。動(dòng)聲色:發(fā)怒而惡聲惡氣的樣子。
⑤引自《薛文清公讀書錄·接人》。詐:欺騙。
⑥引自唐朝韓幄《息兵》。胯下何須恥:漢初名將韓信年青時(shí),曾因貧受欺,忍辱從一個(gè)無賴的兩腿之間鉆過去。
⑦引自《增廣賢文》。
67寧讓而損己
天地間,萬事萬物,惟善可以養(yǎng)性,惟善可以延壽命,避夭折①。為人寧公而貧,不私而富;寧讓而損己,不兌而損人②。人邪我正,人惡我良;人生事,我息事;人害人,我為人赤心誠意③。但行好事,莫問前程④。縱有兇災(zāi)橫禍,亦心安理得⑤。“善”之一字,真生生世世受用不盡也⑥。
注 釋
①引自清朝石成金《傳家寶》。夭折:英年早逝。
②引自元朝張養(yǎng)浩《牧民忠告》。兌:爭逐之意,此處指搞不正當(dāng)?shù)娜穗H關(guān)系。
③引自清朝石成金《傳家寶》。
④引自五代時(shí)期馮道《天道》。
⑤源自清朝石成金《傳家寶》:“縱有兇災(zāi)夭折,亦心安理得”。
⑥引自清朝石成金《傳家寶》。
68要學(xué)會(huì)忍讓
忍讓,為居家美德、做人訣竅①。若必以相爭為勝,乃是大愚不靈,自尋煩惱②。忍欲,則不屈于物;忍劇,則不擾于事;忍撓,則不屈于勢;忍窮,則不茍于進(jìn)③。莫大之禍,起于斯須之不忍④。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⑤。雪忿,不若忍恥之為高⑥。士有忍死之辱,必有就事之計(jì)⑦。
注 釋
①源自清朝吳汝綸《喻兒書》。“做人訣竅”四字為筆者所加。
②引自清朝吳汝綸《喻兒書》。
③引自明朝《薛方山紀(jì)述》。
④引自《王文公文集》。斯須:一時(shí),很短的時(shí)間。
⑤引自明朝《薛文清公讀書錄》。
⑥引自明朝洪應(yīng)明《菜根譚》。
⑦引自《后漢書》。
69應(yīng)謙恭虛己
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自身,謙之謂也①。人道惡盈而好謙②。滿招損,謙受益③。虛己者,進(jìn)德之基④。常存不如人之心,則有進(jìn)⑤。若自以為至足,乃是自暴、自棄⑥。一切真正有道德、有學(xué)問的人,都是純樸而謙虛的。成大事者,皆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心來⑦。
注 釋
①引自漢朝劉向《說苑·敬慎》。
②引自《周易·謙》。惡:討厭,憎恨。盈:滿,驕傲自滿之意。好:喜愛。
③引自《尚書·大禹謨》。
④引自明朝方孝儒《侯域雜賦》。
⑤引自明朝薛宣《續(xù)讀書錄·卷五》。
⑥引自明朝黃宗羲《宋元學(xué)案》。
⑦引自清朝魏裔介《瓊琚佩語·敬畏》。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謹(jǐn)慎。
70待人要寬平
恕為德之則①。藏身以恕,終身可行也②。故君子賢而能容羆,智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③。己之所無,不以責(zé)人;我之所有,不以譏彼④。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⑤。氣血之怒不可有,理義之怒不可無⑥。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⑦。遇方便時(shí)行方便,得饒人處且饒人⑧。
注 釋
①源自《左傳·隱公十一年》:“恕而行之,德之則也。”德之則:德的準(zhǔn)則。恕是德的準(zhǔn)則。
②引自《朱舜水集·雜著·恕》。藏,收藏,引申為收斂。此句意為,用恕道來收斂自身,是終身可行的。
③引自《荀子·非相》。羆:軟弱無能。賢而能容羆:君子有賢能而又能夠?qū)捜菖橙鯚o能的人。智而能容愚:明智而又能寬容愚昧無知的人。博而能容淺:胸懷博大而又能寬容淺薄的人。粹而能容雜:純粹而又能寬容駁雜的人。
④源自漢朝王符:《潛夫論·交際》:“己之所無,不以責(zé)下。我之所有,不以譏彼。”意為我做不到的不要求別人必須做到;也不能把我的長處拿去譏刺別人的短處。
⑤引自漢朝韓嬰《韓詩外傳》。嘉:稱贊,夸獎(jiǎng)。矜:憐憫,同情。意思是,君子尊重賢能的人而又接納普通的人,贊許好人而又憐憫同情無能的人。
⑥引自《史典·愿體集》。氣血:血?dú)?,義氣。
⑦引自《論語·憲問》。以直報(bào)怨:直,公而無私。這句是說,對待仇怨要從原則出發(fā),該怎樣對待就怎樣對待,不以別人對自己有仇怨還是有恩德為轉(zhuǎn)移。
⑧引自明朝吳承恩《西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