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麻黃 僵蠶 防風 荊芥 薄荷 甘草各6克 蒼術 桃仁 紅花 歸尾 赤芍各9克
【功能主治】祛風活血,利濕止癢。治瘙癢性皮炎,怕冷,久治不愈,屬血瘀兼風。全身瘙癢,舌質淡,苔薄白,脈浮滑有力。亦用于各種頑固性瘙癢性皮膚病、瘙癢癥,神經性皮炎、濕疹、蕁麻疹等。
【用法用量】若大便秘,加大黃;血瘀甚,加丹參、炮山甲。
【摘錄】《古今名方》引山西中醫(yī)學院方
中藥材
【處方】蒼術5克,白術30克,茯苓15克,荊芥15克,丹皮15克,防風9克,白蒺藜12克,僵蟲10克,川芎9克,丹參15克,黃芩10克,龍骨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利濕,祛風止癢。主脾虛兼風。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摘錄】屈舒信方
蕁麻疹
【處方】烏蛇9克 蟬衣6克 荊芥9克 防風9克 羌活9克 白芷6克 黃連6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甘草6克
【功能主治】搜風清熱,敗毒止癢。治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癥,泛發(fā)性神經性皮炎,扁平苔癬,結節(jié)性癢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蕁麻疹
【處方】荊芥9克 防風9克 牛蒡子9克 白蒺藜9克 蟬衣4.5克 生地15克 丹參9克 赤芍9克 炒山梔9克 黃芩9克 銀花9克 連翹9克 生甘草6克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治風熱型蕁麻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老中醫(yī)把脈
【處方】生熟地各15克 當歸9克 何首烏9克 紫貝齒30克 磁石15克 生龍骨 生牡蠣各15克 代赭石15克 珍珠母30克 白芍9克
【功能主治】潛陽熄風,養(yǎng)血和營。治風燥日久,傷陰耗血,內風不熄所致的泛發(fā)性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皮膚瘙癢不止,舌淡,苔凈或光,脈弦細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生地黃
《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八味消風飲
【處方】生地9g,連翹9g,紅花6g,桃仁6g,白鮮皮15g,地膚子6g,僵蠶9g,蟬蛻9g。
【功能主治】蕁麻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血熱風盛,加丹皮、赤芍、銀花;肺熱便燥,加青黛、大黃、白芷;風熱上犯,加白芷、白蒺藜、荷葉;濕熱外滲,加苦參。黃柏、蒼術、荊芥、防風;風冷喘咳,加杏仁、前胡、蘇子、桔梗、牛蒡子;表虛,加甘草、黃耆。
【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處方】百部4兩,苦參4兩,蛇床子2兩,雄黃5錢,狼毒2兩5錢。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疏風止癢,祛濕殺蟲。主皮膚瘙癢癥(隱疹)、神經性皮炎、陰囊濕疹(繡球風)、蕁麻疹。
【用法用量】裝紗布袋內,同水5-6斤煮沸30分鐘。用軟毛巾溻洗,或溻洗后再加熱水浸浴。
【注意】有抓破瘡面慎用。
【摘錄】《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處方】薄荷葉12克 牛蒡子9克 焦馬勃9克 焦梔子9克 連翹殼9克 京玄參12克 西赤芍12克 板藍根15克 大青葉12克 炒僵蠶9克 玉桔梗6克
【功能主治】主蕁麻疹。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處方】蠶沙(布包)31g,重樓15g,丹參31g,白鮮皮9g,地膚子6g,蟬蛻6g。
【功能主治】虛熱型蕁麻疹。疹色淡紅,稀疏分布,日晡潮熱,多在夜間發(fā)生,舌質紅,苦薄,脈弦。
【用法用量】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
【摘錄】《中醫(yī)皮膚病學簡編》
【處方】當歸9克 桂枝9克(去皮)芍藥9克細辛3克 甘草6克(炙)通草6克 大棗5枚
【功能主治】養(yǎng)血散寒,溫經通脈。主厥陰傷寒,血脈凝澀,手足厥寒,脈細欲絕;或腸鳴腹痛,下利不止;或陰頹疝氣,睪丸掣痛,牽引少腹。現用于雷諾氏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坐骨神經痛、風濕性關節(jié)炎、腰腿足踝酸痛、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蕁麻疹、精索靜脈曲張、女子閉經、痛經、月經不調、凍瘡、皸裂等屬血虛寒凝經脈者。
【用法用量】上藥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溫服。
【備注】方中當歸既能養(yǎng)血,又能和血養(yǎng)血為君;桂枝溫通經脈,以暢血行,芍藥益陰和營,二味相配,內疏厥陰,調和營衛(wèi)為臣;細辛散表里內外之寒邪,通草入經通脈為佐;甘草、大棗溫養(yǎng)脾氣為使。諸藥合用,有溫養(yǎng)經脈,通暢血行之功。
【摘錄】《傷寒論》
以上內容是作者通過所有相關醫(yī)學書籍的記載摘抄而來,給于總結后編短成文,內容未經作者本人允許,禁止在其他內容平臺二次發(fā)布
健康內容,禁止竄改
喜歡的朋友可以收藏,轉載,點贊,或者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