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重視。當下很多家長寓教于樂,讓孩子在玩樂中獲取知識。上周,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6%受訪者覺得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重要,79.3%的受訪者會讓孩子嘗試科普游戲。
93.6%受訪者覺得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重要
調查中,93.6%的受訪者覺得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科學素養(yǎng)重要,其中,38.2%的受訪者認為非常重要。
大家會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讓孩子接受科普知識?具體來看,參觀科技館(61.0%)、參加科普興趣班(59.9%)、玩科普游戲(46.8%)是主要科普形式。其他方式還包括:做科學模擬仿真實驗(42.7%)、參加科普知識競賽(35.8%)、看科普讀物(40.8%)、看科普動畫電影(35.7%)等。
北京家長王軍(化名)經常帶5歲半的孩子到科技館玩,“在家里跟他解釋原理,他總是似懂非懂,也沒什么興趣聽。來到科技館,有很多小朋友,還有很多好玩的模擬小實驗,他一看就懂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軍也會讓孩子適度地玩一些科普游戲,“他喜歡玩一款叫鋼琴塊的游戲,我覺得游戲設計得還不錯,可以鍛煉反應能力,我們會一周玩一次”。王軍認為,這也是讓孩子換一種思維方式,邊玩邊學。
調查中,79.3%的受訪者會讓孩子嘗試科普游戲,8.5%的受訪者不會,12.2%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12月11日,騰訊“玩轉科學”項目與中國科技館聯(lián)合舉行主題為“玩轉科學,游戲啟蒙未來”專項活動。會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主任王麗娟說,游戲在孩子們的社會交往、道德情操、智慧養(yǎng)成上都有很重要的教育作用。有意義的游戲或許能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時光更有質量。
科普游戲是指以科普為目的、以互聯(lián)網絡為數(shù)據傳輸介質,參與用戶可以從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游戲。
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科研處處長陳洪介紹,游戲當中有個類別叫嚴肅游戲,可以傳播知識、技能訓練、養(yǎng)成情智,科普游戲就是嚴肅游戲的一種。
63.7%受訪者認為科普游戲寓教于樂,是很好的科普形式
大家怎么看待科普游戲?調查中,63.7%的受訪者認為科普游戲寓教于樂,是很好的科普形式;42.4%的受訪者認為是嚴肅游戲的一種,可以適當玩;34.5%的受訪者覺得游戲性和科普性很難平衡;31.6%的受訪者覺得不好界定什么是科普游戲。
中國科技館科普影視中心副主任吳彥說,先玩起來,激發(fā)孩子們對科普的興趣,有助于進一步系統(tǒng)地學習科技知識。
調查中,63.5%的受訪者覺得玩科普游戲能培養(yǎng)小朋友的科學興趣;50.9%的受訪者認為從虛擬現(xiàn)實中更有助于理解科學知識;48.5%的受訪者覺得是換一種思維方式,更有助于思考。也有33.4%的受訪者擔心孩子因此沉迷游戲。
王軍認為,科普游戲的開發(fā)需要開發(fā)者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同時要懂得游戲設計,還得是教育領域的專家,對開發(fā)者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很擔心科普游戲的質量”。
科普游戲如何平衡游戲性和科普性的關系?陳洪指出,科普游戲的設計要避免兩個誤區(qū)。第一個是偽嚴肅設計,就是披著科普的外衣,其實是一個純娛樂化的游戲,這不適合孩子們。另一種是過嚴肅設計,即看起來是游戲,但只是簡單地讓孩子們做題,那他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拔覀円鎸θ齻€挑戰(zhàn):怎么讓游戲設計師與科普專家兩類從業(yè)者在同一個框架下協(xié)同工作;怎么把游戲的情景和傳達的科普知識融合到一起;怎么把游戲的吸引力運用到認知驅動上去”。
中國科協(xié)于2015年啟動、2016年繼續(xù)推進實施科普信息化建設工程項目。根據最新發(fā)布的《科普游戲產業(yè)報告》,我國尚未明確提出科普游戲的概念。就研究和發(fā)展情況而言,明顯落后于國外。目前我國科普游戲不僅作品數(shù)量少、影響范圍小,而且參與創(chuàng)作的群體較單一。
陳洪說,當前的科普游戲確實功能、任務都相對單一,未來會更多地增強科普游戲的復合化和互動性。(王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