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訂閱號開張以來,收到不少醫(yī)友的建議和意見,其中對“凝血檢測”的結果解讀呼聲最高。接下來的一個小系列就將在一些常見、典型的凝血結果與臨床“不符”的病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拋磚引玉。凝血機制和實驗室檢測繁復精密,有錯漏之處,歡迎指正!
先說說凝血里面的“時間”們,最常“出問題”的PT和APTT。
一講到凝血的“不符”,實驗室醫(yī)生最先想到的就是“采血”。與之前講的其它項目一樣,如果在補液側抽血、留置管或三通管采血、又或標本被去污劑污染,都有可能導致PT和APTT的假性升高。而凝血檢測又有不同于其它項目的特點:對于抗凝比例的要求非常嚴格,也就是說,對標本量的要求要比其它項目更為嚴格。
臨床上凝血項目采血管一般為藍色頭管、以109 mol/L的檸檬酸鈉(枸櫞酸鈉)緩沖液作為抗凝劑,與血樣體積比為1:9設定的采血管,一般要求抽血量為2ml。不足2ml,會使得抗凝劑比例加大,PT以及APTT呈現(xiàn)假性延長的情況,反之同理。另外為了避免組織液對凝血途徑的干擾,盡量要第二管采血。
但是總有“意外”。
很多時候標本采集并沒有問題,實驗室也反復復查排除檢測失誤,但PT、APTT還是“莫名其妙”的高。這廂患者等著做手術,那廂內外源凝血時間居高不下;患者無出血癥狀,追問病史也沒有相應的家族史和既往史,看著驗單上言之鑿鑿的數(shù)據,手術只能一推再推。而這類情況多見于心外科一些先心病的患者——你想到了什么?
沒錯,“假性升高”。
我們曾遇到的先心病患者,PT在18秒以上,APTT在45秒以上,其余三項正常;患者雖無出血癥狀及病史,但醫(yī)生不敢貿然手術?;厝タ囱R?guī),HCT高達70%,恍然大悟。問題還是出在標本的抗凝比例上。
凝血所用的抗凝劑為枸櫞酸鈉,其原理是絡合了血漿中的鈣離子,抑制凝血反應進程。在進行PT和APTT的檢測時,需要往標本血漿中加入適當鈣離子,中和枸櫞酸鹽的抗凝作用,同時提供一定量的游離鈣離子以重啟凝血級聯(lián)反應。因此凝血檢測中參與凝血的鈣離子的量是由采血管中抗凝劑的量、檢測試劑中的鈣離子的量及標本血漿中的鈣離子量三者共同決定。前兩者都是固定的,只有血漿鈣離子量可變。所以,患者同等體積血液標本中血漿的含量就成為了影響PT及APTT檢測的重要一環(huán)。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血漿中鈣離子在實驗可控范圍之內,而對于HCT顯著增高或降低的患者,由于血漿體積的顯著升高或減少,使得直接參與凝血反應的鈣離子實際含量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到PT及APTT的測定。TT的檢測基于共同反應途徑,對鈣離子的依賴性較低,因此受影響不大。
怎么破?
很簡單——多退少補。對這類特殊患者,凝血的采血量就不能還一成不變的2ml了。 HCT過高的,采血量要增加,以增加血漿量保證參與反應的鈣離子;過低者則要減少采血量。
因此,在血細胞比積<>或>55%時,應對采血量或者抗凝劑濃度進行適當校正:
矯正公式抗凝劑(ml)=(100-Hct)×血液(ml)×0.00185,其中抗凝劑用量一般為0.2ml。
對于HCT高達70%的先心病患者,他的凝血標本應該采集3.6ml才能保證結果的準確。在進行了采血量調整后,先心病患者的凝血五項均在參考范圍。
實際工作中,遇見HCT顯著降低的貧血患者,如重癥再障、尿毒癥等,也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采血量,跟護士、實驗室積極溝通,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原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