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Tsieh Sun,M.D.(孫捷著),葉向軍譯,盧興國審校《血液腫瘤圖譜》(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1)
[病歷資料]
患者男,56歲。在一次工作錄用前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淋巴細胞增多?;颊叻裾J有發(fā)熱,體重減輕和盜汗。查體,無淋巴結和肝脾腫大。血常規(guī):WBC 22.1×109/L,淋巴細胞71%,中性粒細胞23%,單核細胞4%,嗜酸性粒細胞2%,嗜堿性粒細胞0%(圖26.1和26.2),Hb 140g/L,HCT 43%,PLT 190×109/L。骨髓檢查顯示淋巴細胞浸潤(圖26.3和26.4)。
圖26.1外周血涂片顯示許多小淋巴細胞
圖26.2血片高倍鏡下顯示特征性的染色質凝集塊狀
圖26.3骨髓涂片顯示密集的腫瘤細胞
圖 26.4骨髓活檢顯示兩個非小梁旁的淋巴細胞大簇(HE)
[鑒別診斷]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白血病期。
[進一步檢查]
外周血流式細胞分析:CD5 98%,CD10 4%,CD19 95%,CD19/CD5 93%,CD20 93%,CD20/CD38 9%,CD23 83%,CD19/kappa 94%,CD19/lambda 6%,F(xiàn)MC-7 5%(圖26.5)。
骨髓免疫組織化學:CD20染色淋巴細胞簇為陽性(圖26.6),CD3染色淋巴細胞簇陰性。
圖26.5外周血流式細胞點陣圖顯示CD5,CD19,CD23陽性反應以及單克隆性kappa模式。門內細胞群CD10、FMC-7和lambda陰性
圖 26.6骨髓中淋巴細胞大簇CD20染色陽性(免疫過氧化物酶)
[討論]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LL)和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分別是同一種疾病的白血病相和組織相。當外周血或骨髓和淋巴結兩者同時累及,就指定為CLL-SLL,這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CLL是西方國家中最常見的白血病,占成年人全部白血病的40%。與此相反,在亞洲國家,尤其是印度、日本和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fā)病率非常低。
CLL原先的診斷要求是外周血淋巴細胞計數(shù)超過125×109/L。隨著免疫表型分析的出現(xiàn),切點降至5×109/L。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國際工作組(IWCLL)還要求CLL診斷之前必須至少存在3個月的淋巴細胞增多而且經(jīng)流式細胞分析有典型的免疫表型。當病人外周血B淋巴細胞少于5×109/L時,應有淋巴結腫大、臟器腫大、細胞減少或相關的疾病癥狀表現(xiàn)來證實診斷。否則,應定義為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多癥。
CLL的細胞形態(tài)不定。在大多數(shù)病例中,CLL在細胞學上與正常的成熟小淋巴細胞難以區(qū)分,但CLL也可以出現(xiàn)大細胞型或大細胞、小細胞混合型。較低比例的幼淋巴細胞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CLL病例中。如果幼淋巴細胞比例為10%%~55%,該病例被稱為CLL/PLL。如果幼淋巴細胞超過55%,就稱為幼淋巴細胞白血?。≒LL)。約有2%~8%的CLL病例可轉化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這些病例被稱為Richter轉化。在少數(shù)病例中,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可以轉化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淋巴細胞達到30%的水平即定義為CLL骨髓受累。浸潤的模式可以是結節(jié)型、間質型或彌散型。小梁旁模式在CLL中很少見。
診斷CLL必須要用流式細胞儀做免疫表型分析。免疫表型的最低要求是CD5與B細胞標記(CD19、CD20)共表達以及單克隆B細胞群呈CD23陽性以區(qū)別于套細胞淋巴瘤,后者也顯示CD5共表達。有一個包括5個參數(shù)(CD5+,CD23+,表面免疫球蛋白弱陽性,F(xiàn)MC7-,CD79b-)的鑒別診斷評分系統(tǒng),每個參數(shù)得一分。如果一個病例分數(shù)為3~4分,被認為與CLL的診斷相符,評為5分則表明是一種典型的CLL病例。此外,有兩個標記作為預后的指標。第一個是CD38:CD38與其自然配體CD31的相互作用可以阻止CLL細胞凋亡,因此,如果超過30%的細胞CD38與B細胞標記共表達,提示預后不良。另一個標記是zeta鏈相關蛋白-70(ZAP70):在CLL病例中ZAP70直接增強B細胞受體轉導和IgM信號,導致關鍵的信號轉導蛋白酪氨酸磷酸化增加。結果,未突變的CLL細胞被活化,接受持續(xù)的分裂增殖刺激。相比之下,突變的CLL細胞是在無免疫反應性狀態(tài),伴有B細胞受體下調并減少信號接收,導致攻擊性行為減少。因此,最重要的預后預測似乎是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qū)(IgVH)基因的突變情況。
約40%~50%的CLL病例可出現(xiàn)異常核型。最常見的是+12,它與Richter轉化有關。其他較常見的變異包括11q缺失(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ATM基因位置)和17p缺失(腫瘤抑制基因p53位置),兩者都表達不良的預后。另外,13q14缺失者預后良好。
CLL早期階段,大多數(shù)病人無癥狀或癥狀輕微。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人開始表現(xiàn)出淋巴結腫大、肝腫大、脾腫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在這些臨床表現(xiàn)的基礎上,有兩個分期系統(tǒng)(表26.1和26.2)被提出。未到Rai第III、IV期或Binet C期,病人通常不需要治療。由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工作組推介的CLL治療指標,包括B癥狀的發(fā)展,日益嚴重的貧血和(或)血小板減少,自身免疫性細胞減少,進行性脾腫大,進行性淋巴結腫大和6個月的淋巴細胞倍增時間。如前所述,未突變的IgVH基因及CD38和ZAP70增高(>30%)也是干預治療的指標。一些血清標志物,包括乳酸脫氫酶、胸苷激酶、β2微球蛋白和可溶性CD23水平,也被用于幫助治療決策。
表26.1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Rai分期系統(tǒng)
I期
II期
III期
IV期
V期
外周血和骨髓淋巴細胞增多
+
+
+
+
+
淋巴結腫大
-
+
±
±
±
肝或脾腫大
-
-
+
±
±
貧血(Hb 0g/L)
-
-
-
+
±
血小板減少(PLT×109/L)
-
-
-
-
+
表26.2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Binet分期系統(tǒng)
分期
受累區(qū)域*
Hb(g/L)
PLT(×109/L)
A
≥100
≥100
B
≥3
≥100
≥100
C
不定
0
*這些區(qū)域包括頸部、腋窩和腹股溝淋巴結,以及脾臟和肝臟
[參考文獻]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