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藍博士(ID:hailanboshi)
01
你還在培養(yǎng)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嗎?
有一種人生的遺憾叫“看看別人家孩子” 。
你看看人家彤彤為啥奧數(shù)學得那么好?
你看看劉阿姨家兒子已經(jīng)去美國留學,還拿到全額獎學金。
我怎么生了你這個不爭氣的東西,你怎么就不學學人家孩子,學習好,還聽話,不讓家里操心。
你看看你姑媽家的表妹,你還不如一個她的腳趾頭。
你啊,你啊,笨死了,你看人家田田鋼琴過了10級。
你看看…還有好多的“你看看”!
親愛的家長們,你還在培養(yǎng)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嗎?
02
你到底是愛孩子
還是愛自己的面子
也許很多家長不太愿意承認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培養(yǎng)孩子很少是為了孩子,都是為了自己。
近80%家長以愛孩子的名義是為了減輕自己內(nèi)心的焦慮、發(fā)泄不滿和滿足自己的期待和需求,也為了自己在同事面前有面子,為了不讓自己在家長會上丟臉,為了在同學會上可以吹噓,為了完成自己當年未實現(xiàn)的夢想,為了自己的人生少留遺憾……
所以極力把孩子變成一個可以展示的產(chǎn)品,或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實現(xiàn)夢想的渠道和工具,始終沒有把孩子當作真正的主體和獨立的個體,沒有考慮孩子內(nèi)在的需求和心聲。
TA明明是蘋果,你認為西瓜個頭更大,口感更好,更解渴,于是非要把TA培養(yǎng)成西瓜;
TA可能只是一株狗尾巴草,可是你喜歡牡丹,艷壓群芳,國色天香,硬是希望TA變成你喜歡的牡丹;
TA也許就是一塊石頭,可是你發(fā)現(xiàn)隔壁家有一顆鉆石,就拼命地打磨TA。
我們每個父母都要認真的反思一下,你所期望孩子按照你的要求而塑造的模樣,是不是只是你的一個面子工程。
你是否真的思索過,到底是要為你眼中的成功而努力,還是塑造一個以孩子本來面目為原型的一個真實的、真正有自我價值的孩子,使孩子成為一個自由而快樂的人?
03
拿自己的孩子與人比較
不如抱抱孩子好好睡一覺
孩子很多的不自信都源于父母的比較,也許爸爸媽媽們有口無心,但那些話語像魔咒一樣在他們的生命里如影隨形。
小雪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今年28歲的小雪海外留學歸來,是一家世界500強企業(yè)的策劃總監(jiān),看起來小雪聰明、能干,但其實她內(nèi)心深處一直充滿自卑。
“你看看你,你怎么不如人家!”這個聲音太熟悉了,在小雪的耳畔響了20多年。
小雪出生后不久,爸爸媽媽忙于事業(yè),把她放在了爺爺家。爺爺家有個小她6個月的表弟,表弟長得完美至極,大大的眼睛,深深的雙眼皮,濃濃的睫毛,高高的鼻子,圓圓嫩嫩的小臉蛋,而再看看角落中的小雪,眼睛小小的,臉蛋瘦瘦的。表弟不但長得可愛還聰明嘴甜,得寵自是必然。
從她記事起,聽見爺爺最多對她說的話就是:“你看看你弟弟,再看看你,怎么差距這么大?唉!”邊說邊搖頭嘆氣。
爺爺是當?shù)睾艹錾奈锢矸矫娴膶<医淌?,在他的眼中,只有弟弟才是?span>愛因斯坦”、“明日之星”,而她這個孫女卻不過是他實驗室的一塊秤砣,除了能吃,其他沒有任何價值可言。
從那時開始,小雪便開始覺得自己哪里都不好,只有偶爾某一點像表弟才算好。
長大后的小雪無論怎樣優(yōu)秀,可是總是對自己不滿意,對自己充滿苛責和批判。
其實,每個自卑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故事,幾乎所有問題都來源于童年時家長對孩子的指責批判,尤其是比較。
也許你隨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滿足了自己當時的情緒發(fā)泄,殊不知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深深的陰影。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與其花時間精力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不如抱抱TA,和TA聊聊天,給予支持、接納的眼神,溫暖和愛的懷抱,這才是孩子一生愛的源泉和成長動力。只要教育、引導得當,每個孩子都是天才,都會擁有寬廣的人生道路。
其實每個孩子剛出生時原本都是鉆石,只是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被成人不斷的否定、批評、比較,自己童年時被愛、被贊許、被保護的基本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再是什么鉆石而是玻璃。
這個對自己錯誤的認知和信念,會一直延續(xù)到成年以后的所有工作、生活、以及親密關(guān)系相關(guān)的行為中。
美國著名心理導師迪帕克·喬布拉說過,我們今天現(xiàn)在的樣子不是我們剛出生嬰兒的樣子,而是被大人放在一個錯誤的容器里擠出來的變形樣子。
我們從宇宙間來到人世間猶如一次因公出差,千萬不能忘了完成這次公出的主要任務找回自己最初的鉆石般的樣子!
04
花開有時
請尊重生命本來的進程和樣子
美國女科學家芭芭拉·麥克林托克在81歲時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她在領(lǐng)獎臺上說:“我是朵秋天里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
是的,每一朵花都有自己開放的季節(jié),每個孩子的生長發(fā)育亦有快有慢,快或慢沒有優(yōu)劣之別,只是節(jié)奏不同。
生命本是不同顏色的花朵,有人認為花開需趁早,但開得早也同時意味著更早的凋謝;有人著急晚來花開,但晚開的不是不開,而是在向下扎根,根不扎牢,再暖的春風也吹不開它的顏色。
很多時候,父母因為外界吵雜的聲音,而急于讓孩子去綻放,卻忘了花開有時。請學著放下評判,接受每一個生命本來的樣子,看到每一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別因世俗的觀念,盲目的追趕和攀比,在孩子的心里種下自卑的種子。
每個生命都有它獨特的紋理,或深沉厚重,或天真爛漫,都因歲月的雕琢和經(jīng)歷的打磨而蘊藏深意。
不存在一條比另一條更美麗的紋理,也沒有一顆比另一顆更高貴的靈魂。
評判,比較,是因為你不曾輕撫TA的紋路,傾聽這深深淺淺背后的光陰。學著傾聽每一個孩子生命背后的故事,接納和慈愛自生心間。
作者:海藍博士,情緒管理專家、幸福學研究專家、2018年中國十大品牌女性;2015年5月創(chuàng)立“海藍幸福家”,致力于幫助中國家庭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