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女兒出嫁時,我和女兒約法三章:一是沒事不要經常回娘家,二是兩人鬧矛盾盡量不讓父母知曉,三是有了孩子自己帶為主、父母看為輔。 看到女兒不理解,我給女兒講了鄰居李姨和我父親的故事。 一天,我和鄰居李姨正在小區(qū)散步,李姨手機響了。接完電話李姨告訴我,兒子、兒媳婦因為孫子的學習又吵起來了,兒子嫌兒媳婦嬌慣孫子,致使孫子不懂禮貌,學習成績一直不理想,兒媳婦嫌兒子只知道使用暴力而不知道給孩子講道理。 看著李姨平靜的面孔,聽著李姨不動聲色的講述,我有些不解地說,兒媳婦都給你打電話了,你就不過去看看?難道你就放心? 李姨看看我,笑著對我說,兒子成家立業(yè)了,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處理家庭矛盾,那是他的事情,我沒有權利干涉,更不愿意干涉。我今年已經74歲了,沒有精力參與孩子們的生活、工作、家庭等問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學會放下。 聽了李姨的話,我想起了我的父親。 父親晚年時,聽力有些下降,和父親說話,必須湊到他跟前大聲嚷,知道的是在說話交流,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吵架。 我在保健器材專賣店給父親買了副助聽器,高高興興地回老家,調試好了,給父親戴在耳朵上。然后,輕輕地問一句,聽到了嗎,父親很驚奇地大聲說,聽到了,說完以后,父親自己扒拉下助聽器。我不解地問,你不戴?父親對著他的兒女們說,不聾不啞不做家翁,我這樣就很好,何必自尋煩惱。 女兒聽了這兩個故事,對我的約法三章不再抵觸,從心理上也拐過了這個彎。 其實不是我狠心,因為老年人只有學會和子女“斷舍離”,晚年才能更幸福。 斷,即斷掉“插上一腳”的念頭。老年人都是過來人,深知兩夫妻過日子免不了磕磕絆絆,磕磕絆絆并不等于婚姻就不幸福。有些本來是小事,老人插上一腳,有可能導致矛盾升級,往小處說,落個兒子不開心,兒媳怨恨,鬧大了,可能是兩口子鬧離婚。到時候,子女抱怨,自己鬧心。 舍,即舍棄“自以為是”的心態(tài)。很多老人都有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tài),習慣于用自己的人生經驗指導子女的生活,子女不聽,自己生悶氣,影響健康,何來晚年幸福。事實上,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老年人作為長輩完全可以“裝聾作啞”,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更受家人歡迎,也有助于保持精神輕松愉快,增進健康長壽。 離,即與孩子保持適當?shù)木嚯x。保持距離就是不要事事依賴子女,給子女一個自由的空間。人性本身存在自私、自我的一面,如果兩代人不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些缺點很容易被一些不開心的瑣事激發(fā)出來,以致于每個人都拿出缺點相互折磨,這樣既不利于家庭關系的和諧,更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