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fā)明者印第安人。而漢人吸聞鼻煙始于明代。明末有少量鼻煙進口,僅廣東一帶有人吸聞。
清 銅鎏金海龍戲珠紋煙壺
康熙時期開放海禁,使得西方傳教士能夠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進入中國內(nèi)陸。吸鼻煙漸成風尚,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行下效,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而吸食鼻煙的主要器具鼻煙壺也漸成新寵。
清代鼻煙壺最初是由宮廷造辦處制作的。清官內(nèi)務(wù)府造辦處設(shè)立于康熙初年,是專做御用物品的皇家工廠。它初設(shè)14個作坊,之后隨需要不斷增設(shè),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已有42個作坊。
近代 銀制鏨刻鋪首開光煙壺
在康熙三十五年至四十二年間(1696~1703年),宮廷造辦處玻璃廠首先燒制出了御制玻璃鼻煙壺,隨后又制作出銅胎畫琺瑯鼻煙壺和瓷鼻煙壺。
清 瓷胎粉彩美人煙壺
令人遺憾的是,康熙時期的玻璃鼻煙壺已蕩然無存?,F(xiàn)存世的“康熙御制”款銅胎畫琺瑯鼻煙壺為清代最早,也是最為可信的御制鼻煙壺。由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鼻煙壺的雅好和推崇,并將御制的鼻煙壺賜給外官內(nèi)臣,鼻煙壺的制作由宮廷發(fā)展至民間,廣東、揚州、蘇州、北京、山東、景德鎮(zhèn)、福州、內(nèi)蒙古、宜興等地先后競相制作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鼻煙壺。
清 料仿琥珀福在眼前煙壺
地方官員為討皇帝歡心,也將民間作坊制作精美的鼻煙壺貢入宮廷。清代鼻煙壺的制作呈現(xiàn)出官民并舉,異彩紛呈的局面。
清 冰糖瑪瑙素身煙壺
清代用于制作鼻煙壺的材料很多,金、銀、銅、瓷、玻璃、玉、松石、瑪瑙、碧璽、水晶、翡翠、青金石、孔雀石、珊瑚、象牙、琥珀、竹、木、葫蘆、漆、紫砂、蚌殼、碳晶、果核、端石、銅胎琺瑯等應(yīng)有盡有,人們可根據(jù)各自所好,廣泛選擇。到了晚清,還出現(xiàn)了鬼斧神工的內(nèi)畫鼻煙壺,為日漸衰落的清代晚期工藝,增添了一抹余暉。
清 竹雕西番蓮紋煙壺
清 剔紅羅漢圖煙壺
清 象牙嵌椰殼詩文煙壺
鼻煙壺的造型更是變化多端,除基本的扁壺式外,還有仿植物的荔枝、佛手、葫蘆、木瓜、石榴、甜瓜、水茄、癩瓜等式樣;有仿動物的鶴、鷹、象、魚、龜?shù)刃螤睿┟钗┬?,不勝枚舉。
清 琥珀雕仿樹節(jié)詩文煙壺
鼻煙壺的紋飾題材廣泛,豐富多彩,有花鳥魚蟲、山水草木、亭臺樓榭、珍禽瑞獸、人物故事、神話傳說;也有表示祥瑞的吉祥圖案,如松鶴延年、馬上封侯、喜鵲報春、安居樂業(yè)、瓜瓞綿綿、嬰戲百子等。不過掌中之物的鼻煙壺能集書法、繪畫、雕刻、琢磨、燒造、鑲嵌諸藝術(shù)之大成,成為清代各種工藝美術(shù)繁榮和發(fā)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