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漢平老師的畫中可以看出他深厚的筆墨功力和詩意情懷。長期的多方面修為,形成他一種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方式。漢平老師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視'造化'為根本,把筆墨作靈魂。其花鳥畫作品所表現(xiàn)的絕不只是自然物象,而是他在觀照自然基礎上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理解。
他記憶中第一次參加的畫展是在故鄉(xiāng)小城的文化館里舉辦的。雖然只是個十分普通的展覽,但在少年漢平的心目中卻是十分看重,非常期待的。作品題材表現(xiàn)的是一個少先隊員扶白發(fā)老人過馬路的情景。作品由學校老師推薦上去后如泥牛入海般沒有半點消息,以至于展覽開幕當天,漢平走到展館門口卻又止步不前,因為害怕自己的作品落選,因為害怕自己承受不起落選的打擊。
在這種不安的情緒驅使下,他讓同行的弟弟先進展廳去幫著查看。當獨自進入展廳的弟弟又飛奔出來,沖著漢平高喊著'我看到你的畫'這一刻,他內心的喜悅是難于言表的。漢平老師說,正是早年的這份喜悅和成就感伴隨了他一生的藝術之路。而今,他的作品早已走進了全國多個重要的美術館,也被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收藏,但都遠不及當年那個小小展覽帶給他的激動和鼓舞。
《江南三月風自香》124cmx250cm
進入美院專業(yè)學習繪畫后,漢平老師選擇中國花鳥畫作為自己的發(fā)展目標,這與他少年時的那段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
花鳥畫作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重要畫科,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流長的淵源可上朔至新石器時期的陶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以及在戰(zhàn)國時期的帛畫上,都可以找到花鳥畫的最早原始印記。
花鳥畫所表現(xiàn)的固然是大千世界中的樹木、花草、禽鳥、走獸等自然物象,畫家們則常常將自已的審美追求與這些自然形象融為一體,使畫面的生動意趣借助筆墨來傳達出畫家的內在精神與審美理想。
《蕉園雙禽》59cm×74cm
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創(chuàng)作,尤其重視對自然的觀察,從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中汲取靈感,進而升華為藝術作品。
《冷秋》69cm×138cm
觀漢平老師的畫作,經營、布局既來自于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又來自于個人主觀感情表達的訴求;既符合形式美的一般規(guī)律,又體現(xiàn)出其不斷探索的實踐價值。作品常常流露出他在觀察自然物象時認真分析、深入研究和不斷探索的痕跡。
《融融秋日》70cm x 70cm
中國畫寫生其出發(fā)點是關乎中國畫本身的。寫生不僅可以讓畫家獲得繪畫素材,可以激發(fā)畫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更是抒發(fā)畫家內在情感的最佳方式。畫家只有在儲備了豐富的學養(yǎng)和開闊的眼界后,才能真正解讀中國畫寫生所特有的內涵。
《紫荊三月花正紅》69cm x 138cm
漢平老師的寫生是源于對自然油然而發(fā)的敬畏之心,放下那浮躁的心,俯仰天地,體察萬物的動靜,以虔誠之心對待自然物象。只有“外師造化”,才能“中得心源”了然于胸,更重視主體的抒情與表現(xiàn),是主體與客體、再現(xiàn)與表現(xiàn)的高度統(tǒng)一。漢平老師以極大的熱情專注于寫生,不斷地在實景寫生中練手、練眼、練心,對于自然界細微的變化,他能夠迅速抓取其特點,努力使自己通達閉目如在眼前,下筆如在腕底的自由境地。
《風動荷塘滿池香》138cmx138cm
中國畫是以自然物象為依據,須在“師造化'的基礎上,,經過藝術的概括、提煉、加工而成,是客觀景物與畫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統(tǒng)一體。石濤說:“人能受天之任而任,非山之任而任人也”,這表明畫家并不是簡單的把自然進行再現(xiàn),而是根據對自然的理解與領悟而進行創(chuàng)作的。
扇面
人類早期的圖騰崇拜,巫術活動,都是自然膜拜的表現(xiàn)。自然最初是被人類征服、駕馭的對象。隨著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人們不斷調整著與大自然的關系,通過生產實踐活動來改善與自然的關系;以審美的意識對待自然,用和諧發(fā)展的態(tài)度去利用自然,并與自然逐漸構建起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
《蕉林小景》46cm x 69cm
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本源的學科,它將宇宙萬物和人看作是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對生命意識反思,對生命價值的認識與體悟,形成了儒家的生命哲學。宋代朱熹認為,宇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空間,所以天地有生之大德,'生″是宇宙的精神。儒家的生命哲學強調人們應該消除心和物的對立,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宇宙萬物處于生機盎然的狀態(tài)。
花鳥畫作為對自然的模寫和對生命的關照,注重的是人的心靈世界,體現(xiàn)為對世間一切生命價值的關懷?;B畫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生命和精神的追求是從自然美到藝術美的過程。漢平老師的花鳥畫正是把花卉、鳥獸的自然形象與人的生命融為一體,把自己對景物的感情融合到對象中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從而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紫荊滿枝頭》69cm x 138cm
漢平老師的作品具有哲學般的氣質,他要激發(fā)人們對于生命的真實認知,讓生命的存在呈現(xiàn)出一種本真狀態(tài)。人們在世俗生活中受到種種誘惑,被局限在狹小的天地里,不能認識生命本身的意義所在。人們只有重新審視自然的本真狀態(tài),祛除人生中的種種障礙,才能體味人生樂趣,恢復對于生命本真價值的追求。
《大吉圖》
花鳥畫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藝術形式,它把人們的主觀精神與自然的形態(tài)相融合,是內心情感的外在寄托。正是這種融合,才能創(chuàng)作出花鳥畫意趣盎然的大境界。歷史上的優(yōu)秀大家們終其一生所追求的正是這種境界。
《早春》70cm x 70cm
漢平老師長于在自然景物的描繪中,體現(xiàn)出對生命意義的理解。秋葉、荷塘、芭蕉、紅果等自然物象,在他的筆下儼然具有了生命的靈性,或在風中婆娑起舞,或在絕壁中頑強生長,就連枯藤殘枝、野鶴寒鴉,在一片蕭瑟之中,也蘊涵著生命的光芒。生命被視為一切藝術之源,這正是花鳥畫的魅力所在,也是中國畫生生不滅的精神主題。
《麗秋》69cm x 138cm
漢平老師多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學工作,他注重“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特點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藝術不同于死記硬背的其它學科,其要義在于在反復訓練,循循善誘中啟發(fā)學生,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感知體驗,從而形成個體對于藝術的感悟能力。'藝術實踐'是漢平老師每年必帶的課程。他說,在其二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僅有一個'教師節(jié)'是在北京家中度過的,而其它十幾年的'教師節(jié)'都是在帶學生外出寫生實踐的路途上。
當今社會,科技和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在使人類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同時,也使人們精神領域出現(xiàn)了慌亂和茫然,人們一時無法透過重重迷霧去認識生命的價值和發(fā)展方向。古人說:“丹青難下筆,造化獨留功”,誠然,自然和人類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人力難以改變的,然而,面對這個'規(guī)律″,作為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我們該作何反應呢?我以為,藝術當是平復'慌亂',慰藉'茫然″的一劑良藥。時代需要藝術,時代更需要漢平老師這樣的藝術家用“借筆墨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的精神,去啟發(fā)人們認識和追求生活的真諦!
李漢平簡介
■1999 年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 , 獲碩士學位 ;
2008 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 ;
2008 年出版畫集《關照自然·李漢平花卉寫生作品集》;
2009 年出版畫集《李漢平花鳥畫》;
2012 年出版畫集《美術家·李漢平》;
■現(xiàn)為北京林業(yè)大學美術研究所所長、藝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 北京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術促進會會員、 中國長城書畫院常務理事、北京民進書畫院副院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駐校藝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評審專家、教育部學位中心全國碩士論文(社科類)評審專家、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專家。
“
寫到這里,筆者不禁深思,當初那場小小的展覽對于漢平老師的意義。它肯定了一個少年的才華,點燃了一個畢生為之努力的夢想,并最終成就了一個風格鮮明的寫意花鳥畫藝術家。
有時候,我們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舞臺,一種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