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元朝末年,戰(zhàn)勝了各路農民起義軍之后,最終建立了大明王朝。其實在一開始,朱元璋的勢力并不是最強大的。有一次,謀士說:南北兩面敵人,建議先打弱敵。朱元璋說:先打強敵,果然取得大勝。
元朝末年,社會動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1357年陳友諒自稱漢王,建都江州,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qū)。而此時的朱元璋,采納劉基等人的建議,先奪取金陵(今江蘇南京),以此為基地,平定江南。
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北有陳友諒,南有張士誠。由于搶占了張士誠的地盤,自從朱元璋進駐南京后,張士誠與朱元璋勢不兩立。陳友諒自稱帝后,盡占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南京。
對于這兩個對手,謀士建議:應該先打張士誠,因為張士誠所占之地較為富庶,而且相對于陳友諒,張士誠的實力更弱一點,攻打起來較容易一點。但朱元璋卻持相反的觀點,最終力排眾議,先打陳友諒。
朱元璋認為:張士誠是鹽販子出身,骨子里是個小商人,雖然占據富庶之地,只要不把他逼急就不會給你玩命。而陳友諒則不同,此人心狠手辣,不知道義為何物,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如果自己先打張士誠,陳友諒必然會趁機攻打自己,到時候腹背受敵,失敗在所難免。后來的事實證明,朱元璋的判斷完全正確,在他與陳友諒的血戰(zhàn)中,張士誠只是象征性的討伐朱元璋,并未拼死進攻。
1363年,陳友諒親率60萬水陸大軍,圍攻南昌。朱元璋命親侄朱文正率趙德勝、鄧愈等鎮(zhèn)守南昌。陳友諒圍困南昌85天,朱文正守軍先后戰(zhàn)死大將14人。陳友諒雖盡出攻擊之術,卻未越城池一步。
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往救南昌,進入鄱陽湖。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南昌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zhàn)。一場規(guī)??涨凹ち耶惓5纳来鬀Q戰(zhàn),在鄱陽湖面展開。陳友諒號稱有60萬大軍,占據上游,朱元璋的兵力只有20萬,而且在下游。起初,朱元璋處境危急,后來轉為相持,經過36天的激戰(zhàn),朱元璋終于大敗陳友諒。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箭而死,朱元璋終于戰(zhàn)勝最強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