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事情比較多,所以一直沒有更新文章,最近幾天收拾了收拾心情和狀態(tài),今天寫篇總結和比較類的歷史文章。
我們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沉淀極為深厚。歷史、文學等環(huán)境其實無處不在,就連十歲的黃口小兒也能隨口說出不少歷史經(jīng)典故事,所以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決定了歷史的研究走向,也在一定意義上陶冶著我們的性情和情操。在史學界有兩部經(jīng)典著作《史記》、《資治通鑒》,這兩部皇皇巨著被后人譽為“史學雙璧”,星耀歷史天空的同時也在極大的程度上影響了后世的史學研究和書寫規(guī)范。
《史記》、《資治通鑒》是每一個史學愛好者必須要通讀的,前者是紀傳體通史的經(jīng)典之作,后者是編年體的代表作。對于一般的讀者來說,通讀《史記》是相對比較容易的,而通讀《資治通鑒》則需要下一番大功夫。東來西往是在高中的時候開始讀《史記》,不過鑒于高中時期畢竟空閑時間少,所以一直沒有徹底通讀完。一直到大學的時候才第一次通讀了《史記》,截止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看了四遍。而接觸《資治通鑒》的時間要相對較晚。一者是因為《資治通鑒》的篇幅過于浩繁,二者是系統(tǒng)性地通讀確實是需要太長太長的時間。從去年開始,我試圖去通讀《資治通鑒》,結果到現(xiàn)在還只是讀了一半,但是基本已經(jīng)可以領略該部經(jīng)典的主旨。本篇文章就是對這兩部經(jīng)典史學作品進行比較性的鑒賞。也算是對普及歷史學基礎知識做一些總結。
基本概況比較
《史記》成書于西漢,作者司馬遷,采用的方式是紀傳體,記錄的時間是從上古傳說一直到西漢武帝太初四年的歷史,時間的跨度為大約3000年?!顿Y治通鑒》成書于北宋末年,作者司馬光,采用的方式是編年體,記錄的時間是從三家分晉戰(zhàn)國時代格局奠定一直到后周顯德六年,時間的跨度為1362年。中間大約有300年的歷史在兩本書上都有記載。
成書比較
其實你可能很難想象,《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私人修史的作品。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漢朝的太史令,這個職務類似于今天的國立圖書館館長的職務,所以司馬遷可以能更好地接觸歷史的熏陶,這也為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了非常深厚的基礎。而《資治通鑒》則是官方修史的作品。司馬光作為職業(yè)官僚,他帶領著他的團隊進行集體創(chuàng)作。并且司馬光在一邊創(chuàng)作該書的過程中還在跟王安石就“變法”進行政治斗爭。而司馬遷則相對來說沒有陷入政治斗爭的旋渦,只是在創(chuàng)作期間受到了腐刑,從而開始更加專注的進行史學創(chuàng)作?!顿Y治通鑒》也并不是正統(tǒng)意義上的《二十四史》中的作品。我國的《二十四史》全部都是采用《史記》的紀傳體的書寫方式,而非編年體。
成書的目的和動機比較
《史記》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司馬遷的個人“歷史使命”,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得司馬遷自幼對歷史學情有獨鐘,并且他基本可以接觸到當時政府官方藏書的原始資料。在蔡倫(歷史上唯二推動積極影響的太監(jiān),另一個為鄭和)沒有改進造紙術的西漢,司馬遷的勞動強度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在后人的考古發(fā)現(xiàn)中已經(jīng)印證西漢時期已經(jīng)有了紙張,但是其主要用途是墊油燈。我們可以想象司馬遷幾乎全是生搬木簽進行整理和創(chuàng)作的。絲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沒有司馬遷的整理和記載,我國周朝以前的歷史基本到現(xiàn)在就成了空白。單純這一項就可以奠定司馬遷的史學地位。
《資治通鑒》的創(chuàng)作是官方修史的代表作,司馬光作為一個職業(yè)官僚,他組建自己的創(chuàng)作團隊,修書的目的可以理解為“政績工程”。司馬光的創(chuàng)作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給宋代的皇帝總結歷史上的治亂興衰,歷史經(jīng)驗教訓。也可以理解為是一本供宋代帝王治國的參考書。由于該書記載的多為治亂興衰,所以才閱讀《資治通鑒》的時候更多的內容是軍事戰(zhàn)爭、政治斗爭、民族關系等。司馬光在參考了過往的歷代官修史書的基礎上,綜合考究了歷代的興衰才成書的。但即便是這樣,也是耗時19年才完成。
創(chuàng)作手法比較
《史記》采用的紀傳體,即以人物為經(jīng)線,以時間為緯線。所以在《史記》上特別容易找到某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興衰記錄,司馬遷很忠實地記錄了從上古到西漢初年的著名人物,單獨為他們列本紀、列傳等。但是缺點是存在一個事件被重復記載。尤其是特殊歷史時期,發(fā)生的歷史事件特別重大,很多風云人物際會的時候。比如秦末農民戰(zhàn)爭,在《高祖本紀》、《項羽本紀》、《陳涉世家》、《淮陰侯列傳》等等中都有記載,但是不方便查看其從始至終的宏觀景象。
跟《史記》相比,《資治通鑒》采用的是編年體,即全書以時間為橫軸,人物貫穿為縱軸??梢岳斫鉃闅v代大事年表的細節(jié)版。司馬光忠實地記錄了在過去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每一年所發(fā)生的重大事件,并以人物為貫穿,詳實地記錄了我們這個民族千余年的變遷和興衰。但是這樣的書寫方式有一個重大的弊端,十分不方便查閱某一個人物的具體生平。因為在每一卷的《資治通鑒》中出現(xiàn)的人物非常多,并且一個人物可以在前后很多卷中出現(xiàn),這就非常不便查閱其個人的具體歷史行為。比如漢武帝和南朝梁武帝都是在位時間非常久的皇帝,他們在《資治通鑒》中占用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具體到漢武帝或者南朝梁武帝的具體事宜的時候,便不得不從大量的卷宗中去逐一提取,這樣不方便讀者從微觀上去考量某一個人具體生平。
文學價值比較
《史記》是一部歷史學著作,但同時也是一部文學著作。直到今天,仍舊有幾篇節(jié)選的篇幅會被選進中學的語文教材。嚴格意義上講,《史記》的內容更應該被記錄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而語文教材的甄選是根據(jù)作者的文筆來確定的。司馬遷無疑是一個非常擅長文字的人,他的文學底子和文學修為、情操絕對是上乘。一篇《報任少卿書》足以讓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對《史記》最中肯的評價。相對于《史記》來說,《資治通鑒》的文學性較低,這并不是說司馬光的文采差,而是因為彼此之間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是不一樣的。司馬光的文學修養(yǎng)在其代表作《涑水記聞》中可見一斑,但是畢竟這是官修史書,是要被當朝和后繼之君作為典范來閱讀的,所以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應該更加“官方”一些。這也在無形之中拉低了《資治通鑒》的整體閱讀性。
作者個性比較
誠如所言,有其人必有其文。不同的人寫出來的作品肯定是不一樣的,這跟作者的性情有很大的關系。雖然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能知道司馬遷和司馬光到底是怎樣的人,但是他們的作品都還在,我們可以根據(jù)他們的作品大體來評定一下他們的性格特征。
司馬遷應該更像是一個血性飽滿的人,年輕時候博覽群書,并且也應該是一個性情中人,按照現(xiàn)在的標準應該是一個準憤青。即便是在遭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打擊下,仍舊可以完成自己的夢想,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血性的文人和有使命感的史學家。當你讀《史記》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來自他心靈深處的聲音,那是對自己文學、史學功底自信爆棚的聲音。他的筆法非常生動和唯美,中間的某些篇幅是完全可以當做散文來讀的。并且在該書中還引用了大量的典故,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成語含量。司馬遷在每篇結束的時候都會做一個總結,其主旨是司馬遷本人來評定和評價這個人的歷史功績和貢獻,或褒或貶。司馬遷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站在歷史的角度上,直言不諱地去品評當朝統(tǒng)治者的得失。這也為他凄慘的后半生埋下了伏筆。在儒家思想還沒有被確立為主導思想的西漢初年,司馬遷的文筆更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沒有因循守舊,也沒有刻板地去記錄流水賬,而是像一個思維極度開闊的文學家、史學家在自己構建的世界里任意遨游。這也就為他高超的文學成就奠定了基礎?!妒酚洝肥且徊考纯梢援敋v史,也可以當文學來閱讀的經(jīng)典?!妒酚洝ろ椨鸨炯o》中記錄的鴻門宴一節(jié)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他的敘事方式方法非常到位。一部好的作品,不僅要能讓讀者記住它,還需要有吸引人再次去閱讀的魅力?!妒酚洝肥且徊磕茉趯懽魇址ㄉ稀澳萌恕钡淖髌贰?/p>
司馬光跟司馬遷有著質的區(qū)別,司馬光是一個從小接受儒家傳統(tǒng)教育,然后通過科舉踏上仕途的人,他的思維意識中更多的是體制化。在儒家思想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的時候,司馬光忠實地踐行著儒家的教條——為尊者諱。所以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極少去發(fā)表個人的觀點,通常情況下是司馬光一直是在踐行一個“記錄者”的角色。即便是在發(fā)表個人觀點品評歷史事件或者人物的時候,也是“臣司馬光言”,而不是像司馬遷那樣肆意灑脫直接“太史公曰”。司馬光更應該是一個治學非常嚴謹?shù)姆蜃?,無論什么樣的血雨腥風,什么樣的人生浮沉,他都像一個特別理智的睿智長者一樣,用自己的筆一絲一毫地淡然記下。司馬光比司馬遷的高明之處還在于他不寫本朝歷史,當《資治通鑒》寫到959年的時候戛然而止,因為次年宋朝建立了。這也就避免了司馬遷當初的尷尬和悲慘遭遇。司馬光是一個受儒家傳統(tǒng)思想影響非常大的人,我們從一個小細節(jié)中就可以看出來。司馬光一直以三國時期曹魏重臣司馬孚的后人自稱,而這個司馬孚就是司馬懿的親弟弟。按照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一般的人都喜歡攀高枝,司馬懿是西晉王朝的奠基者,也是一時龍鳳的人物,司馬光是司馬孚的后人,其實從根上與司馬懿是一宗,但是司馬光從來不說自己跟司馬懿有怎樣的關系。因為司馬懿是曹魏的權臣,并最終葬送了曹魏成就了西晉。而偏偏是這個司馬孚,一生以曹魏大臣自居,不肯背叛曹魏,即便是在西晉王朝成立以后,也十分個性地“非暴力不合作”。這與儒家傳統(tǒng)思想中“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事二夫”是暗合的。所以,我們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仿佛看到司馬光一邊嚴謹?shù)貢鴮懼逃笕说臍v史,一邊暗自對自己說,我是忠臣的后人,跟那些亂臣賊子沒有關聯(lián)。這個時候的司馬光應該是一個非常嚴謹并可愛的老頭。
——————我是有底線的——————
東來西往
欒城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