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是20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之一,同時又是著名的數(shù)學家、散文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羅素一生馳騁于數(shù)學、邏輯、哲學、政治、社會、歷史、道德、宗教、教育等各個領域,寫下了六十多部著作和大量文章,被人們譽為“世紀的智者”。
數(shù)學邏輯學家
1910年,他和他的老師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一起發(fā)表了三卷本的《數(shù)學原理》。此外,還提出了著名的羅素悖論。
哲學家
和G·E·摩爾一起創(chuàng)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
歷史學家
著有《自由和組織》《西方哲學史》《1902-1914年協(xié)約國政策》,其中,《西方哲學史》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
社會活動家
1914年英國參加一戰(zhàn)到1917年底,他一直為反戰(zhàn)活動而奔波,組織了“拒服兵役委員會”。在1950年代,與愛因斯坦一起發(fā)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還向各國著名科學家征集簽名,召開了一次世界性會議,商討采取什么實際步驟來應對由原子武器出現(xiàn)面臨的危機,其后,該會議逐步演變?yōu)橹摹毒S也納宣言》。1958年為促進核裁軍活動創(chuàng)立非暴力反抗運動百人委員會。
作家
195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為《婚姻與道德》,原因是羅素的“哲學作品對人類道德文化做出了貢獻”。
羅素最為人熟知的一本書是《幸福之路》,沒有依靠任何高深的學說,而是把一些經(jīng)由他自己的經(jīng)驗和意見歸納起來,希望感到郁悶人們能夠在此找到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書摘
“每一種外在的興趣都會激起某種活動,只要這種興趣仍舊存在,這種活動便能完全防止人的厭倦及無聊意識的產(chǎn)生。一個人的興趣越廣泛,他擁有的快樂機會就越多,而受命運之神操縱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因為即使失去了某一種興趣,他仍然可以轉向另一種?!?/p>
“不獨圣賢之書,所有的精彩的小說也都有令人乏味生厭的章節(jié)。要是一部小說從頭至尾,每一頁都是扣人心弦的話,那它肯定不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偉人的生平,除了某些光彩奪目的時刻以外,也總有不那么絢麗奪目的時光。蘇格拉底可以日復一日地享受著復會的快樂,而當他喝下去的毒酒開始發(fā)作時他也一定會從自己的高談闊論中得到一定的滿足;但是他的一生,大半時間還是默默無聞地和克珊西比一起生活,或許只有在傍晚散步時,才會遇見幾個朋友??档?lián)f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到過何尼斯堡以外十英里的地方。達爾文,在地周游世界以后,全部的余生都在他自己家里度過。馬克思,掀起了幾次革命之后,則決定在不列顛博物館里消磨掉他的余生。總之,可以發(fā)現(xiàn),平靜的生活是偉人的特征之一,他們的快樂,在旁觀者看來,不是那種令人興奮的快樂?!?/p>
“比較性思維習慣是一個致命的弱點。當任何快樂的事情發(fā)生時,都應該去盡情地享受,不要停下來想:同別人可能會碰到的事情比較起來,自己的事情并不怎么叫人快樂。對于聰明人來說,他絕不會因為別人擁有自己沒有的東西,就停止享受自己已有的東西。”
羅素在1970年2月逝世
他傳奇的一生就如
他在《論老之將至》中談到的
河水般的生活
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制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后熱烈地沖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wěn)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間斷和停頓,而后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能夠這樣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將不會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為他所珍愛的一切都將繼續(xù)存在下去。
——羅素《論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