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03日 20:02:04
來源:狂丸科學
什么是科幻?這個問題的答案貌似很簡單,從字面來看,「科幻」即是科學幻想,然而事實上卻很難明確定義它,因為它的本質(zhì)是幻想,是人們基于當下對未來的想象,而且它本身也沒有實體,只能在小說、電影、游戲等形式中獲得展現(xiàn)。
實際上從認識到世界的客觀規(guī)律開始,人類就不曾停止幻想未來,并且通過各種科幻作品來展示這些想象,早期的代表有儒勒·凡爾納的小說,最近的則有電影《流浪地球》,當然這兩者之間還有許許多多的科幻作品,而這本《科幻編年史》則可以幫你回顧那些經(jīng)典科幻作品以及科幻本身的發(fā)展歷程。
這本《科幻編年史》涵蓋1818年至2018年間200年科幻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涉及28種作品形態(tài)、35種科幻類型的超過2000種作品,幾乎收錄了所有重要科幻作品的基本信息,當然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最近一年內(nèi)的各類作品暫時沒有收錄其中。
這里既有好萊塢大片,也有小眾邪典;既有漫威、日漫,也有圖像小說;既有休閑讀物,也有文學經(jīng)典;既有動畫片,也有網(wǎng)絡游戲。
全書3175幅插圖,其中約2000幅是出版物封面、影視海報等,還有約1000幅插圖、劇照、人物頭像等。
同時書中用信息圖呈現(xiàn)重要科幻作品的年表、故事概覽等,圖文并茂,既美觀又便于查看,是每一位科幻迷的必備珍藏。
實際上在這本書中,你所看到的不僅僅是科幻作品,更是通過科幻作品的發(fā)展歷程去了解科幻的本質(zhì),以及每一個時代中科幻作品所受到的影響因素。
科幻與其他奇幻恐怖類的「荒誕派」作品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科幻作品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由理性帶來的科學是可推測的,即使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然而從唯物主義世界觀來看又是可以解釋的。因此只要科幻故事的發(fā)生地不是魔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就毫無疑問是科幻,比如電影《絕世天劫》(關(guān)于一顆巨大的小行星即將撞擊地球)和《哥斯拉》(講述一只因核輻射而發(fā)生基因突變的巨獸),盡管前者是可能發(fā)生的而后者則絕無可能。
雖然我們都知道科幻是對未來的幻想,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幻是在預言未來,實際上科幻作家們預知未來獨特科技的例子屈指可數(shù),比如20世紀早期的科幻作家們幾乎完全忽略了計算機將帶來的沖擊。
不過科幻作品對未來世界大膽絢麗的描述,倒是的確給真正的科學家以靈感,比如在《星際迷航》電影中描述了星際旅行的方式,以及地外生命的形態(tài),而在現(xiàn)實中,科學家們也的確在尋找著超光速旅行的可能。
其實科幻是時代產(chǎn)物,有著很強的時代局限性,20世紀50年代的未來是有關(guān)核導彈和管道吸煙工程;20世紀60年代的未來充滿了對登月和自由戀愛的渴望;而到了20世紀80年代則幻想著整個世界被邪惡的公司所操控或被核災難洗劫毀滅。
《科幻編年史》以時間線和百科全書的風格,為大家建立起一個進入科幻世界的捷徑,同時收錄了小說、電影、電視和電子游戲等探索未知和未來的所有可能性組合,盡情展現(xiàn)了科幻世界特有的無邊想象。
此外《科幻編年史》還配有一個「給孩子的科幻電影課」系列講座,重點參考了《科幻編年史》中涉及到科幻電影的部分,結(jié)合青少年愛科學、善于想象與幻想的特質(zhì),每一課都會涉及一部經(jīng)典科幻電影,從現(xiàn)實到想象,從哲學到科學,帶領大家領略科幻電影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