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
1.王清任對血瘀證的分部治療方法。
王氏根據(jù)血瘀證的不同部位采用分部論治。按人體在外分頭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內(nèi)分膈膜上下兩段。立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與膈下逐瘀湯三方分別治療人體在表、在胸中血府、在膈下肚腹部位的血瘀證,確立分部論治血瘀證的提綱。上述三個活血化瘀方,是由基本相同的活血化瘀藥加上部位行氣藥組成的,這是王氏分部論治血瘀證的基本思路。但王氏在一些全身疾病中又不拘分部,提出三方輪服,如在小兒疳癥中有“用通竅活血湯,以通血管;用血府逐瘀湯,去午后潮熱;用膈下逐瘀湯,消化積塊。三方輪服,未有不愈者”。
2.王清任補氣活血法的組方特點。
王氏運用補氣活血法時,在每方之中一味黃芪之劑量均大于諸多活血藥劑量之總和。王氏說“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根據(jù)組方原則和藥物配伍比例,這些方劑完全符合補氣以活血的精神,是真正的補氣活血方,為氣虛血瘀證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
3.王清任對中風本源的認識。
王氏在《醫(yī)林改錯》中不用“中風”病名,而以“半身不遂”四字代之。他認為元氣虧損是導致半身不遂的本源。他說:“元氣……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虧五成,剩五成,每半身只剩二成半,經(jīng)絡(luò)自然空虛,難免其氣向一邊歸并,則令或左或右半身無氣。無氣則不能動,不能動名曰半身不遂”,“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由此可見王氏對中風病因病機的全面認識應理解為氣虛、血瘀,氣虛為本為因,血瘀為標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