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需要這樣存活
思考是一種異常復雜的、艱巨的,有時甚至是一種痛苦的勞動,但這樣的痛苦,正是培養(yǎng)學生思考力的強大的教育力量。一個學生,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思考,并從思考過的地方生長出自己的思想來,那么他就不能真正體會到受教育的快樂。那種習慣了用別人的眼睛代替自己的眼睛、讓別人的大腦取代自己的的大腦、把別人的思想當成自己的思想的寄生式教育,根本無法培養(yǎng)出學生完整的品行和健全的大腦。那么如何實現(xiàn)受教育者內(nèi)心精神的主動生成和獨立思考的存活?
一、要有激發(fā)思考的學校
我們需要一所愿意開放的學校,她能幫助學生跳出狹小的天地而日近領域廣闊的生活世界。但這樣的學校不能成為現(xiàn)實社會的照搬和移植。在教育家杜威看來:成人的社會是龐雜的,學校須是經(jīng)過組織而條理化的;成人的社會是良莠不齊的,學校須是經(jīng)過濾清和優(yōu)選的。因此,我們不能因片面地尊重學生而抹殺社會,也不能因片面地承認社會的教育意義而放任教育的領域。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能夠調(diào)動自己的感官與知覺,認識到社會的多樣、價值觀的多元以及人性的無限可能。這樣的現(xiàn)實,將激發(fā)學生運用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詩人雪萊說過:“如果你過分地珍愛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們受到一點損傷,那么你將失去兩只翅膀,永遠不能凌空飛翔?!币虼耍谶@樣的學校里,我們不要擔心學生在面對真實世界時會彷徨、會迷失了方向。另外,我們也不應過分呵護學生,讓他們在遠離現(xiàn)實的教育環(huán)境里生長,否則,學生的思考將失去土壤,他們向上成長的道路就不會延伸得太長。
二、要有樂于思考的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學生的腦力勞動是教師的腦力勞動的一面鏡子。”如果教師的思考力脆弱萎縮,那么我們就不能指望他的學生擁有強大的思考能力。因而,我們需要樂于思考的教師,他們能夠以自己生活的廣度和學習的深度,去帶領學生學會思考。總之,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往往不在于教師命令學生做了什么,而在于教師本身是什么樣的人。
另外,教師在教學文本的過程中,一方面對學生傳授知識、培養(yǎng)價值觀,另一方面也應進一步思考:一是要學會把事件還原到歷史,從普通人不普通的命運中,看出真實的歷史、社會與人性,如學習《紀念劉和珍君》對楊蔭榆的更為全面的解讀。二是從不普通的事件、人物中發(fā)現(xiàn)具有普遍價值的東西,如學習《狼牙山五壯士》,我們不能只看到對敵人的仇恨,更要看到戰(zhàn)士身上的那種英雄氣概與愛國之心。往往就是教師這一點點的思索,卻能幫助學生開啟思考之門,使學生獲得獨立思考的機會。
三、要有直達心智的教學
新課程教學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體現(xiàn)了對學生獨立思考的培養(yǎng)。但要使學生的思考得到不斷成長,我們還需要直達心智與頭腦的教學。在學科教學中,我們更應該善于引領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在思考中涵養(yǎng)自身的智慧。下面是一份美國中學關于南北戰(zhàn)爭的作業(yè)題:A.解釋為什么北方白人反對奴隸制,南方白人擁護奴隸制,但他們都感覺是為自由而戰(zhàn)?B.你是否同意林肯總統(tǒng)關于美國不能存活除非它全部解放或全部奴役的聲明,并作解釋。C.構(gòu)造一個爭論,運用歷史論據(jù)來支持或反對下面的觀點:美國內(nèi)戰(zhàn)是地區(qū)差別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要順利完成它,需要學生廣泛收集資料,需要學生脫離對無意義的事實片斷的研究,需要學生站在不同利益群體的角度思考問題,需要學生不是陳述事實、而是表達觀點。因而,以上的作業(yè)就是對思考力的引領。作業(yè)的背后隱藏著一種徹底的教育態(tài)度:不能讓別人的思想代替了學生的思想,不能讓學生失去對世界進行正確審視的能力。
如果我們的教學只關注學生在學習中保持純潔心靈的愉悅和輕松感,長此以往,學生的思考便會被這種所謂的快樂教育所磨鈍,再也沒有力氣去探究復雜的世界。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教學,不是低層次的表象的熱鬧,也不是沒有靈魂的認知結(jié)果的堆積,而是直達學生理智和心靈的過程,能夠激起他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深思。
最后,我真心祝愿每一位受教育者在學校這塊肥沃的土壤里,在能夠“保持其健全的大腦和完整的自尊”的學校教育中,使其思考能力得以存活、成長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