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春秋時期,孔子的學生曾參就曰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我們普通人沒有曾參那么高大尚,每日三省內(nèi)容一般是:有錢了嗎?有錢了嗎?有錢了嗎?
好吧......他并不窮,只是演一下
不過最近,有研究說過度自省會導致抑郁,一群早就不愛自省的寶寶開始狂歡了,本來他們也是很難自省的,省來省去都是:“ 老子 我沒問題??!”
但不少通過自省受益的人也坐不住了,自省是好事啊,怎么會抑郁呢?
你的“自省”真的是自省嗎?
自省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的意思。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很多不愉快的事,但人們對不良事件的定義及處理方式各有不同。
下面我們以失戀作為不良事件,為大家展示不同人群的不同看法。
首先恭喜廣大的壹堆飯們,單身無需把這件事列入生活中的不良事件。
不過《回家的誘惑》女主角就沒那么幸運了,她不光失戀還失婚,老公跟閨蜜跑了,自己一下子一無所有,但她并沒有一蹶不振,對自己展開深刻的自我反省,洗心革面從頭開始,并展開復仇,最后把情敵逼出癌癥,自己還獲得了新愛情。
多數(shù)人失戀后不會自省,只會自我打擊:他為什么不愛我了?(此處循環(huán)N遍)是我太丑嗎?是我太胖嗎?是我性格不好嗎?是我(此處自由發(fā)揮)......一有空就把這些內(nèi)容翻出來“回味”一下,但僅限于“回味”,絕對不想辦法解決。有些人哭天抹淚也就算了,有些人直接跑去自殺,經(jīng)常制造些社會新聞。
自殺顯然不是自省,這種只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續(xù)關注自身消極情緒的狀態(tài),在心理學上稱為——反芻思維(rumination)。有部分學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抑郁癥的臨床特征和易感因素。
反芻思維會反復思考很多負面的事情:
生活:為什么我每天都這么累?我是不是得了絕癥?
愛情:他為什么不秒回我的信息?他喜歡別人了?
工作:如果我一直這樣下去,就無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啥?你只有工作?恭喜你!你罹患抑郁癥的風險降低了66.66%。
但中國歷史上很多圣賢都有極強的反芻思維,例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以滅吳(像臥薪嘗膽這種事就足以讓壹讀君抑郁了)。
又有學者把反芻思維分為反省深思和強迫思考兩種:前者是有目的的、向內(nèi)解決認知問題;后者指被動比較當前狀況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間之差距。并指出強迫思考與抑郁癥的增加有關,而反省深思會隨著時間推移,緩解抑郁癥狀。
所以勾踐滅吳后,就算曾經(jīng)的反省深思讓他抑郁過,也會在他取得勝利那一刻煙消云散,勾踐臥薪嘗膽叫自省。相比之下,那些天天沉浸在自己的苦痛中,像祥林嫂那樣的人應該叫“反芻”才是。
所以自省≠反芻思維,過度“反芻”才真的會導致抑郁!
反芻對人類食管不好,反芻思維對心理健康不好
什么人更喜歡反芻思維?
女孩子們注意了,在各項研究中女性的反芻思維占比、得分(有試卷的話)都高于男性。有學者認為這與女性的生理原因、心理動力學、性別角色有關,此外男女對消極情緒的反應方式不同,女性往往會因不開心的事胡思亂想,也就是動用反芻思維,男性卻會因注意力被分散而忘記消極情緒。
另外,女性排解壓力的方式也可能起到反作用,向朋友傾訴煩惱是很多女性常用的解壓手段,但是朋友間這種相互分享負面情緒的過程,可能會讓一些人深陷到負面情緒里,這就變成了——共同反芻。
有很多心理學專家認為,這是導致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反芻思維,甚至導致抑郁癥的原因之一。當然反芻思維并不是婦科病,很多男性也會和她們同病相憐......
雪諾再出來一下
比如歷經(jīng)8年的史詩級爛尾巨制大片《權力的游戲》中,雪諾在看完最后一集劇本后就淚崩了,片子殺青后還去療養(yǎng)中心接受治療。其實,他身邊有很多快樂的事發(fā)生,結婚、成名即使片子殺青他可以休假,也可以像他在劇中的妹妹一樣馬上開始新的工作,結果他就死死盯住“我做了八年的事情走到了盡頭”,并陷入無盡的感傷之中,你這樣讓劇中那些“英年早逝”的其他演員怎么想?
當然陷入負面情緒的演員不只雪諾一人,很多演員都會因過于投入角色,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抑郁,有些人甚至自殺,所以演員是個高危職業(yè)。同樣高危的職業(yè)還包括心理醫(yī)生、警察等頻繁接觸負面事件的人,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會使他們比一般人接觸不良事件的機會更多,如果自身再搭配只看壞處不看好處的認知障礙,就更容易導致反芻思維。
除了上述情況,孤獨感也容易促使人進行不必要的反芻思維,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反芻思維與孤獨感成正相關,即孤獨感越高反芻思維頻率越高,所以那些常常感到孤獨的人要格外小心了。
反芻思維是病,得治
反芻思維首先建立在強大的防患意識上,而防患意識從遠古時期就刻入我們基因里了,例如在野外,如果原始人類把石頭看成獅子,會嚇得腎上腺素飆升,并做好充分的戰(zhàn)或逃準備,但如果他們把獅子看成石頭,那么他們就不會有后代存活,所以這種宛如神經(jīng)病的防患意識,大幅提升了人類在惡劣生活環(huán)境中的存活概率。
現(xiàn)代人受祖先影響,都具備這種防患意識,所以我們的大腦更傾向于察覺威脅,相比正面信息,我們對負面信息反應更敏銳,也更強烈,這是人類大腦的負面傾向。
有負面傾向沒關系,總是有負面傾向就變成反芻思維了,那么我們?nèi)绾我种谱约旱姆雌c思維呢?不妨去學學那些不“反芻”的人。
轉(zhuǎn)移注意力
當你意識到自己進入反芻思維模式時,要馬上停止這種無意義的思考(除非你有越王勾踐的能耐),強制自己去做些有益調(diào)整情緒的事情,很多人在運動后能使自己的情緒達到較好狀態(tài),但每個人調(diào)整情緒的方法不一樣,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就可以在反芻思維出現(xiàn)時有效阻斷它。
轉(zhuǎn)化思維方式
即便是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積極的想法也有助于我們的心理健康,與其讓負面思維在大腦中不停旋轉(zhuǎn),不如把它轉(zhuǎn)化成一個正面的想法,即使擺脫不掉,一個正面的想法至少不會讓你心力交瘁。
拒絕“過敏源”
很多反芻思維可能是同一類型的事件或人員引起的,比如與辦公室里某個頭腦不清醒的同事合作,可能引發(fā)你一系列的不良反應,為了防止此種類型的反芻思維,要避免再次與其合作,也許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
外部“過敏源”一覽
醫(yī)學干預
有時我們出現(xiàn)的負面情緒可能難以自行處理,這就需要專業(yè)的醫(yī)學治療來拯救我們了。
近年來針對反芻思維興起了經(jīng)顱電刺激、經(jīng)顱磁刺激等治療方法,也許能更好地幫助深陷這種思維的人更快更好地擺脫困擾。
在這個多元化的世界里,我們確實沒必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但還是要顧及他人的感受,否則可能會使別人“反芻”。
參考資料
王雨吟, 林錦嬋, 潘俊豪. 個體認知-抑郁模型:自我憐憫、完美主義、反芻思維和抑郁的關系[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5, 23(1):120-123.
劉旺, 田麗麗, 陸紅. 反芻思維反應量表在中國職業(yè)女性群體的初步運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13, 21(1):42-44.
楊營凱, 劉衍玲. 抑郁反芻的認知神經(jīng)機制[J]. 心理科學進展, 2016, 24(7):1042-1049.
張金玲, 鐘耕坤, 曹楓林. 抑郁癥患者反芻思維與執(zhí)行功能的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6, 32(28):2231-2234.
Chen X, Lu B, Yan CG. Reproducibility of R-fMRI metrics 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comparison correction and sample sizes. Hum Brain Mapp. 2018;39(1):300-18. Epub 2017/10/13. doi: 10.1002/hbm.23843. PubMed PMID: 29024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