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歷時53年,
雖然紛爭并峙,
但由于南唐和西蜀相繼設立畫院,
繪畫藝術仍得到了較好發(fā)展。
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
成為人物畫描繪的主題,
在技法風格上工筆設色更加細勁多變,
水墨畫則出現(xiàn)了大寫意畫法。
以董源為開創(chuàng)者的“荊關董巨”四大家出現(xiàn),
成為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
董源和巨然代表江南山水畫派,
長于表現(xiàn)平淡天真江南景色,
體現(xiàn)風雨明晦的變化,
而荊浩和關仝則代表北方山水畫派,
善于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
下面,
跟國畫教程走進“山水四家”,
一起領略他們筆下的祖國大好山河。
董源
董源 (934-約 962年 ),
一作董元,字叔達,
江西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
五代南唐畫家,南派山水畫開山鼻祖,
與李成、范寬史上并稱北宋三大家。
擅畫山水,兼工人物、禽獸。
其山水初師荊浩,筆力沉雄,
后以江南真山實景入畫,不為奇峭之筆。
疏林遠樹,平遠幽深,
皴法狀如麻皮,后人稱為'披麻皴'。
山頭苔點細密,水色江天,云霧顯晦,
峰巒出沒,汀渚溪橋,率多真意。
米芾謂其畫'平淡天真,唐無此品'。
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
《夏山圖》、《溪岸圖》、《平林霽色圖卷》等。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圖卷(滑動查看全卷)
此圖寫江南夏景。
開卷處平沙淺岸,江河橫陳,
小舟往來其間,山巒疊起,
叢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
垂柳成行,岸邊有待渡者,
展現(xiàn)出平遠遼闊的江景。
全卷用披麻皴加墨點表現(xiàn)山巒林木,
畫法與《瀟湘圖》一致,
畫幅高度亦相同,
因而有的鑒賞家認為二者為一卷,
后來被人分割,
中間有缺損,因而不能連貫。
本圖無款印,
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題“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真跡”。
·董源 瀟湘圖卷(滑動查看全卷)
本幅無作者款印,
明朝董其昌得此圖后視為至寶,
并根據(jù)《宣和畫譜》中的記載,
定名為董源《瀟湘圖》,
后入清宮內(nèi)府收藏。
畫面中以水墨間雜淡色,
山巒多運用點子皴法,幾乎不見線條,
以墨點表現(xiàn)遠山的植被,
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質感的山型輪廓。
墨點的疏密濃淡,表現(xiàn)了山石的起伏凹凸。
董源此圖被畫史視為“南派”山水的開山之作。
·錢松喦 延安頌(滑動查看全卷)
此圖以重巒疊岡、沙汀煙樹橫亙畫面,
氣勢遼闊蒼茫。
間有細小的人物、舟橋、茅舍、牛羊出沒隱現(xiàn),
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風光。
草木山石用點簇皴,乾筆、濕筆、破筆濃淡相參,
概括簡練。
如沈括所說“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視則景物粲然”。
與《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
同為傳世名跡,
都屬于董源后期變體之作。
本卷無作者款印,
董其昌根據(jù)《宣和畫譜》的記載
定名為《夏山圖》。
巨然
巨然,生卒年不詳,
鐘陵(今江西南昌)人。
五代南唐畫家,著名僧人。
早年在南京開元寺出家。
南唐降宋后,
隨同后主李煜來到開封,居于開寶寺。
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
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
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
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
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
為董源畫風之嫡傳,并稱董巨,
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fā)展有極大影響。
留有《萬壑松風圖》(宋仿)、
《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巨然 秋山問道圖
《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
畫上主峰居中,
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
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
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
趣味完全不同。
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shù)間,
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
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于蒲團之上,
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
山高密林,寂然無聲。
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yǎng)性的極佳妙境。
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
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
多少體現(xiàn)出秋爽的感覺。
·巨然 溪山蘭若圖 絹本水墨 克利夫蘭美術館藏
·巨然 茂林疊嶂圖
荊浩
荊浩(約850-?),五代后梁畫家。
字浩然,號洪谷子。
山西沁水人,因避戰(zhàn)亂,常年隱居太行山。
擅畫山水,師從張璪,
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氣格,
作畫'有筆有墨,水暈墨章',
勾皴之筆堅凝挺峭,
表現(xiàn)出一種高深回環(huán)、大山堂堂的氣勢,
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
所著《筆法記》為古代山水畫理論的經(jīng)典之作,
提出氣、韻、景、思、筆、墨的繪景'六要'。
現(xiàn)存作品有《匡廬圖》、《雪景山水圖》等。
· 荊浩 匡廬圖 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描繪山石的皴法是從范寬變化而來,
畫家以密如雨點的皴紋,
刻劃巖石粗礪堅硬的質理。
然而,除了點、擢的中鋒用筆外,
還可見到側鋒斜砍的筆法。
這種“小斧劈”皴的使用,
在李唐《萬壑松風圖》可以見到典型的例子,
顯示《匡廬圖》與北宋末宮廷畫院的風格
密切相關。
·荊浩 雪景山水圖(美)納爾遜博物館藏
《雪景山水圖》以立幅構圖,畫重重山巒,
其間有行旅人物點綴,
山形屈曲,設色濃重。
畫法以禿筆細寫,形如古隸,蒼古之甚。
整幅畫面以墨取韻,
以筆取其山水的大體結構得其陽剛之美,
墨渲染見其儀姿得其陰柔之美。
傳聞此畫系自古墓中出土。
傳聞此圖系自古墓中出土,
西方有的美術史家認為是荊浩的作品,
也有人判定是一幅早期山水畫的摹本。
·荊浩 鐘離訪道圖 美國弗利爾博物館藏
此幅為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所藏并于近期對外發(fā)布,
董其昌題跋:“《鐘離訪道圖》,
又有《卸甲圖》。
此荊浩筆也。董其昌題?!?/p>
關仝
關仝(約907-960年間),
長安(今陜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畫家。
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
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
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xiàn)出
關陜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
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
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
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
被稱之為關家山水。
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
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五代后梁 關仝 關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山行旅圖》是關仝的代表作,
畫上峰巒疊嶂、氣勢雄偉,
深谷云林處隱藏古寺,近處則有板橋茅屋,
來往旅客商賈如云,再加雞犬升鳴,
好一幅融融生活圖。
此畫布景兼“高遠”與“平遠”二法,
樹木有枝無干,
用筆簡勁老辣,有粗細斷續(xù)之分,
筆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
此外,
畫家在落墨時漬染生動,墨韻跌宕起伏,
足見關仝山水畫道之精深。
·關仝 秋山晚翠圖 絹本淡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正中畫峭拔的主峰,
山澗叢生寒林秋樹,
澗水懸瀑曲折而下,氣勢壯偉。
畫上無款,
僅邊幅上有明代王鐸題語,指明為“關仝真筆”,
并譽為“結撰深峭,骨蒼力垕,”
“磅礴之氣,行于筆墨外”。
畫上鈐有明紀察司半印及“秘園”、
“乾隆御覽之寶”等收藏印章,
《石渠寶芨初編》著錄。
·關仝 山溪待渡圖 立軸絹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仝代表作品之一,
具有其典型畫風,
先以水墨淡色勾繪圾垅,風阜、巒嶺,
再細染矗立的主峰,直瀉的飛瀑,
山下煙林掩映的古剎柴關,
更增添了畫面的生活意趣,
使整幅畫更加飽滿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