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視頻:即將消失的“鳳鳴街”兩個月前,鳳鳴街還是大連的一條保留比較完整的老街。這條街寬約6米,長約1200米,有近百年的歷史。街兩側原有100余棟建于上世紀20、30、40年代的“和風歐式”建筑,大多是兩層,俗稱“日本房”(見圖①)。小樓造型別致,極少重復,并都配有獨立的院落,具有極高的觀賞、研究和史料價值。
可前兩天我再去看時,鳳鳴街已瘡痍滿目。拆除行動始于去年11月初,目前近一半的建筑已被拆除(見圖②③④)。令人奇怪的是,在2009年10月出版《大連文物要覽》(編者是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中,鳳鳴街近代建筑群已被列入大連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名錄(見圖⑤)。一位居民看到拆房的民工掄起大錘時這樣形容:“砸在我的身上,疼在我的心上!”
建筑師廖原說,鳳鳴街是當年日本普通僑民的居住區(qū),帶有巴洛克式的城市結構、西洋式的建筑、沖水廁所等建筑元素。這些融合了歐式和日式建筑特點的民居,不但在大連已不多見了,就是在日本現(xiàn)在也很難找到。20世紀90年代,大連的姊妹城市北九州市精選了其中的10座房子,并把它們整體移植到了日本。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些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
鳳鳴街上的老建筑年久失修,沒有暖氣(過去許多建筑有獨立的采暖設施,后來廢棄),地下管道老化,一些住在這里的居民要求改善現(xiàn)狀的呼聲也比較高,這是實情。但如果將這里過于擁擠的住戶分流,再將這些老建筑修舊如故,建筑內部進行必要的現(xiàn)代化改造,就既可以留下城市凝固的記憶,又能滿足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
據(jù)市規(guī)劃局介紹,包括鳳鳴街在內的高爾基路沿線地塊,2002年即作為舊城改造項目被列入了土地儲備計劃,2010年開始拆遷(鳳鳴街未被列入保護目錄)。改造后的鳳鳴街一帶將保持原有的建筑體量和風格。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劉長春、郭安娜故居,將原址保留。但一些專家和老街保護志愿者卻認為,對于像鳳鳴街這樣極有保留價值的老街,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進行傷筋動骨的拆除,而是應修舊如故。雖然,大連市這些年來對于老建筑保護也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但把像鳳鳴街這樣的老街、老建筑拆除,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遼寧大連市 商欣(責任編輯:孟德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