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室
骨髓抑制表現(xiàn)為白細胞和血小板的下降。中醫(yī)學并無骨髓抑制病名,但根據(jù)化療后出現(xiàn)的癥狀:面色蒼白,頭暈乏力,腰膝酸軟,嘔吐,納差,多夢失眠,煩躁汗出,發(fā)熱及出血傾向,多將其歸為中醫(yī)學“血虛”“虛勞”等范疇。化療藥可視為藥毒,侵害機體后,可致氣血俱虛、陰陽失和、臟腑虧損、本源受損、血生乏源;或直接傷及骨髓精氣,導致髓虧、腎虛、精耗、本源虧損。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精生髓,髓居骨中化生血液,這是血液生成最主要的來源,故有“血之源頭在乎腎”之說。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生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之一一。《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骨髓堅固,氣血皆從”,說明骨髓對氣血的重要性,是血液生成最主要的來源。腎精充盈,精髓充足,則化血旺盛。因此,認為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病位在骨髓,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多用健脾補腎、益氣生血的中藥來防治血象下降。
常用方劑如下:
1.歸脾湯由白術(shù)10g, 黃芪30g,當歸10g,遠志10g,茯神10g,龍眼肉9g,人參10g,木香6g,酸棗仁l5g,甘草6g, 生姜8g,大棗6枚組成,《續(xù)名醫(yī)類案》云:“歸脾湯兼補心脾,而意專治脾,觀其于甘溫補養(yǎng)藥中加木香醒脾行氣可見矣。龍眼、遠志雖曰補火,實以培土,蓋欲使心火下通脾土,而脾益治,五勝受氣以其所生也,故日歸牌?!痹摲窖a中有行,圓融靈動,補脾而兼顧五臟,補中而惠及營衛(wèi);氣血雙補,精神同養(yǎng),實乃健脾補中、調(diào)養(yǎng)強健的良方。腫瘤因病灶以及手術(shù)、放療、化療等損傷氣血,導致心脾兩虛,氣血不足者甚多,與歸脾湯證頗為合拍。
2.當歸補血湯 生黃芪30g, 當歸6g。此方由李東垣首創(chuàng),出自《內(nèi)外傷辨感論)。重用黃芪,一是補氣而專固肌表,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急固”;二是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故用黃芪大補脾肺之氣,以資化源,使氣旺血生。少量當歸養(yǎng)血和營。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當歸補血湯可提高免疫系統(tǒng)功效,而黃芪和當歸這兩種成分可以促進細胞再生,所以可使臟器得到保護,因而能避免有毒物質(zhì)帶來的不良反應。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方中當歸補血湯對由化療引起來的血象降低效果較佳。
3.加味升血湯(二黃雞枸菟)此為孫桂芝教授治療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的經(jīng)驗方。其藥物組成為:生黃芪30g,黃精15g,雞血藤l5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其中生黃芪補氣健脾,黃精健脾扶中,枸杞子、菟絲子補腎,腎充以生髓,雞血藤以補血。組方精簡而寓意深刻,臨床對因化療引起的骨髓抑制、血小板降低等癥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多年臨床實踐證明效果顯著。
4.雙石湯此方由石解15g,石韋15g,茜草I5g,大棗3枚四味藥組成。石斛滋陰清熱,涼血止血;石韋除體內(nèi)多余的留飲:茜草活血祛瘀、涼血止血、預防因凝血功能不足所引起的出血;此外,茜草還可促進新血形成:大棗補中益氣,滋養(yǎng)氣血生化的源泉。臨床上用于治療血小板抑制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臨床常用健脾的中藥主要有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太子參、雞內(nèi)金、妙谷芽等,補腎的中藥主要有熟地黃、當歸、枸杞子、女貞子、補骨脂、骨碎補,龜甲、鹿角膠、鹿茸、菟絲子等,配合養(yǎng)血、養(yǎng)陰的中藥如黃精、雞血藤、阿膠、麥冬等,健脾補腎,配合養(yǎng)陰補血、治療化療后骨髓抑制效果顯著,不良反應輕微。然本人才識尚淺,待長期跟師總結(jié)后,才可了解蔣師用藥經(jīng)驗及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