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古文修養(yǎng)的途徑只有一個,那就是多讀古文書籍。
可能馬上會有人列舉出讀三字經啊,弟子規(guī)啊,這些蒙學。此類的一些書籍,確實淺顯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可是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就是大家有沒有發(fā)現這些經典的傳承一路下來越來越傾向于簡單化。
有人曾向我提出一個問題,是孔子那個時候他學的教材是什么?
我們梳理了一下。在儒家的范疇之內,易經是肯定要學的。詩經也是必須要學的,孔子很重視。但我們現在看到的詩經是經過孔子的刪剪而后形成的305篇。這個還不能混為一談。
尚書的成書也是非常早??鬃拥娜寮覍W派也必須會學習。
再往后延伸,有了13經的說法,諸子百家的學問點擊,也常常被人們拿做教材。
到了南宋的朱熹就有了四書五經。
幾千年的文化發(fā)展下來,不斷的有經典產生。比如說啊,昭明文選。唐宋八大家文集。以及各個流派所注重的一些書籍。
可是現在人們一說起加強古文的修養(yǎng),必須說的就是三字經啊,弟子規(guī)呀,千字文啊這些。
我想說的是,這些與其說是經典,不如說是經典的皮毛中的皮毛。
由其弟子規(guī),現在人們很重視,但是僅僅根據論語中的一句話就延伸出的一部弟子規(guī),它與論語本身的差距是無法跨越的。
所以我建議大家,我想加強古文修養(yǎng),就必須從最經典的古文讀起。儒家的四書五經是必須要讀的。易經中的系辭傳是由孔子本人撰寫,它的價值更高。是因為屬于易經的部分,便被很多人當作玄而又玄的東西,被故意的擱置了。這是對經典古文的蔑視,是不可取的。
首先是要培養(yǎng)語感。我們現代人對于古文的學習基礎比較差,朗讀起來覺得非常拗口,首先需要我們大量的誦讀,不摻雜任何解釋的誦讀,我們把它叫做素讀。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是有道理的。任何經典,如果能夠貫通讀一百遍,你就能夠經史相參,經經相參,到哪兒都會信口拈來。
其次是解經。許多人皓首窮經,雖然大多數人做不到這一點,但是也有人出版了一些速讀法,快速的閱讀一些經典文本,也可以坐到大觀上的了解。
作為一般人對經典的理解,不需要像專業(yè)人士那樣做到一個字一個字的探究。我們只要掌握它的精髓即可。
第三方面就是運用。閱讀經典最大的好處是提升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
無論我們從事什么行業(yè),都與閱讀經典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閱讀經典卻可以提升我們的人性質量。
正如孔子所說的:50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錢穆先生也說,讀論語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做人。
最后說一點,讀經典的功利心不能太強。不是說讀了經典就一定會讓你發(fā)財,腰纏萬貫,讓你升官。
讀經典是為了提升你的人性品質,讓你的人生增值。
所以經典就像是大森林一樣,給我們涵養(yǎng)人性。
希望大家都能夠從我們古代的經典文化中獲取營養(yǎng),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