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介,想來是大多數(shù)人向來不是很喜歡的。根據(jù)消費者協(xié)會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每年消費者投訴最多的幾個行業(yè)之一便有咨詢中介業(yè)。每年的數(shù)據(jù)清清楚楚擺在那里,讓我們如何能對這些中介產生好感?這里,中介主要指的經常在報紙廣告欄里經??吹降哪切湍夥康?、找工作的、留學的、找對象的那些中介公司。當然,也有非常講信用的中介,比如銀行。銀行屬于間接金融機構(跟證券市場這種直接金融機構明顯相區(qū)別),顯然是中介的范疇。銀行主要從事吸收存款、發(fā)放貸款,也就是說,銀行把錢從儲戶手里中介到了貸款者那里,存貸款利差就是中介費。雖然社會中存在很多類似銀行這樣非常守信用的中介機構,但仍然改變不了大多數(shù)人對中介的看法。我也屬于對中介非常反感的人之一。
隨著經濟學知識的積累,讓我對中介的反感更是上升到了理論的層面。按照經濟學的原理,中介產生于信息不對稱。在市場交易過程中,交易雙方既可以選擇直接交易方式,也可以選擇通過中介獲得產品的質量、要素的價格以及交易對方的信用記錄等,進行間接交易。但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進行交易,都會產生一定的交易費用和交易成本。在過去信息不發(fā)達的社會,由于信息嚴重不對稱,中介交易的交易費用較低,直接交易的市場搜尋費用太高,所以中介的地位很重要。但進入信息社會,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大大降低,社會將不太依賴于中介。比如不發(fā)達國家,銀行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但在發(fā)達國家,直接融資逐漸取代了銀行作為中介的間接融資,占據(jù)了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發(fā)行債券、股票日益成為社會融資的主要渠道。如1996年,美國、歐盟等國家證券在金融資產中的比重占到65%,證券市值占GDP的比例美國為244%、德國為133%、印度為94.4%?;ヂ?lián)網的興起,更使得人們的許多經濟活動不再需要中介的作用,客戶和客戶之間就可以直接達成交易。面對直接交易的低廉的交易費用,中介為了獲取利潤,必然采取各種卑鄙的手段,所以無怪乎咨詢中介業(yè)成了受消費者投訴最多的行業(yè)之一。記得80年代以前,談戀愛大多要靠媒人介紹。后來,出現(xiàn)了婚姻介紹所,專事給人介紹對象。但現(xiàn)在,我想大多數(shù)人談戀愛顯然不再依靠人介紹,而靠自己去認識了對方了。這個現(xiàn)象,也可以用提到的經濟學原理加以解說。
說了這么多的廢話,我只是想提一點,那就是我很反感各類中介,自己更是討厭當中介。請不要再拿中介的話題來滋擾我了,我不甚其煩痛苦不堪!聲明:我從此拒絕此類話題!中介是我最討厭的職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