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記中華七月燒紙錢民俗


/01一線

  

  農(nóng)歷七月十五,與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三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祭祖大節(jié),也是流行于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道教徒則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jié)。傳說中,七月十四是地獄鬼門大開的日子,是游蕩人間的鬼魂回歸地府的最后限期。于是,古人就在七月十五為鬼魂安排了一個節(jié)日。這天,家家戶戶都擺開供品祭祀祖先,也供奉周圍游蕩的無主孤魂、無墳野鬼,送東西給它們吃,燒紙錢給它們用,讓它們過一個“鬼的狂歡節(jié)”,然后高興、順利地回歸地府,各安其位。為鬼魂也設(shè)置一個節(jié)日,可見古人用心良苦,澤及孤骨。

  中元節(jié)的來歷與道教有關(guān)。道家有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對應(yīng)中國歲時節(jié)令所謂“三元”,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唐代時,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各地奉祀三官大帝的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慶賀活動,所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上元節(jié)”。農(nóng)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下元節(jié),亦稱“下元日”、“下元”。中元節(jié),定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jié)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jié)。農(nóng)歷七月,中國習俗上稱它為鬼月,謂此月鬼門關(guān)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游人間。七月十四,是鬼月中陰氣最重的一天。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停留于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百鬼從奈何橋上過來,冥司點起大紅燈籠引領(lǐng)他們,朝著闊別已久的陽界浩浩蕩蕩而來。所以這一夜,不宜外出。

  南方人習慣在七月半,傳統(tǒng)習俗稱之為“鬼節(jié)”的這個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期間,用燒紙錢來紀念“故去”的親人。農(nóng)歷七月十五前三后四,當然,最好選十一至十四日子,給故去的親人們上供,燒點兒紙錢,讓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不缺錢花。蹲著燒紙線的時候,可以想起他們一生中平凡或不平凡的故事。

  我的家鄉(xiāng)永和,人們也有利用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又稱“七月半”期間,給故去的長輩及親人們燒紙錢的習俗。紙錢就是從市場上按斤稱來的草紙,都是已經(jīng)鑿好孔的冥幣,就是將十多頁草紙包成一小捆,外包白紙,做成“包袱”,人們便稱燒紙為“燒包袱”。我家從母親生前的習慣,一般會選在七月二十前的某個星期六或星期天進行,工作和生活在城里的與鄉(xiāng)下老家的親人們相約,共同完成這項祭祀活動。

  七月“燒包袱”的習俗由來已久,我們從小生長在鄉(xiāng)下,所以就有過這些經(jīng)歷。父親是解放初期的老黨員,自然總是認定這是迷信的東西,因而從來不參加家庭的祭祀活動。小時候,我們總是由母親領(lǐng)著,慢慢就把這個活動變成了習慣。我們都懂得“百善孝為先”,“祭而豐不如養(yǎng)而薄”的道理,長大了才看出來這“做給活人看”背后的真正意義。

  原來燒紙這項祭祀活動也是很有趣味的。一來懷念故去的親人,給自己心靈一種安定;二來親人們相聚在一起,話話家常,吃個大團圓飯,增強家庭團結(jié)和諧。對于我們上班族,還可以回歸鄉(xiāng)下童年生長的自然環(huán)境,放松心情,舒展筋骨,而對于小孩來說,也讓他們增加對家鄉(xiāng)的認識認同,這豈不是美事。

  記得三十多年前,都是自己家鑿錢,將那十多張草紙摞好,左手持一種形似寺廟掛鐘掛腳樣的小鐵器,放到紙上,右手拿起捶子砸下去,草紙上便出現(xiàn)銅錢大小的印記。最后,草紙上整齊地密密排著銅錢,冥幣便制好了?,F(xiàn)在,似乎是機器鑿眼,人們也都愿意買現(xiàn)成的,也許更有那些已經(jīng)用白紙包好的,拿回家就可以寫了。包上寫字,有點像是從陽間向陰間寄信。記得上初中后,家中大人就讓我來“寫包袱”了,寫的什么字,大致還記得一些。小包背面白紙的接口處,寫上一個大大的“封”字,小包正面均豎寫,右上角是“吉日奉上”,中間字略大,給男性的是“故祖考某公某某老大人受用”,給女性的是“故祖妣某母某氏老孺人受用”,給合葬的就寫上“故祖考某公某某妣某氏老大孺人受用”左下角落款的就是孝子賢孫們的名字,均為家中男丁,可寫女婿名而不可寫女兒名。寫的章法自然要符合皇道。在我家,冥幣的“受用者”有父親的祖父、祖母,我的祖父、祖母及我的父母親。由于母親在娘家是根獨苗,故母親那邊的長輩也由我們?nèi)ヘ撠煙堝X。包袱寫好了,就是祭祀。早上,買來肉,做出幾個菜,擺在堂屋里,裝上香,約摸半天功夫。到黃昏時,就將紙包運到家門口附近的溝渠邊,抱來干稻草鋪好,又將紙包按一定秩序擺好,大家圍在一起燒紙錢。最后拿來一點零散紙錢,零星散紙是給孤魂野鬼的,因怕那些沒有人給燒紙的鬼來搶,也給他們燒些散錢。我覺得這一點真有人情味。點燃稻草和散紙,帶火的一團煙霧在黃昏的淡煙中出現(xiàn),時而變大,時而變小,最后消失,便完成了生者對死者的紀念儀式。

  現(xiàn)在城里也有了這種風俗。我作為中華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從前只知道這個習俗,也奉行參與做過這種事,卻一直不明白這個習俗是什么來歷。

  讀《封氏聞見記》之四十“紙錢”,說到這一風俗的起源,覺得有趣,摘抄于此:今代送葬為鑿紙錢,積錢為山,盛加雕飾,舁以引柩。

  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后代既寶錢貨,遂以錢送死。《漢書》稱:“盜發(fā)孝文園瘞錢”,是也。率易從簡,更用紙錢。紙乃后漢蔡倫所造,其紙錢魏、晉以來始有其事。今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

  凡鬼神之物,取其象似,亦猶涂車芻靈之類。古埋帛,今紙錢則皆燒之,所以示不知神之所為也。涂車,也就是將泥做的車涂彩后當成金玉,芻靈,就是茅草扎成的人馬,這些東西都是送葬之物?,F(xiàn)代送葬品似乎都由紙或木或竹做成,當然也彩繪,做得很漂亮。據(jù)說,其中不但有香車寶馬,還有二奶。這著實讓人對人類文明的進化方向摸不著頭腦。

  更有趣的是傳說每年鬼節(jié)期間陰氣最盛,鬼門關(guān)的大門將為陽間敞開。如果在鬼節(jié)當晚半夜兩點半準時在家門口擺放火盆,對著火盆在家中四周擺放十二面鏡子,一直燒紙錢到半夜三點。在三點整時前3分鐘,用清水洗眼三次就能真正地看見冥界之門了!

  清明之日也有燒紙錢的記載。《紅樓夢》第五十八回中,學戲出身的丫環(huán)藕官趁著清明之日,偷偷地躲在假山后面燒紙錢,差點兒惹出一場皮肉之禍,幸虧賈寶玉替她出面遮掩。事后寶玉向芳官打聽,才知“她祭的就是死了的藥官兒”,不覺又喜又悲,又稱奇道絕,且拉著芳官道:“既如此說,我有一句話囑咐你,須待你告訴她:以后斷不可燒紙,原是后人的異端,不是孔子的遺訓。逢時按節(jié),只備一爐香,一心虔誠,就能感應(yīng)了。”

  人民文學版的《紅樓夢》上,沒有“孔子遺訓”云云,似乎這話也不該出自討厭讀經(jīng)的寶玉之口。不過搜檢“三禮”及諸家注疏,確實沒有燒紙的記載,而這種迄今仍盛行于民間的風俗究竟是誰發(fā)明的,以及它的發(fā)明原因是什么,在文獻記載與民間傳說中,卻是一個歧異互出的問題。

  浙江地區(qū)有一則《冥鏹的來歷》的傳說,稱紙錢是明太祖朱元璋發(fā)明的。原來當?shù)厝思叶及炎嫦褥`牌供奉在正屋高處的方形匣子內(nèi),稱為“神堂”。每次祭祀后,都要丟些碎銀子進去,供祖先在陰間享用。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反元,因缺乏軍資,就把百姓家神堂內(nèi)的銀子全部“借”來以充軍餉,講定日后歸還。及朱元璋做皇帝后,既不便賴帳,又不肯掏錢,于是造了大批錫箔,說明這是陰間使用的“冥鏹”,以此抵債。從此以后,百姓奠祭祖先時,紙錢成了真錢的替代物了。這個傳說雖然不合符史實,但有人認為它至少能夠說明紙錢發(fā)明的原因。

  宋王應(yīng)麟《困學紀聞》稱,“歐陽子謂五代禮壞,寒食祭而焚紙錢。案紙錢始于開元二十六年,王玙為祠祭使,祈禱或焚紙錢,類巫覡,非自五代始也”。這就是說,紙錢始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發(fā)明者是唐玄宗時的王玙。這種時間、人物都言之鑿鑿的說法,曾為宋明時代的考據(jù)家多次引證。但核對史傳,未必如此。查王玙其人,出身宦家,少攻禮學,因玄宗崇信神道,便搞了一套祠祭鬼神的儀注獻上,因而被擢為祠祭使,專門主持這方面的活動。王應(yīng)麟稱王玙始用紙錢的依據(jù),見《舊唐書?王玙傳》:“開元末……,()遷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專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禱,或焚紙錢,禱祈福佑?!钡缎绿茣?王玙傳》是這樣記述的:“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后世里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至是玙乃用之?!庇纱丝梢娫凇皾h以來”到開元二十六年以前這一段時間內(nèi),民間已有用紙錢祭祀鬼神的風俗,王玙僅是把這種風俗編入官方儀典而已。當然,這種紙錢是否用于祭祀,可能是個疑問,但也可能燒紙錢正是從王玙開始的。在張籍、白居易等中唐時代人的詩文中,已有寒食日和紙錢的描述,民間出現(xiàn)的這種風俗事尾或許正與政府的帶頭有關(guān)。

  清朝學者趙翼認為紙錢源起魏晉時代,其依據(jù)有三條:第一,《法苑珠林》稱“紙錢起于殷長史”(或指東晉殷浩——編者注);第二,洪慶善《杜詩辨證》則稱紙錢起于南朝齊東昏侯蕭寶卷。此人好鬼神之術(shù),但又舍不得依古禮用束帛祭祀,便剪紙為錢替代;第三,《封氏見聞錄》稱“紙錢魏、晉以來已有之,今自王公至士庶無不用之”。該書作者封演是唐德宗時人,距六朝未遠,所見所聞當有所據(jù),故紙錢起于魏晉似應(yīng)無疑問的。近人黃石也贊同此說,并認為殷長史和蕭寶卷是最先采用這種俚俗的兩位顯要人物。

  還有一說稱紙錢始于東漢。據(jù)說蔡倫先用硬頭簧竹子浸泡成漿,以麻布牽伸,做成草紙,大受歡迎。后來又改用水竹做原料,造出來的紙色澤雪白,結(jié)果草紙積壓起來了。蔡倫的合伙人鄧統(tǒng)出了個主意,請蔡倫裝死躺進棺材,他本人燒草紙哭奠,吸引眾人前來觀看。最后蔡倫“活”轉(zhuǎn)過來,說是在陰司地府里以草紙當錢,買通鬼卒,遂被放回“陽間”云云。

  民間故事當然不能視作信史。但有人指出,《漢書?張湯傳》有“會人有盜發(fā)孝文園瘞錢”的記載,這一類用于陰間的“冥幣”,可能是“陽世”流通的銅錢,也可能以布帛、陶土寓形,所以在造紙技術(shù)獲得發(fā)展的東漢,紙錢的出現(xiàn)也未必不可能,宋高承《事物紀原》附注云“漢葬者有紙寓錢,謂昏晚埋錢于壙中,為死者之用”;《愛日齋叢鈔》謂“喪祭之焚紙錢,起于漢之瘞錢”,都是徑指紙錢為漢已有之,就情理而言似不為謬論。

  上述諸說雖有時代和人物的差異,但都認為紙錢的原型當是隨死者埋入墓中的實用錢幣及用于祭祀的布帛之類;至于紙錢取代實錢的原因,各家高見,大體可歸為以下幾說:一,祭祀儀式的演進。最初的祭祀都用實物,后來逐漸演變?yōu)樾嗡频奶撐?,如陶俑陪葬取代活人殉葬,泥木車馬取代真車真馬,紙錢的產(chǎn)生也是如此。二,隨著祭祀活動愈益繁復(fù),當事人錢不敷用,于是用紙錢替代實錢,逐漸蔚成風氣。三,實錢陪葬易啟無賴覬覦,成為誘發(fā)盜墓的主要原因,以紙代錢,反而能為死者避禍。此外,民間傳說中蔡倫為推銷劣紙而倡導以紙代錢,勉強也可算是一說。還有人認為,從實錢實物陪葬祭祀到紙質(zhì)冥幣的出現(xiàn),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其間融吸了眾多無名氏的“智慧”,糅合了多種因素。因而燒紙線的習俗究竟起于何時,它的原因又是什么,或許將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謎。

  如此說來,農(nóng)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jié),這個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為亡故先輩們大燒紙錢的日子,民俗底蘊很深,遠遠超出了現(xiàn)在人們的想象。進入信息網(wǎng)絡(luò)時代,將來還會有更多的深遠意義。如今“燒包袱”的習俗有詩印證:孝順兒女返故園,七月十五祭祖先;買得冥國錢無數(shù),人間土?;饹_天。

  今天,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我家兄弟姐姐六個家庭相聚一起,沿用七月燒包袱習俗,緬懷父親母親和故去的先輩們!為七月十五燒紙習俗探究作此記。

  

(2010.8.24于廬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紙錢·喪葬/風俗辭典|風俗,民俗,辭典
清明節(jié)要燒什么“紙錢”祭奠先人才能收到?
中元節(jié) | “齋孤”
文竹||祭祀文化說燒紙
人死后為何要燒紙?流傳幾千年的習俗,難道僅僅只是迷信?
寒衣節(jié)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