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與會學者表示,這個問題在本質上涉及思想、社會、文化、地理特征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社會、文化的差異。
“中國的儒家、道家等90%以上的哲學思想更關注內在自我、修身養(yǎng)性、照料家人以及維持各類關系,而非探索外部世界。同時,中國的教育更傾向于讓人記住經典內容,而非思考、批評或者解釋它們,因此沒有激起人們的好奇心。”曾在奧地利聯(lián)邦勞動、衛(wèi)生和社會事務部工作過的Schmatzberger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這些思想和做法數(shù)千年來一直延續(xù)著,即使王朝更迭也幾乎沒有改變?!?/span>
而另一方面,歐洲盡管經歷了宗教統(tǒng)治的黑暗時期,但哲學思想?yún)s從聚焦“天文”轉變到了聚焦“地球”,轉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認識。
同時,Schmatzberger表示,正如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所說,西方國家從15世紀之后開始主導世界,是因為歐洲各國相互競爭、彼此征服,從而大力發(fā)展武器、建造船只大炮以及進行各種發(fā)明,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強大。
而中國雖然經歷王朝變換,但實際上更加統(tǒng)一。
對此,天津大學哲學教授郭元林認為,實用主義也阻礙了科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他表示,中國古代獨立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了農業(yè)、醫(yī)學和天文學等應用科學以及以“四大發(fā)明”為代表的技術,但卻忽視了純科學。
到了近代,中國學習和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目的也是作為一種讓國家富強的實用工具。
當前,盡管中國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對科學實用性的觀點一直沒有變。
“在中國,科學實用性的觀點根植于政治之中。自秦朝以來,科學就是政治的'服侍者’,是政治在主導科學并決定它的地位和作用??茖W需要服務政治,滿足其即時需求?!惫终f,“這阻礙了科學,特別是純科學的發(fā)展。如果沒有純科學,中國將不能成為科技強國。因此,我們應該改變科學實用主義的思想?!?/span>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實際上,德國在歷史上的發(fā)展也曾落后于英國與法國,但它在“一戰(zhàn)”前卻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國家變得強大。而且經過“一戰(zhàn)”的破壞之后仍能快速崛起。
對于這背后的原因,比勒費爾德大學教授Martin Carrier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德國到19世紀后半葉競爭力依然在增強,盡管德國化學工業(yè)和電力工程的興起對此作出了貢獻,但這更多是因為研究、教育和技術發(fā)展的共同作用。
“德國著名教育改革者威廉·馮·洪堡提出了通過研究開展教育的思想,并強調科學研究的自由性。這意味著給學生上課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教學大綱;與此相對,學生和教授應該相互平等地一起作研究?!盋arrier說。
同時,科學研究的自由刺激了新思想的出現(xiàn),而新思想要花費很長時間才會進入正式的教學大綱,因此調整部分內容更有利于創(chuàng)新。
“科學技術既有歷史背景,還有文化背景。世界上的科學概念總是根植于特殊的文化、哲學和社會經濟背景中。同樣,技術發(fā)明和方法的形成也受到精神信仰以及社會價值觀或政治框架的影響。”此次會議組織者、中科院自然科學史所研究員方在慶說,跨文化交流有助于促進對彼此系統(tǒng)的了解,為卓有成效的合作鋪平道路。
方在慶舉例說,17世紀的德國博學者和哲學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茲就對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有著濃厚興趣。他在1697年出版的《中國近事》中概述了知識文化交流的概念。
“根據(jù)萊布尼茲的說法,人們應該期待彼此之間真正的新事物,即自己的科學或文化中所缺乏的東西。兩國之間的文化差距越大,發(fā)現(xiàn)新事物的可能性就越大。”方在慶表示,萊布尼茲觀點中最重要的一點是,這種跨文化相遇是平等伙伴之間的交流。
在此次跨文化學術交流中,研討會邀請了來自中國、德國、奧地利、意大利等國的20余位學者參會,除了回顧中歐科學史之外,與會專家還就人工智能的價值映射與倫理問題、核安全爭議的背后以及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社會責任本質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作為中德科技合作成果之一,研討會上還舉行了《科學家傳記系列》新書發(fā)布會,發(fā)布了方在慶、何鈞等人的兩本德國科學家傳記譯作《阿諾爾德·索末菲傳》和《維爾納·海森伯傳》。
發(fā)布會上,中德科學家還圍繞“從索末菲到海森伯看德國科學家文化自覺和科技崛起”的主題作討論。
方在慶說,萊布尼茲在17世紀末追求的目標在今天仍然有效?!耙驗槲覀內匀恍枰θダ斫夂头g各種不同起源的文化,從而實現(xiàn)一個特定的目標,即珍視各自文化的多樣性和智慧的豐富性。我們的共同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將有助于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共同應對這個時代的科技挑戰(zhàn)。”
《中國科學報》 (2018-09-18 第2版 國際,原題《是什么阻礙了科學的步伐 中德科技哲學研討會聚焦以交流促合作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