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客家山歌起源
李樹林
摘要: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歌之一。它是由中原移民南遷時帶到客地并與原住民山歌音樂融合雜交而成的。
首先,客家民系與客家山歌屬于主從關系。了解客家民系的源流,才能把握客家山歌的起源、形成與流變。
其次, 從客家話與中原古音的關系上認識客家山歌的起源。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來唱的,而大量的例子說明客家方言與中原古音有著密切的關系。
再次,從客家山歌與中原古代民歌、唐代竹枝詞在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風格比較中來認識客家山歌的起源。詩經中的“十五國風”和“樂府民歌”以及唐詩中的竹枝詞,在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風格上,與客家山歌基本上是一致的。
最后,從畬族民歌與客家山歌比較中認識客家山歌的起源??图疑礁璧男问脚c發(fā)展與中原移民是同步開展的??图疑礁枰环矫媾c移民的源頭中原地區(qū)的民歌有縱向淵源關系;另一方面又與客家新居地原住民畬族民歌有橫向交融關系。因此,在客家山歌中既能看到中原地區(qū)民歌的影子,又能找到原住民畬族民歌的因素。
結語: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文化的產物,客家山歌起源于中原古代民歌。
關鍵詞:客家山歌 移民 中原 古代民歌
前言
客家山歌是中華民族民歌之一,她產生于勞動人民的社會實踐,是一種最能反映客家特色文化的標志。關于客家山歌的起源問題,社會上學術界歷來就有“中原說”、 “土著說”和“漢土融合說”等多種說法,弄清客家山歌的“源”與“流”,研究與探索客家山歌的真正起源,對于發(fā)展客家山歌,弘揚客家優(yōu)秀文化,都有其重要的價值及現(xiàn)實意義。
一
客家山歌根植于客家民眾之中,客家民系與客家山歌屬于主從關系。因此,了解客家民系的源流,才能把握客家山歌的起源、形成及流變??图胰耸菨h民族獨特而穩(wěn)定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漢族人。中原,它包括現(xiàn)在河南省全部以及魯、冀、晉、陜、隴、皖等省部分地區(qū),地處黃河流域的中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fā)祥地??图蚁让褡灾性线w的歷史原因,遷徙過程、移民規(guī)模、人口分布、轉遷途徑、客家人由原鄉(xiāng)向外移民的歷史階段及全球化過程等問題,許多專家學者都曾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深入的探討,雖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及爭論,但大多數人都認為,客家人始自我國中原一帶南遷次于江淮,然后經過長江水系進入閩、粵、贛三省邊區(qū),形成客家。在客家各姓氏的族譜中,幾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遷抵閩西的先祖尊為南方始祖,把閩西作為客家先民在文化里程中告別中原的終點和成為客家的起點。例如:《廣東五華錫坑李氏源流志》一書的序中記載道:“李之為姓,始于皋陶,繼出老聃,其后趙有李牧,漢有李廣……溯太祖炳公,封邑隴西,高祖淵公,太宗世民……至唐始稱盛矣。唐衰則子孫流亡,遂散住于秦晉楚猗豫吳越閩蜀之間,我祖奇公,被難于傾覆流離之際,脫身于金戈鐵馬之余,始浙江,繼南京,后遷汀州,建業(yè)于寧化縣,筑室于石壁村……祖火德公,因亂而遷居上杭縣勝里官田村,創(chuàng)業(yè)于風浪岡,然子孫眾多,或為官游或為商出,則有去閩而就粵者,或嘉應州,潮州,惠州,廣州,南雄,肇慶,各府州縣,迄今五百有余年,族于此而極盛矣。”此外,梅縣《丘氏族譜》、嘉應《劉氏族譜》、興寧《廖氏族譜》、平遠《姚氏族譜》都記述了唐宋時期經過寧化石壁的遷徙歷史。這也說明客家民系在這一時期已經形成。筆者贊同大學者
綜觀客家民系形成的遷徙史,充分證明一點;即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山歌的起源也在中原。如果沒有中原移民的南遷,就不可能有別具一格的客家山歌,而這種移民的音樂文化,它是由中原移民南遷時帶到客地的音樂與當地原住民音樂融合雜交而成的,從這個角度說,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的文化產物。
二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來唱的歌,而大量的例子說明客方言與中原古音有著淵源的關系。今天客家人分布在全國各地及世界許多國家,但講客家話是一個共同點,而客家話與古漢語很相似。從客家話發(fā)音和用韻看,至今還保存了古漢語的特點,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之分。如:“飛”讀成“卑”,“分”讀成“奔”。音韻大師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說:“廣東稱客籍,以嘉應諸縣為宗,大抵本之很南,其聲音亦與嶺北相似。”又在《新方言·嶺外三州語》中寫道:“廣東惠、嘉應二州,潮之大埔、豐順,其民自東晉末逾嶺,宅于海擯,言語敦古……余嘗問其邦人,雅訓舊音,往往而在。”我們還可以從客家話與中原古漢語對比中感受二者的同一性。
客家話 | 古漢語 |
吾 | 我 |
汝 | 你 |
厥 | 他 |
日頭 | 日 |
天弓 | 虹 |
火蛇 | 閃電 |
粥 | 稀飯 |
靚 | 漂亮 |
肥 | 胖 |
索 | 繩子 |
斫蔗 | 砍甘蔗 |
落水 | 下雨 |
好矣 | 好了 |
后尾 | 后面 |
做脈計 | 做甚么 |
三
我們還可以從客家山歌與中原古代民歌、唐代竹枝詞在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及修辭風格比較中來探索客家山歌的起源。大量的例子表明,中原古代民歌中的詩經 “十五國風”和“樂府民歌”以及唐詩中的竹枝詞,在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修辭風格上,與客家山歌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客家山歌:
入山看見藤纏樹,出山看見樹纏藤,
樹死藤生纏到死,樹生藤死死也纏。
哥摸狗來死哥摸,唔吠賊古吠親哥,
同涯親哥吠呀走,一杓沸水死過多。
從上面二首客家山歌看,可以概況出三點:第一,表現(xiàn)形式上是每首山歌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押韻;第二,使用了雙關,比喻的手法;語言通俗,瑯瑯上口;第三,描寫男女之間愛情,在客家山歌中,情歌占了極大比重,我們再看[詩經.衛(wèi)風.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匪報也,永為好也。
意思是:你送給我木瓜,我回贈你玉佩,這不是物質的報答,是為了結永久的情誼.上述例子用了比喻來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情。
又比如[詩經.邶風.靜女]:
靜女其姝,于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蜘躕。
意思是:美麗的姑娘啊,約好在城墻角等我,我來了你又故意躲藏,害得我搔頭徘徊難過.這是民歌的“賦”體,它直抒胸臆,語言直白通俗,這與客家山歌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一致的。
又例如[詩經.周南.關睢]:
關關睢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意思是:一對對啾啾叫著的睢鳩,活躍在河上的沙洲,好象那幽嫻美麗的姑娘,引起年輕小伙子的追求.這又是一首描寫男女之情的民歌,表現(xiàn)手法上用了“比興”,借物托起,觸景生情,先言他物,然后引起所詠之物.這一手法在客家山歌中也是常見的。例如:
麻竹搭橋兩頭空,兩人相好莫露風。
燕子銜泥嘴愛穩(wěn),蜘蛛牽絲在肚中。
因該指出,在實踐中“賦”、“比”、“興”。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這里僅是為了舉例說明。又比如《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樂土樂土,愛得我所。
它的意思是: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食我的米谷。多年侍弄養(yǎng)肥了你,你卻對我一點也不憐惜照顧。我發(fā)誓要離開你,到那愉快的樂土。樂土啊樂土,哪里才能得到我們安居的處所?!這首詩“賦”、“比”、“興” 兼而有之,又是“迭句體”。當然,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我們再比較客家山歌:
日頭一出照四方,唐山隔番路頭長 ,
鴛鴦枕上矛雙對,日里掛念夜思量。
鴨子細細敢落塘,鯉魚細細敢漂江 ,
蜜蜂細細戀花樹,妹子細細戀情郎。
從上可見,客家山歌與《詩經》、“十五國風”在修辭手法、藝術風格上基本一致,不同的地方 在于這些流傳在中原地區(qū)的古代民歌是用文言古語,而客家山歌是用白話俗語;前者多為四言體,后者多為七言體。
但是,我們必須用發(fā)展的觀點和運動的觀點去考察去研究客家山歌的起源,在探索其起源之時必須考察其發(fā)展和變化。
唐代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高峰時期,七言體民歌“竹枝詞”逐漸盛行,比如劉禹錫的竹枝詞: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上述竹枝詞七言體民歌在晚唐時期在中原漢民中已很流行,隨客家先民第二次大遷徙,把中原這一體裁的民歌帶到南方來也是很自然的事。晚清時期,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黃遵憲是梅縣人,他很注意收集當地客家山歌并加以創(chuàng)新,在他的《人境廬詩草》中就有山歌九首,如:
買梨莫買蜂咬梨,心中有病矛人知。
因為分離故親切,誰知親切轉傷離。
催人出門雞亂啼,送人出門水東西。
挽水西流想矛法,從今唔養(yǎng)五更雞。
這些山歌的韻律與聲調,雙關及直抒胸臆的表現(xiàn)手法,七言體形式等和唐詩、竹枝詞民歌都極為相似,和傳統(tǒng)客家山歌也很近似。如:
柑子跌落古井心,一半浮來一半沉。
你愛沉來沉到底,切莫浮起動人心。
在這里,我們可見到客家山歌已發(fā)展成為七言體,己經是能熟練運用如雙關、比喻等修辭手法及民間群眾通俗語言的口頭文學形式。當然客家山歌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受到了南方民歌的影響,我們不妨把傳統(tǒng)客家山歌與南方民歌作一比較,從中了解兩者的異同。在明代著名文人馮夢龍編輯的十卷《山歌》中就有:
郎有心來姐有心,二人相似線和針,
針兒何曾離了線,線兒何曾離了針。
傳統(tǒng)客家山歌中有:
郎有心來妹有心,鐵棍磨成繡花針,
郎系針來妹系線,針行三步妹來尋。
馮夢龍的《山歌》中有:
郎有心來姐有心,唔怕人多屋又深,
人多那有十只眼,屋深那有千重門。
傳統(tǒng)客家山歌中有:
郎有心來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
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自有撐渡人。
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客家山歌已經揉合了南方民歌的許多元素和風格。
四
客家山歌的形成與發(fā)展與中原移民是同步進行的??图疑礁枰环矫媾c移民的源頭中原地區(qū)的民歌有縱向的淵源關系;另一方面,又與客家新居地原住民畬族民歌有橫向的交融關系。因此,在客家山歌中既能看到中原地區(qū)民歌的影子,又能找到原住民畬族民歌的因素。
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區(qū),今日是客家人的“大本營”,而歷史上是土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人們通常說的“反客為主”,就是說移民后來居上,把“主人”原來的家園變成了“客人”的新領地??图疑礁枰彩沁@樣,在中原移民人數較多,當地土著力量較為薄弱的情況下,客家山歌音樂文化就在新居地擴展開來,把土著音樂大部分同化,成為新型的獨特的既區(qū)別于中原民歌又區(qū)別于原住民歌的客家山歌。畬族的“畬”為刀耕火種的意思,他們又自稱“山哈”,“哈”的漢譯為“客人”,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戶。畬族人民喜愛唱山歌,因此流傳下來許多傳統(tǒng)山歌。如:《高皇歌》、《古老歌》、《封山歌》等。畬族人有對唱山歌的愛好,與中原漢族移民有對唱山歌的愛好是相同的,當主、客雜居在一起時,自然會以歌代言,以歌抒懷。山歌成了移民與土著交流心聲的媒介。彼此吸收對方歌唱的長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山歌??图疑礁枧c畬族山歌從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上都極為相似,都有“比”、“興”、“賦”,從旋律到演唱也達到了高度的“雜交”。例如:福建寧德畬族山歌《生產建設日日新》:
生產建設日日新,喂,
婦女文化大翻身,
放落孫子學技術,
保證畝產上千斤。
(見《中國民間歌曲集成.福建卷》頁132)
廣東大埔西河客家山歌:《烏烏赤赤還較甜》:
白白嫩嫩涯唔貪, 噢,
烏烏赤赤涯唔嫌噢,
老妹好比當梨樣哎,
烏口赤赤還較甜噢。
(選自《梅州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頁38)
這兩首山歌各自個性較突出,但又保持了一定的聯(lián)系。流傳在福建寧德縣的畬族山歌是“1 2 3 5”四聲音階。而廣東大埔縣西河客家山歌是“1 2 3”三聲音階。盡管都強調了調式主音,但音列及旋律起伏是不同的。“形似”之處在于均為宮調式;都采用混合節(jié)拍(2/4拍與3/4拍);都為四句頭山歌結構。然而在韻律上卻那么“神似”??梢姡图疑礁枧c畬族山歌相互影響同時相互融合,各自形成自己特色的山歌??图疑礁柙谡{式上宮、商、角、徵、羽五種調式都有,而以徵調與羽調為主,曲調平穩(wěn)流暢,起伏不大,古樸宛轉,音域較窄,用4至5個音的最多,而且節(jié)奏自由,節(jié)拍多樣,常見混合拍。既不象西北高原民歌高亢激越,又不象江南民歌充滿水鄉(xiāng)秀色,甜美細膩,同時又與畬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民歌區(qū)別開來。
“歌隨人走”,經過千余年漫長的時間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客家民系和客家山歌,經歷了中原移民文化與土著文化交流融合的艱難歷程。我們應分清楚它的“源”和“流”,就像流水一樣,一開始,其源頭只是叮咚作響的泉水,匯聚成涓涓細流,再而匯成為滔滔河水,洶涌澎湃最后奔入浩浩大海。
結束語
客家山歌是中原移民的文化產物。她是中原移民南遷時帶到客家并與原住民山歌音樂融合雜交的而成,是具有質樸爽朗,節(jié)奏自由藝術風格,享有“天籟之音”美譽,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從探討客家山歌與客家民系的形成;客家山歌與中原古音的關系;客家山歌與中原古代民歌,唐代竹枝詞在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法及藝術風格比較;客家山歌與畬族山歌比較和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客家山歌起源于中原古代民歌。從探索其起源過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客家山歌是漢民族與其它民族智慧結合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一大瑰寶。今天,我們應該認真去挖掘它發(fā)展它,使它成為鼓舞人奮發(fā)進取的戰(zhàn)斗號角,成為滋潤人們心田的春雨,成為人們長期喜愛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丘菊賢著《客家綜論》 香港 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1999年8月 出版
2、黃順炘等主編《客家風情》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3月出版
3、梅州市地方志編委會《梅州客家風俗》 廣州 暨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出版
4、張衛(wèi)東等主編 《客家研究》第一集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1989年1月出版
5、王耀華《客家藝能文化》 福建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9月出版
6、馮光鈺著《客家音樂傳播》 北京 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 2001年1月出版
7、李壽粦 著《山歌野譚》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2年4月出版
8、族譜編輯小組 《廣東五華錫坑李氏源流志》香港 1993年孟春